一、江西郵政公司資本運營可能產生的風險
1.體制風險。
第一,由于郵政企業缺乏資本運營方面的人才,在缺乏質量保證的前提下,必然會給企業后期的發展埋下潛在的隱患。第二,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對企業進行重組時所采取的大包大攬的做法,比如以非經濟目標代替經濟目標,過分強調“優幫劣、強管弱、富扶貧”的解困行為等,背離了市場原則,給郵政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了風險。第三,被并購企業人員的安置因體制影響,常常被作為重組時的一項重要附加條件。這種接收或重組本身為重組企業的后續發展埋下了潛在的風險。
2.財務風險。
郵政企業和其他企業的資本經營一樣,在進行資本運營將耗費大量的資金,為此最終付出的成本可能要遠遠超過事先預期的成本,資本運營所耗費的巨大費用將可能造成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在資本運營中,由于所付代價過高,舉債過于沉重而導致公司破產倒閉的事例屢見不鮮。企業資本運營還會降低分配投資資金的靈活性。在郵政企業資本運營的過程中由于打破了原有企業資金收益率的平衡狀態,而新的企業格局又使各環節的經營相互依賴,因此企業可能被迫在邊際部分投資,以維護企業的整體性,而不能向收益率高的地方分配足夠的資金,從而會降低郵政企業的整體收益率。
3.營運風險。
指郵政企業在資本運營完成以后不能產生協同效應,甚至被并入的某一公司業績下滑拖累整個郵政企業集團,企業資本運營的目的是想通過擴大規模、前向一體化、后向一體化或是非相關多角化等戰略獲取競爭優勢。但是這些戰略行為將使企業面臨新的市場環境和新的價值鏈。當企業忽視資本運營行為后的新領域和新形勢的特點,想當然地采用過去適用的、成功的一套戰略,認為某一環節中較強的市場地位能自動地擴展到另一個環節中,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戰略風險。企業資本運營所帶來的另一營運風險是盡管企業意識到各方在聯結上的差異,但是為了維護企業的整體性,參與資本運營的各關聯企業將被迫與母公司的政策與目標看齊。營運風險還體現在資本運營所構造出的新公司因規模過于龐大而產生規模不經濟的問題上。
4.管理風險。
郵政企業進行資本運營,也必然要實現組織結構管理制度、人事等方面的一體化。這種系統的結構性變革,可能會遇到新加入公司的頑強反抗,這在人事變動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當出現麻煩時,總公司可能不得不為新吸收企業提供一個新的管理當局。如果事先未做好準備,企業將面臨優秀管理人員不足的問題,企業整體管理效率下降將不可避免。此外,參與資本運營就意味著雙方將通過固定的方式進行內部交易。當向重組體內的另一單位購買產品時,買方單位一般不會像與外界供應商打交道那樣去努力壓低價格,而且內部交易的合同會更寬松,從而可能導致交貨的延期。弱化激勵的另一個極端是,兩個生產系統都沒有懈怠,但是內部交易的有限選擇,會激化雙方在價格及交貨等方面的矛盾。對買方單位而言,賣方高于市場價格的內部價格是那樣地令人難以忍受。而對賣方單位而言,由于買方需求量有限且要求苛刻,從而導致自己沒有足夠的規模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水平。
5.信息風險。
資本運營的動因是多元的,企業受這些動因驅使,會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資本運營,企業在決定是否進行資本運營,采用何種方式,以及如何入手上往往是以足夠的信息為依據的。然而我國許多企業在進行資本運營時,由于對目標企業了解不夠,待到重組和并購后,才發現是一個燙手的山芋。這就是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結果。“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影響著眾多的從事資本運營的國有企業在資本運營中,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貿然行動而遭受失敗的案例不少。因此,郵政企業在進行資本運營活動前,應對目標公司作充分的調查研究,減少信息風險,以謀求發揮雙方優勢,達成最優資本運營效果。
6.法律風險。
在資本運營中,各國出于維持公平競爭的考慮,制定了一些反壟斷法案,這些法案可能會制約資本運營行為,讓資本運營者制定的資本運營方案付諸東流。中國也不例外,例如《證券法》第七十九條對上市公司資本運營有這樣一條規定:“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的百分之五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三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做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上述規定的期限內,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后每遞增就要重復該過程,持有股份時,繼續進行收購的即被要求發出全面收購要約。這套法律程序造成的收購成本之高使得收購困難重重。“寶延風波”就是典型一例。“寶延風波”開了我國股市進行有實質意義的股權并購的先河,其引出的法律風險對我國企業資本運營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因此,郵政企業在進行資本運營前,必須對相關法律規定做全面和細致的研究。
總之,郵政企業資本在運營過程中可能潛伏著多方面的風險,企業的資本運營成功與否,將取決于企業能否在資本運營過程中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各種風險。
二、江西郵政公司資本運營的風險防范
與生產經營相比,資本運營要復雜的多,企業進行投資、控股擴張的同時,實際上也是企業風險的擴張。為了使企業的資本運營、資產重組工作達到預先設定的效果,必須高度重視對資本運營工作本身風險的防范。江西郵政公司在進行資本運營時,要從以下方面對風險防范與控制:
1.正確地處理資本運營和生產經營的關系。
(1)應明確郵政企業資本運營的基礎是郵政業務經營,郵政企業要想通過資本經營贏得市場競爭優勢,實現規模經濟,就必須通過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趨勢、市場變動格局、行業發展前景、業務的市場占有率、投入產出效果、自身的經營素質條件和發展潛力,確定企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企業經營、資本運營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有的放矢地確定資本運營的手段方式,使股份化改造、兼并收購、合資嫁接、聯合協作等資本經營方式圍繞著一個明確的目標進行。否則,為資本運營而進行資本運營,企業發展將無從談起,資本運營也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企業資本運營要正確處理堅持主業與多元化經營的關系。多元化經營是企業實現規模擴張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講,在市場處于相對封閉的條件下,多元化經營可以起到分散和降低經營風險的作用,不同業務之間的互補,可以為企業帶來綜合效益。但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多元化不一定能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從表面上看,多元化經營似乎減少了風險,但實際上,如果企業實行無關聯多元化戰略,進入與原來業務無關的領域,反而會加大經營風險或使企業的整體效益下降,從而削弱企業的競爭能力。在處理堅持主業與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關系時,要注意:一是主業是一個企業的優勢所在,二是穩固的主業是多元化的基礎。因此,企業的資本運營要有利于促進企業主營業務的規模經營,新經濟增長點的開拓,而不是簡單的變換資本形態。因此,企業在資本運營中要保留有利于擴大未來最具市場擴展潛力的某些資產,同時果斷淘汰那些未來沒有前景的資產形態,從而使企業資產置換圍繞著市場與產業擴張轉。
2.資本運營要以提高效益為目標,以市場要求為準則。
新企業由于規模大,行業集中度高,市場份額較高,因而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但是,并非規模一大就必然有規模經濟效益。企業如果一味地為擴大規模而擴大規模,不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最終仍會導致破產。企業資本運營要以提高效益為目標,一定要研究企業的聚集效率。聚集效率是指幾個企業經過分工協作、秩序重組形成新企業后,產生的綜合效益大于幾個成員企業的經營效益之和。
另外,江西郵政公司在今后實施資本運營要按市場要求辦事,而不是政府命令。在推進企業運營的過程中,有許多企業是應行政命令而進行資產重組。在市場條件下,有效率的制度必然是能使人們在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以最小成本捕捉住獲益機會的某種社會安排,而市場機制的特點,正在于能使人們自愿而主動地針對各自面臨的特殊條件積極采取行動。因此,郵政企業資本運營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行為。
3.選擇和引入符合條件的資本運營主體。
符合條件的主體應該是:選擇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具有控股和資產置換所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能力,其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發展的方向;同時資本運營、資產重組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都是為了企業自身和被控制對象的長期和長遠發展;而且企業本身已形成較強的市場拓展能力和較為齊全的經營管理班子,具有吸收、消化被控資源的能力。這些條件是一組相關聯的充分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否則資本運營將給企業招致更大的風險。
4.應從財務的角度對資本運營方案進行充分的分析論證。
這些分析包括:對資本運營成本的分析比較、對資本運營效益的預測、對企業的財務承受能力的分析等。通過這些分析,企業可以選擇出最佳的方式,制定周詳的資本運營方案,并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財務問題及早制定對策。某些企業可能會過分注重資本運營的表面形式,而沒有對整合發展過程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種做法是十分危險的。實際上,資本運營過程就是企業經營由扭曲向主題回歸的過程,整合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日后的經營狀況。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除此之外,無論多好的資本運營方案在具體實施時都可能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這就需要經營者在實際操作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采取應變措施。
5.資本運營要充分發揮金融中介組織、資本市場、產權市場的作用。
資本運營需要企業投入很多資金,一是從事資本運營包括企業兼并、重組、控股、參股等需要投入大筆資金,二是新企業啟動時,擴大再生產也須追加資金。江西郵政公司從事資本運營,為減少資金投入,降低、分散風險,也要充分利用金融中介機構,通過間接融資、資本市場直接籌資、產權市場轉讓或交易等方法,推動企業資產重組的優化。
(作者單位:南昌市青山湖區財政國庫支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