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科斯定理,市場可以在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以有效方式消除溫室氣體污染的外部性。碳交易成本的大小對碳排放交易機制能否起作用有重要影響。碳交易平臺對交易成本中的交易費用有直接影響,對交易成本中的管理成本和機會成本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交易成本中的監測、報告和核查成本基本沒有影響。交易平臺可以從結構性和市場性兩方面影響交易成本。
【關鍵詞】科斯定理 排放交易 交易平臺 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3-0099-6
【作者簡介】陳海鷗(1977-),湖南益陽人,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研究方向:碳交易、碳金融;葛興安(1976一),江蘇泰州人,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副總裁,研究方向:碳交易、碳金融。
一、科斯定理與碳排放權交易
(一)科斯定理概述
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的核心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即將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社會成本)體現在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內部成本(私人成本)中,從而提高污染企業的私人成本,促使污染企業減少污染行為。如何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經濟學界一直存在兩大流派。一派是庇古的稅收理論,另一派是科斯的產權理論。而在實踐領域,這兩大流派的觀點均得到一定數量的政策制定者的青睞,在不同國家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
1.庇古的稅收理論
英國舊福利經濟學家庇古率先提出利用征稅的手段,使得私人成本包含其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實現邊際私人成本和邊際私人收益的平衡,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這種稅收被稱為“庇古稅”。庇古稅的稅率應當等于邊際私人成本和邊際社會成本的差額。庇古認為,通過征收這種稅收,企業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后,必須采取符合其利益的措施最小化其私人成本,而企業在實現私人成本最小化的同時也實現社會成本的最小化。
庇古稅在環境領域和碳減排領域均有應用。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均開征了環境稅。在碳減排領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等北歐國家開征了碳稅。2005年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實施之后,挪威繼續執行碳稅政策,但是碳稅征收的對象不包括挪威境內被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覆蓋的設施。
2.科斯的產權理論
庇古稅實質上是由政府對污染進行定價。與庇古的觀點相反,科斯認為市場本身可以有效消除環境外部性,只要污染權利得到明確,并且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在其1960年發表的《論社會成本問題》(《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一文中,科斯首次提出這一“產權理論”。產權理論要求政府將外部行為確立為一種權利,并且允許這種權利在市場進行自由交易,由市場對這種權利的價值進行判斷,對權利的分配進行配置。科斯的“產權理論”,為政策決策者利用排放交易這一市場機制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在科斯之后,經濟學家克洛克、戴爾斯、包謨、奧梯斯以及蒙哥馬利對“產權理論”進行了后續闡發和論證,為這一理論真正在實踐中應用奠定了操作基礎。
(二)科斯定理在排放交易中的應用
1.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領域的應用
美國是運用排放交易機制最早、經驗最為豐富和成果最多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開展了“含鉛汽油交易計劃”,成功降低了汽油的含鉛量。90年代初期,洛杉磯地區開展了“區域清潔空氣市場”計劃,以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并運行至今天。90年代初期,美國還開展了移動源平均、儲備和交易計劃,用于降低汽車運輸領域的廢氣物排放。90年代末期,美國開展了東北部12個州的“氮氧化物交易計劃”,治理氮氧化物排放。
上述排放交易的實踐有成功也有失敗,特別是早期的排放交易實踐,教訓很多。在吸取這些教訓的基礎上,1994年美國開展的“酸雨計劃”是其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且最成功的排放交易實踐。酸雨計劃的實施促使美國二氧化硫排放量迅速下降,2009年已降至570萬噸,相比1980年的水平減排1320萬噸。更為可貴的是,酸雨計劃實現上述減排目標的同時顯著降低了減排成本,交易機制使得減排成本共減少約200億美元,與使用“命令與控制式”手段的總成本相比節約了57%。與此同時,研究表明,2005年酸雨計劃的收益超過1220億美元,而當年減排成本僅為304L美元。
2.二氧化碳領域的應用
隨著排放交易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減排中的作用不斷顯現,部分國家開始嘗試將排放交易引入二氧化碳減排領域,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利用這一市場機制以最低成本減排二氧化碳。英國石油公司(BP)最早嘗試在其企業內部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驗,制定了一個201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10%的目標,但該目標驚人地提前于2002年實現。
2001年,丹麥建立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交易體系。2002年,英國開始建立全球最早的跨行業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為歐盟碳交易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經驗。2003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開始建立全球唯一的“基準信用型”碳交易體系,并運作至2012年7月1日。2005年,歐盟開啟全球最大最為復雜的跨國碳交易體系,迅速成為全球碳交易的典范。2009年,美國東北部10州啟動“區域溫室氣體計劃”(RGGI),首創配額全部拍賣的分配方式。2008年開始,新西蘭啟動其碳交易體系,逐步增加覆蓋范圍。2010年4月1日,日本東京都建筑碳交易體系首開全球城市范圍、建筑領域碳交易先河。2012年7月1日,澳大利亞啟動國家碳污染減排計劃的固定價格階段。2013年1月1日,哈薩克斯坦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美國加州啟動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
(三)交易成本在科斯定理中的地位
科斯強調交易成本的作用。科斯認為:只要交易成本為零,法定權利的最初分配從效率角度看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不管權利如何進行初始配置,交易雙方的談判最終都會形成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也就是說,如果交易成本為零,并且不考慮初始分配的福利性影響和政策可接受程度,污染權利的初始分配方式(如配額的分配方式)是完全不重要的,因為權利人之間在市場上的談判最終會形成資源的最優配置。
現實世界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為零。交易成本的存在必然對污染權利的可交易程度,如交易量和流動性產生影響。
二、碳交易成本對碳排放權交易的影響
(一)碳交易成本的定義
碳交易成本,是指碳交易參與者為了管理和參加碳交易而付出的成本。通常碳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包括監測、報告和核證成本,以及與減排相關的交易和信息成本。
就深圳碳交易而言,存在一類特殊的交易成本,即未能尋找到合適的交易對手方而產生的機會成本,或者可以稱為市場“錯配”的機會成本。所謂市場“錯配”是指當某個市場交易方進入市場進行買賣時,發現市場中不存在滿足其交易需求的交易對手方。碳市場中“錯配”現象可能經常出現。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經典的“總量控制與交易”模式下,企業在每年年初從政府以無償分配或競拍的方式獲得配額,在下一年度履約截止日期前一段時間如果交易密集,易形成市場配額的供給和需求在時間窗口上的高度集中,而企業在這個特定時間段以外進行買賣交易時,極易發生“錯配”現象。
第二,根據國家政策規定,我國碳市場初期只能開展現貨交易,并且必須接受T+6交易模式的制約,不允許采用集合競價的交易方式,也不允許采納“做市商”制度。通常情況下對于現貨市場來說,買單和賣單的數量常常很難在時間點上實現精準匹配。
市場“錯配”意味著交易參與者為完成交易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完全沒有價值,而這些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原本可以用來為交易參與者產生其他方面的價值。這就是碳交易中獨有的機會成本。
(二)碳交易成本的組成
碳交易成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際付出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另一類是機會成本。實際付出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又可以根據成本與交易行為的時間關系劃分為交易前成本和交易中成本。交易前成本包括企業管理成本、監測和報告成本以及核查成本。其中企業管理成本以及監測和報告成本為內部成本,核查成本為外部成本,是支付給第三方核查機構的費用。交易中成本包括由經紀商收取的經紀費用、由交易平臺收取的交易手續費以及由清算機構收取的交易清算費用。碳交易市場機會成本的大小取決于市場“錯配”現象的嚴重程度。
(三)碳交易成本對碳排放權交易的影響
碳交易成本對交易活躍度有重要影響。以歐盟碳交易體系為例,不同規模排放者的交易活躍度差別較大。根據交易頻率測算,大型排放者(每年碳排放量超過2.5萬噸二氧化碳)在歐盟配額市場上比小型排放者(每年碳排放量低于2.5萬噸二氧化碳)活躍。小型排放者自2010年2月以來沒有發生任何交易的比例達53%,而大型排放者只有42%;小型排放者每年交易頻率超過一次的比例為17%,大型排放者超過19%;制定至2012年2月交易計劃的小型排放者的比例為49%,而大型排放者為55%。究其原因,交易成本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據研究,歐盟碳交易體系中小型排放者的交易成本高,平均約為每噸0.64歐元,是大型排放者的8倍。
三、交易平臺對碳交易成本的影響
(一)交易平臺的定義
交易平臺是為碳市場交易者提供交易服務,高效便捷地促進交易行為的服務機構。就場內市場而言,交易平臺即指各類碳交易所。交易平臺為碳市場交易者提供的市場服務包括:提供各類交易設施(交易系統軟件、交易場所等)、制定詳細交易規則和細則(交易方式、交易時間、成交、清算和結算等)、公開交易市場信息(市場行情、成交量、成交額、成交價格等)以及提供市場資訊服務(市場研究等)。交易平臺作為市場服務的提供者,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向市場交易者收取一定數量的費用。這些費用構成了市場交易者參與交易行為的直接費用。同時,為了有效地利用交易平臺的資源順利實現交易,市場交易者還需要熟悉和掌握交易平臺的相關情況,甚至需要額外的人力資源,包括聘請外部專業機構對交易行為提供建議。這些成本雖然并非由交易平臺收取,費用也并非由交易平臺決定,但其費用的規模仍然受到交易平臺的一定影響。
(二)交易平臺對碳交易成本的影響
1.對監測、報告和核查成本的影響
監測和報告成本為內部成本,是企業為建立內部監測和報告體系而付出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該成本的大小,取決于政府對于企業監測和報告方面的技術規定的嚴格程度和管理程序的復雜程度。如果政府對于企業監測和報告的范圍作較大規定,則企業監測和報告的工作量將增加;如果政府對于企業監測和報告的準確程度較高,則企業需要更加精確的監測設備來開展監測工作,而更加精確的監測設施通常更為昂貴。
核查成本為外部成本,是企業支付給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其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費用。該成本由企業與第三方核查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由協商產生。該成本的大小取決于該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的復雜程度;市場供求關系;核查規范和指南的嚴格程度。
監測、報告和核查成本主要受政府規定和市場狀況的影響,而交易平臺對政府對監測、報告和核查的各項規定以及核查服務市場的狀況并無影響,因此,嚴格來說,交易平臺對企業監測、報告和核查成本并無影響。
2.對管理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影響
管理成本指企業為管理碳資產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和貨幣成本,即企業為實現自身碳資產保值增值而付出的成本,包括咨詢成本、協商和談判成本等。例如,企業委托外部咨詢機構為企業制定減排策略和措施,或聘請或培訓專業的碳資產管理人員(盤查員、審計員或交易員等)而產生的成本。交易員的培訓受交易平臺對于交易規則和培訓要求的影響,但交易平臺無法影響企業碳資產管理成本的其他方面。
機會成本是碳市場“錯配”而產生的。提高市場的活躍度和流動性可以降低市場“錯配”現象出現的頻率。交易平臺在提高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方面有一定作用,如為企業提供交易培訓,增強企業的交易能力,轉變企業的交易理念,促進交易在不同時間段的發生。
因此,交易平臺對管理成本和機會成本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3.對經紀費用和清算費用的影響
經紀費用指企業委托外部機構代為交易所支付的費用,或稱傭金。經紀費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紀市場的競爭情況、交易市場的交易規模和交易平臺收取的經紀商費用。交易平臺對于交易規模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另外,交易平臺對于收取的經紀商的費用有決定權,因此,交易平臺對經紀費用的大小有重大影響。
清算費用是交易清算機構向市場交易者收取的費用。清算機構向交易者收取清算費用需要與交易平臺達成一致,因此受到交易平臺的制約。另外,部分交易平臺的清算機構直接由交易平臺設立,這些清算機構的清算費用直接受交易平臺的影響。因此,交易平臺對清算費用的大小也有重大影響。
4.對交易手續費的影響
交易手續費是市場交易者直接支付給交易平臺的交易費用。該費用由交易平臺根據國家相關規定自行決定。因此,交易平臺對交易手續費有直接影響。
(三)國際交易平臺對交易成本的影響
歐盟碳交易的交易成本主要由監測、報告和核查(MRV)成本、減排成本和交易費用組成。交易費用中包括經紀費用、交易手續費和清算費用。根據研究顯示,MRV成本占歐盟碳交易成本的81%,交易費用占11%,減排成本占7%,其他成本占1%。在內外部成本類型中,外部成本占51%,高于占49%的內部成本(體現為內部人力資源成本)。由于MRV成本占歐盟碳交易成本的絕大部分,因此,歐盟交易平臺對歐盟碳交易成本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四)深圳碳交易平臺對碳交易成本的影響
假設深圳碳交易平臺現在的收費標準,現貨交易手續費最高為成交金額的5‰。以每份配額20元的價格計算,1000元的成交額需要交易50份配額。如果交易手續費最高為成交額的5‰,則每份配額的交易手續費為0.1元。另外,清算費用最高收費為成交額的1‰,經紀費用最高收費為成交額的3‰。仍以配額價格為20元計算,每份配額的清算費用和經紀費用為O 08元。因此,深圳碳交易的現貨交易手續費、清算費用和經紀費用總和為每份配額0.18元,占配額價格(仍以20元每份配額計算)的0.9%。
與歐盟交易平臺的現貨交易手續費、清算費用和經紀費用相比,歐盟碳交易的成本明顯偏高。例如,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的交易手續費收費標準為O.5歐元/配額,清算與交付費用的收費標準為0.1歐元/配額。但歐盟碳市場主要為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市場為主,而衍生品市場的收費標準是非常低的。例如,歐洲氣候交易所(ECX)的期貨合約收費標準為1000份配額3.5或4歐元,即每份配額0.0035或0.004歐元。歐洲能源交易所的期貨合約收費標準為0.18歐元/配額。
綜上所述,深圳碳交易平臺在降低交易手續費、清算費用和經紀費用方面并無太大空間。深圳碳交易平臺對交易成本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如何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中關于交易的部分,以及如何降低機會成本對企業交易行為的影響。
四、關于交易平臺降低碳交易成本的政策建議
(一)結構性降低
1.統一的市場架構
雖然深圳碳交易平臺在降低交易手續費、清算費用和經紀費用方面并無太大空間,但是這些交易費用的適當降低仍然對碳市場的交易行為和交易量有正面的促進作用。深圳碳交易平臺自身為商業機構,交易費用為其經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降低交易費用應當考慮到深圳碳交易平臺的可承受程度。從理論上講,降低交易費用應當要求交易市場達到一定的交易規模。因為交易平臺為交易開展所支付的成本有一個最低量,當交易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交易規模的增加對交易平臺的成本有稀釋作用,即單位交易量的交易費用將可以下降。
深圳碳交易平臺目前的交易范圍限于本地的碳交易市場,而深圳本地的配額總量規模相對最小(與其他6家碳交易試點省市相比)。如果全國碳交易市場仍然割裂為7個相互獨立、產品不可以互相交易的碳交易市場,深圳碳交易平臺,以及其他6家碳交易試點的交易平臺,其交易規模將是有限的。因此,為了充分利用市場規模效應降低交易費用,降低企業減排成本,應當將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的碳市場進行連接,允許所有碳交易試點的碳交易平臺交易其他碳交易試點的配額,形成全國性的、統一的碳市場架構。
2.統一的交易平臺
即使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形成全國性的、統一的碳市場架構,但在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均存在各自獨立的碳交易平臺的情況下,其規模效應仍然會是非常有限的。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現有的配額總量,約在每年7億至8億噸配額之間,假設交易量為配額總量的20%,則每年交易量為1.6億噸配額。如以每份配額價格為20元計算,年交易額為32億元。再以交易手續費、清算費用為每份配額0.12元計算(減去經紀費用0.06元/配額,因為經紀費用歸經紀商所有,并非歸交易平臺所有),年交易費用3840萬元,平均分配到7個交易平臺為548.6萬元。這個數字對于各交易平臺來講,很明顯是無法覆蓋正常運營成本的。
因此,我國碳交易試點碳市場應當允許在全國性統一的碳市場架構下各交易平臺開展公平競爭.以市場法則實現各交易平臺的優勝劣汰,最終限制交易平臺的數量,實現全國統一的交易平臺。
(二)市場性降低
1.多樣化的交易產品
歐盟碳市場存在多元化的交易方式以及多樣化的交易產品。例如,歐盟碳市場同時允許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存在。每種交易產品基本都可以分為現貨產品和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產品。多元化的交易方式和多樣化的交易產品極大地滿足了市場交易者的需求,提高了交易的活躍度和流動性,保證歐盟碳市場自建立以來一直占據全球碳市場的頭把交椅。
我國碳市場的交易產品面臨較大限制。例如,目前我國碳市場只允許現貨產品的交易,而不允許進行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交易。再加上碳市場其他限制性政策的存在,如T+6的交易方式、禁止集合競價和做市商制度等,深圳碳交易市場的規模將是非常有限的,覆蓋深圳碳交易平臺的最低成本所需要的交易規模利用現貨交易是很難達到的。因此,碳交易平臺一方面應當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創造性地發展新興交易產品,豐富產品品種,另一方面應當積極向國家主管部門提出合理建議,允許碳市場開展碳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的交易。
多樣化的交易產品之所以能夠提高市場活躍度和流動性,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其根本原因是多樣化的交易產品能夠滿足不同的市場交易者對配額交易的需求。這一點對于緩解市場“錯配”現象、降低碳市場的機會成本同樣有顯著效果。
2.統一的清算機構
相同或不同的碳市場均可由統一的清算機構來為市場交易者提供清算服務。當全國碳交易試點碳市場相互獨立時,清算機構往往也是相互獨立的。這對需要同時參加不同碳交易試點碳市場的跨省市企業,如中央國家企業、大型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帶來更為繁瑣的清算工作。例如,這些企業需要在不同的試點碳市場所在地的不同清算機構開立賬戶、委托賬戶管理者,在進行交易清算時需要針對不同的碳市場清算機構進行交易的核對、確認等工作。統一的清算機構將有效降低這些企業在碳交易方面的管理成本和交易風險。
交易成本對于實現科斯在其產權理論中提出的結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碳交易平臺的角度來看,交易平臺對降低碳交易成本中的交易費用(交易手續費、清算費用和經紀費用)有直接作用,但交易平臺對降低碳交易成本中的管理成本和機會成本的作用相對薄弱,需要得到相關政策的許可和支持。而對于碳交易成本中的監測、報告和核查成本,交易平臺對其影響最小,可忽略不計。以深圳碳交易平臺為例,交易平臺降低交易費用的空間非常有限,除非碳市場的交易規模達到相當程度。對于降低管理成本和機會成本,深圳碳交易平臺需要在開發多樣化的交易產品和形成統一的清算機構方面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