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RV(Monitoring,Reporting,Verification)機制是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基石。歐盟為解決碳交易面臨的問題重新審視和出臺了最新的MKV機制,這對我國未來MRV機制的設計具有借鑒作用。本文研究分析了符合國際慣例的MRV機制中需關注的幾個技術問題,同時也介紹了深圳與國際接軌的一些做法。結合歐盟的新法規給出了中國碳交易體系中MRV機制建立應考慮的重要關注點。
【關鍵詞】歐盟新MRV機制 MRV核心內容 第三方核查機構 認可與監管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3-0108-5
【作者簡介】郭力軍(1965-),女,遼寧昌圖人、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認證監督管理處副處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認證認可制度及管理;孟凱(1973-),江蘇金壇人,電子信息產品標準化國家工程實驗室常務副總經理,工程師,研究方向:低碳認證、低碳標準。
MRV是Monitoring(監測)、Reporting(報告)與Verification(核查)的縮寫。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三可”原則,或稱MRV)是國際社會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減排監測的基本要求,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京都議定書》下三種履約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清潔發展機制)的實施基礎,更是各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基石。
配額發放量大、碳價較低是目前歐盟面臨的棘手問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較多,其中一個是:歐盟第一階段(2005~2007年)的碳排放數據采用企業自主申報、政府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核查的方式;第二階段(2008~2012年)采用個人專家核查。這些方式帶來的核查數據上報不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配額發放過多。
歐盟在吸取前兩個交易期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從2011年開始研究新的MRV機制,在2013年第三期(2013~2020年),已改進為采用統一的核查認可制度和標準,對第三方核查機構進行認可和監管,由認可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核查,碳交易主管部門驗證核查數據。
一、歐盟新的MRV機制研究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The EU Emissions TradingSystem,以下簡稱EU-ETS)第三個交易期頒布并實施了新的MRV相關法規和配套標準。
從圖1可以看出,企業的職責是制定監測計劃,進行全年監測,年度報告碳排放結果,接受第三方核查機構的核查;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碳排放進行核查,提交核查報告給碳交易主管部門,對企業的監測計劃提出改進建議。在合規鏈中有兩個政府部門,一個是碳交易主管部門,負責企業監測計劃的批準,檢查全年監測計劃的實施,根據核查結果對退回配額進行合規檢查;另一個政府部門是統一的國家認證認可監管部門,對核查機構進行認可和監督。
歐盟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ISO/IEC17011:2004《合格評定認可機構的一般要求》,對認可機構進行同行評價;采用ISO 14065:2007《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審定和核證機構要求》,對核查機構進行認可管理。歐盟碳交易相關指令、法規、MRV標準和指南文件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
歐盟內每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認可機構,采用國際通行的認可手段對核查機構的能力進行確認并認可,國家認可機構之間進行同行評審,相互承認認可結果以及核查數據。
二、MRV機制中的核心內容
(一)關于MILV相關法規和標準的制定
制定統一的法規和標準是MRV重要的一步,各國在碳交易活動之初均制定了明確的法規和標準,用來明確指導碳排放監測和核查工作,有利于做法的統一和數據的比較。
各國的MRV法規和標準,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企業的監測、量化和報告指南;二是用于核查的指南,三是第三方核查機構的認定管理指南。
200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為規范溫室氣體的量化、報告和核查活動,針對組織層次、項目層次的排放和核查,分別頒布了ISO 14064:2006系列標準,即ISO 14064-1《溫室氣體第一部分:組織層面上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量化與報告的規范及指南》;ISO 14064-2《溫室氣體第二部分:項目層面上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和清除增加的量化、監測和報告的規范及指南》;ISO 14064-3《溫室氣體第三部分:有關溫室氣體聲明審定和核查的規范及指南》。IS014064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這套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確定了計算和驗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標準方法。
(二)確定核查對象
核查對象的確定分為對組織、項目、設備還有活動進行的排放監管,以及關注排放氣體兩個方面。
核查對象是由碳交易主管部門根據交易市場以及管理轄區的實際情況決定的。目前各國有對設備進行監管的,有對企業活動進行監管的,如航空企業的航空活動,有對工廠和組織進行監管的,如日本選擇了商業設施和工廠。美國、加拿大選擇的是年排放量不低于25000噸C02e的實體或設施以及火力發電廠。英國選擇的是中央政府部門、大學、零售商、銀行、水務公司、酒店以及地方政府組織。深圳選擇的是以法人為單位的組織。
核查的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目前各國主要監控的是二氧化碳。隨著碳交易活動的深入開展,其他氣體必將會納入監管范圍。
(三)數據質量的管理
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準確性是MRV的關鍵,數據質量是整個MRV32作的重中之重。數據質量管理貫穿于整個MRV的實施過程,組織在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和報告過程中,對數據質量管理應考慮以下過程和檢查內容(見表2)。
除以上數據質量的檢查以外,數據結果的交叉驗證也非常重要。常用的交叉檢查方法,如生產量與排放量的趨勢比較;GDP與排放量趨勢的比較;行業碳強度的對比分析;主要耗能設備統計對比分析等等。
(四)實質性偏差的規定
核查機構應在考慮核查的目的、保證等級、準則和范圍的基礎上,根據目標用戶的需求,規定允許的實質性偏差。通常商定的保證等級越高,實質性偏差越小。在給定條件下,如果報告中的一個偏差或多個偏差的累積,達到或超過了規定的實質性偏差,即被認為具有實質性,并視為不符合。
實質性(materiality)是指由于一個或若干個累積的錯誤、遺漏或錯誤解釋,可能對溫室氣體聲明或目標用戶的決策造成影響的情況,這個概念用來說明核算出來的數據的準確度。實質性偏差(materialdiscrepancy),是指溫室氣體聲明中可能影響目標用戶決策的一個或若干個累積的實際錯誤、遺漏和錯誤解釋。實質性偏差其本質上是指核算出來的數據與真實值之間的偏差,碳交易對數據的偏差都是有明確的要求的,只有當核算出來的數據的實質性偏差滿足碳交易對實質性偏差要求的情況下,這個數據才是可用的。
實質性偏差是分層次的,一般來說分為三個層次:組織層次、設施層次和源層次。實質性偏差f的計算公式為:
f=|∑ei|(i=1,2,3…N),ei為某一層次上的偏差。
為滿足碳交易的要求應明確規定實質性偏差。為建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采用統一的核查標準、規定統一的實質性偏差是非常必要的。
(五)基準年數據的重新計算
基準年是用來將不同時期的溫室氣體排放,或其他溫室氣體相關信息進行參照比較的特定歷史時段。設定基準年的目的就是便于比較以及準確計算增加的排放量。除選定基準年之外,基準年的重新計算需要引起重視。當運行邊界發生變化,溫室氣體源的所有權或控制權發生轉移(進入或移出組織邊界),溫室氣體量化方法學變更等情況發生時,并達到預先設定的重要限度,應重新編制基準年溫室氣體清單,然后才能進行數據比較和應用。在碳交易開始以后的每年的核查中,根據需要有可能涉及基準年數據的重新計算,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
三、深圳MRV己與國際做法接近
目前深圳采用的碳排放核查工作模式與歐洲第三交易期的模式相似,與國際做法接近,這一調研結果給深圳的碳排放核查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同時,深圳MRV機制建立結合了實際情況,有自己的特色。
(一)堅持市場化道路,并與國際接軌
啟動碳交易活動之初,深圳就選擇了走市場化道路,由第三方核查機構進行核查。在學習借鑒歐盟、日本、美國等國際主要碳交易體系的基礎上,研究建立了深圳市碳核查體系框架。深圳市碳核查體系框架由3部分構成:標準(方法學)體系框架,包括通用的量化和報告及核查指南、特殊行業方法學和技術要求文件;核查機構監管制度;一致性保證機制。
(二)明確技術要求,突出實操性
深圳MRV標準制訂初期,在符合國際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了組織和核查機構在開展碳排放活動時的可操作性。明確了組織邊界采用控制權法,明確了對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分別計算,明確了門檻值、實質性偏差以及抽樣比例,明確了排放因子的選擇,明確了碳排放的計算方法學。此外,深圳的MRV標準,為組織和核查機構分別提供了一套齊備的量化工具表單與報告模版和標準文件。這套溫室氣體量化表單工具統一了各組織的溫室氣體量化過程,減少了差錯發生的幾率,減輕了組織的工作量。而第三方核查機構采用統一的標準和文件開展核查工作,有利于規范碳核查工作,保證核查工作的公平性和權威性。
(三)多維度的交叉驗證,確保數據質量
深圳碳核查工作的數據交叉驗證要求非常嚴格。一是對碳核查涉及的所有記錄表單,包括企業原始票據、活動數據收集表、量化表單和核查表單進行了形式審查;二是進一步對碳核查涉及的所有要素,包括對組織邊界的界定、運行邊界的確定、排放源的識別、收集的活動數據值、排放因子的選擇、量化方法學的運用、排放量計算結果的檢查等進行了實質審查。三是對同行業、同規模企業數據進行了橫向、縱向的多維度比對。四是采用《企業主要耗能設備統計表》進行交叉驗證。五是與電力、燃氣等能源數據對比。六是行業碳強度對比等等。
四、碳交易MRV機制建立的幾個要點
(一)形成國家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MRV標淮
當前國內碳交易市場沒有統一的MRV標準,深圳制定了深圳市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SZDB/Z 69-2012《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規范及指南》、SZDB/Z 70-2012《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核查規范及指南》,北京環境交易所發布了熊貓標準,湖南和湖北也自行開發了區域性標準等。這些做法對于試點期間快速形成碳交易體系具有積極意義,但考慮未來建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需要盡快明確相關的核查技術要求,形成國家統一的MRV標準并與國際接軌。
(二)建立并健全第三方核查機構認可管理制度
未來中國碳交易的核查工作,也會遇到歐盟曾經的問題,及早策劃確定認可機構并開展核查機構認可非常必要,這有利于核查機構的規范管理,核查標準的統一,核查結果的互認。
建立健全認可管理制度,不但有利于核查機構的規范管理,確保第三方核查機構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并加強核查人員的專業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核查機構管理水平,提高核查工作的有效性及促進碳核查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未來國家與國際層面上核查結果的互認。
(三)培育和發展我國自主的第三方核查機構
成熟的核查機構是碳交易市場正常和快速運轉的工具,對整個碳交易起著支撐的作用。由于國內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導致對核查機構的要求和培育沒有系統的做法和要求,因此各核查機構的發展和能力參差不齊,很大程度將制約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核查機構和碳交易市場的成長,一方面需要引進和借鑒國外溫室氣體管理成熟模式和健全的MRV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參考各試點省市的成功核查實踐,最終形成一批既與國際接軌又具備我國特色的優秀第三方核查機構,這也是形成健康良性碳交易市場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