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狀況和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低齡、身體健康、受過良好教育、經濟條件居中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比例更大,農村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勞動強度更大。子女經濟狀況越困難老年人反而越可能幫助照顧孫子女,子女在經濟上是否為父母提供支持對老年人照顧孫輩的行為沒有顯著影響,因而老年人照顧孫子女更多的是一種無私的付出,是一種家庭中利他主義的體現。
關鍵詞:老年人;孫子女;照顧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3)04-0070-08
老年人照顧孫輩的行為是體現代際關系、血緣關系的一種代際支持行為,需要老年人付出時間、勞動、物質、金錢等,會影響老年人及子女、孫子女的生活質量。我國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情況非常普遍,在社會迅速轉型的背景下隨著頻繁的人口流動遷移、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居住分離、女性勞動就業比例的提高等,在很多家庭中照顧未成年孩子的職責往往由祖父母部分或完全承擔。在農村,大規模中青年勞動力由鄉到城的流動強化了農村中祖父母照顧兒童的角色和作用;在城市地區,大量的婦女參與社會勞動,結構性的制約及社會支持的不足增加了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矛盾,使來自祖父母的幫助越發重要。照顧孫輩還是我國老年人流動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北京,超過一半的外來老年人為了照顧孫子女而到北京居住。盡管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情況很普遍,有關政策也對老年人發揮的這種照顧作用給予重視,如2011年頒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把建設老年家庭、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作為老齡事業的重點,重視發揮老年人關心教育下一代的積極作用,但已有研究對于我國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口群體還缺乏認識,因此,本文期望通過理論和實證的分析了解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的基本狀況以及哪些因素使得老年人承擔照顧孫輩的重任。
一、研究回顧
國外對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問題已開展了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而國內極少從老年人角度對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有關研究絕大多數是從兒童的角度看隔代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國外一些研究把生命歷程理論作為分析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基礎框架,認為由于個體的生命歷程與他人特別是家庭成員的生命歷程緊密相連,作為祖父母,他們的生活會受到家庭生命圈中各代人鏈接關系的影響,例如孫輩的年齡會影響祖父母與孫輩之間的關系,祖父母對年幼的孫輩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顧,而對于年齡較大的孫輩則主要以情感關懷、經濟支持為主。
在西方文化和價值觀體系下,雖然在傳統上隔代照顧并不普遍,但研究和政策卻對這種照顧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照顧孫子女等家人作為老年人無酬但具有經濟價值的活動,是貢獻家庭和社會的重要體現之一,并被納入老有所為(productive aging,也譯為有貢獻的老齡化)的指標。研究表明,照顧孫子女對個人、家庭和社會來說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祖父母照顧孫子女有助于提高成年子女的勞動收入,降低正式的兒童照顧支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一些國家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這種照顧服務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并對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和經濟核算,例如美國老年人為兒童提供的照料服務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保守估計達390億美元;英國的1400萬祖父母每年提供價值39億英鎊的幼托服務;2003年澳大利亞的兒童、殘疾人和生活不能自理者的照顧提供者18%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他們提供了大約60%的非正式兒童照顧。
盡管這種由老年人提供的孫子女照顧服務有利于節約社會照顧資源、緩解中青年人照顧孩子的壓力,使老年人的作用得以發揮,但關于老年人為何要提供孫子女照顧的深層原因卻有不同觀點。希爾弗斯坦(Silverstein)等人認為,根據代際互惠理論,“互惠”是代際之間資源交換和保持代際關系的一個前提,老年人照料孫子女的行為是換取成年子女支持的重要途徑。而有研究則認為,祖父母提供的這種照顧是出于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因為祖父母照顧孫子女是為了幫助成年子女緩解壓力,卻通常會以祖父母的物質、身體及心理健康為代價,這可以用貝克爾的利他主義模型來解釋,即家庭內只有通過利他行為把資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時才是最有效的,例如金錢從富有家庭成員向較窮家庭成員的轉移就是一個利他主義的例子。
對于照顧孫子女給祖父母帶來的影響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種照顧有利于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使祖父母的身心更健康。作為照顧者的老年人會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效能感和成就感,并密切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系。我國的一些研究發現,雖然勞動力流動使得農村老年人撫育孫子女的負擔明顯加重,但并未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而另一類相反的看法多來自西方的有關研究,這些研究認為由于被照顧的孫子女往往受到過父母虐待或忽視,經歷了不安定的生活等,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而這些問題又與貧窮、居住條件差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祖父母在提供照顧過程中面臨許多棘手問題;與沒有照顧孫子女的老人相比,照顧孫子女的老人身體健康狀況更差,在軀體活動方面受更多限制。此外,照顧孫子女不僅包括日常生活的看護,也包括對其思想、行為的教育,所以提供照顧的老人可能會產生孤獨、擔心、焦慮等心理壓力,因而一些祖父母面臨突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社會福利和經濟支持需求問題。
通過文獻回顧我們發現,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問題在國際學術研究和政策實踐中都受到了重視,很多國家已經對這種照顧行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國內從老年人角度分析孫輩照顧問題的研究很少,致使我們對提供照顧的老年群體的基本情況缺乏認識。另外,相關研究成果對于老年人照顧孫輩的原因持不同的理論觀點。對中國老年人來說,提供這種照顧到底是為了換取子代更多的養老支持還是一種家庭內部無私的利他行為還需要通過實證研究進行驗證。特別是已有研究中較少把成年子女的經濟狀況、對老年父母的經濟支持等變量與老年人是否提供孫子女照顧結合起來,而這恰恰是考察這種代際支持行為原因的關鍵。根據文獻分析得到的啟示,本文擬通過實證研究回答以下問題:在中國,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口群體究竟具有什么特征?哪些因素對老年人照顧孫輩的行為產生影響?作為一種代際支持行為,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行為是否出于換取子女更多經濟回報的需要?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2006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開展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以下簡稱“老年追蹤調查”)中10%的數據。該調查采取分階段按人口規模成比例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進行調查,并按照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有關數據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在此次調查的10%數據中,共獲得1980個有效樣本。
調查問卷中詢問了“您現在是否幫助子女照看孩子?”。答案是二分變量(是與否),本文采用二項Logistic方法來分析老年人照顧子女的影響因素。
三、描述性分析結果
1.健康、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條件居中的老年人更有可能照顧孫子女
表1是按照老年人的人口和社會經濟特征分類的照顧孫子女的比例構成情況。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占45.7%。總體而言,低齡、健康、受過良好教育、非農業戶籍、經濟條件居中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比例更大。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比例相當。戶籍類型為農轉非、非農業戶籍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比例高于農業戶籍的老年人。婚姻狀況為有偶同住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比例最高,喪偶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比例最低。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年人照顧孫輩的比例更大,特別是在受過中專或高中、大專教育的老年人中,照顧孫子女的比例超過一半,可見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更有可能承擔照顧孫輩的重任。老年人自評經濟狀況與照顧孫輩之間呈現倒“U”型曲線關系:經濟上大致夠用的老年人照顧孫輩的比例最高,經濟自評為很寬裕和很困難的老年人照顧孫輩的比例最低。不同健康自評程度的老年人在照顧孫輩方面有很大差別,明顯趨勢是健康狀況越好的老年人幫助子女照顧孩子的比例越高。
2.勞動力外出強化了農村隔代家庭、留守家庭中老年人照顧孫輩的負擔
盡管居住地為城市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比例要高于住在農村的老年人,但進一步分析發現,農村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強度要大于城市老年人。圖1顯示,農村老年人中照顧1個孫子女的比例雖然低于城市老年人,但照顧2個、3個及3個以上孫子女的老年人的比例卻遠遠高于城市老年人,照顧2個孫子女的農村老年人比例達到16.3%,照顧3個及以上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高達5.2%。而城市老年人照顧2個孫子女的比例為7%,照顧3個及以上孫子女的比例僅為0.7%。也就是說,農村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程度更高、負擔更重。
雖然同樣是照顧孫子女,但與孫子女同吃同住的老年人通常要比祖孫兩代分開居住的老年人承擔更多的照顧責任。僅由祖父母和孫子女組成的隔代家庭(skipped generation family)是一種十分獨特的家庭類型。在隔代家庭中,由于中青年父母一代的缺失而使得祖父母成為照管孫輩的主導角色。隔代家庭中的祖父母不但要負責照顧孫子女的日常生活,還承擔著對其進行教育的重要職責,在經濟、時間、精力上都需要巨大的付出,隔代家庭中的老年人應當得到更多的關注。我國兩億多流動人口的主體是20~44歲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由于戶籍限制,這些流動人口的子女很難在城市獲得穩定可靠的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和福利,而流動人口工作、居住的不穩定性也使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農村老家,因此,農村勞動力的外流造成了許多農村兒童短期或長期失去了直接監護人,不僅造成農村中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行為非常普遍,而且也使得這些老年人所面臨的照顧責任和負擔也比城市老年人更重。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農村0~17歲留守兒童的規模達到5861萬人,他們中的多數人由祖父母照管,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中,僅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的隔代家庭中的留守兒童占了25.56%,另外還有15.03%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父母一方一起生活,也就是說有超過40%的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由祖父母照顧。2004年、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在安徽、河南、貴州等農村地區進行的老年人調查發現,成年子女外出顯著增加了農村老年人照顧孫輩的負擔。例如2008年在幫助子女照看孩子的農村留守老人中,27%的老年人只能勉強勝任目前照看孩子的任務,5.7%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身體不能夠勝任目前照看孩子的任務,特別是在僅由老年人單獨照顧孫子女的隔代家庭中,老年人感到在成年子女外出后照顧孩子等家務勞動負擔加重的占44.4%,因此,如果照顧責任主要由祖父母承擔則可能會對老年人的身體造成壓力。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通過照顧孫子女為成年子女的遷移流動付出了代價和成本,并由此面臨著經濟、健康、勞動等多重壓力,所以關愛農村隔代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的老年人,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是體現代際公平、解決農村老年人現實困難的迫切要求。
3.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在經濟上付出更多
照顧孫子女除了需要付出勞動外,在經濟上是否也需要老年祖父母付出更多呢?為此我們對比照顧和不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在給孫子女的經濟支持方面是否有差異。結果顯示,在經濟支出上,與不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相比,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給孫子女錢的比例更高。在調查前一年,近一半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給孫輩的錢在1~1000元之間,還有6.1%的老年人給孫子女的錢超過1000元。但在不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中,近70%的老年人過去一年沒有給孫子女錢,而給孫輩1~1000元的老年人僅占28.6%。可見照顧孫輩增加了老年人的經濟支出,給老年祖父母造成了一定的經濟壓力。
四、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影響因素
為了探討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行為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我們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在模型中,把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居住地、經濟和健康這些標識老年人個體特征的變量考慮在內。子女和孫子女數量、與子女是否共同居住、與孫子女是否共同居住可能會直接影響老年人是否照顧孫子女,因此,把這些變量也納入模型中。此外,我們特別關注作為一種代際支持行為,老年人所提供的這種照顧服務是否蘊含著為了獲取成年子女更多經濟回報的目的?或者說那些經濟條件好的成年子女是否會得到父母更多的照顧孩子方面的幫助?因而我們把有無子女外出、子女的經濟狀況、子女是否孝順這幾個變量也納入模型。模型1考慮老年人個體特征變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納入子女和孫子女變量。回歸結果呈現在表2中。
分析結果顯示,在不考慮子女和孫子女變量的情況下(模型1),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戶籍類型、地區、健康自評等變量均對老年人照顧孫子女有顯著影響,而教育程度、養老金、經濟保障、經濟自評等變量則對老年人照顧孫子女沒有顯著影響。女性、低年齡、有配偶、農業戶籍、居住地為城市、比較健康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可能性更大。
在模型2中加入了子女和孫子女的變量后發現,年齡、婚姻狀況、戶籍類型、地區、健康自評依然對老年人是否照顧孫子女有顯著影響。教育程度也對照顧孫子女有影響,受過初中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更有可能照顧孫子女,這主要是由于加入與孫子女同吃同住等變量后,使得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作用突顯出來,與孫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城市老年人往往受教育程度較高,這表明照顧孫輩不但是一項體力勞動,也是一個需要進行智力、知識投入的教育過程,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年人更有條件和能力照顧孫輩,這也說明照顧孫子女是老年人體現自我價值、實現老有所為的一種重要活動。老年人的養老金保障狀況和經濟自評對照顧行為沒有顯著影響,而健康自評越好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可能性越大。
模型2中,子女和孫子女變量對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影響程度不同。孫子女的數量、是否與子女同吃同住、是否與孫子女同吃同住、子女的經濟狀況是影響顯著的變量。有一個孫子女和有兩個及以上孫子女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可能性分別是無孫子女老年人的3.795倍和3.239倍。但在居住方式上,與子女同吃同住的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可能性反而更低,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無需承擔照顧孫子女的主要責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老年人由于健康等原因需要子女照顧而與子女同住;而與孫子女同吃同住對老年人照顧孫子女顯然有正向作用,特別是在僅由祖代和孫代組成的隔代家庭中,祖父母扮演了照顧孫子女的主要角色,甚至可以稱之為“代理父母”的角色。
對于子女經濟狀況的影響作用,模型2說明子女經濟狀況越困難老年人反而越可能幫助照顧孫子女,這可能是由于經濟條件較好的子女更有能力通過其他渠道的資源來照顧孩子,如雇保姆、進托兒所等,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子女則更希望獲得父母的這種低廉、可靠的照顧幫助。另外,模型2中的結果還表明,子女是否在經濟上資助父母對于父母是否幫助照顧孫子女之間沒有顯著關系,可見老年人照顧孫子女更多的是一種無私的付出。這從—個方面證明了家庭代際關系中存在的“利他主義”,即家庭資源更有可能流向那些條件較差的成員,這是一種家庭中利他主義的體現。
模型2還說明子女數量、有無子女外出、有無子女的經濟支持、子女是否孝順則對老年人是否照顧孫子女沒有顯著影響。對于有無子女外出這一因素的影響作用,可能是由于很多城市老年人也承擔了照顧孫子女的責任,程度甚至高于農村老年人,因而弱化了子女外出對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影響程度。但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認為,在農村地區子女外出依然是造成農村大量隔代家庭存在的重要原因,使得農村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數量和程度顯著增加,加重了農村老年人的勞動負擔。而子女是否為老年人提供經濟支持對于老年人是否照顧孫子女沒有顯著影響也再次證明照顧孫子女這種代際支持行為更多的是一種家庭中互助性的無私行為,而非出于經濟交換目的。
五、總結和討論
受傳統文化和現實需要的影響,我國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數量和比例很大,該人口群體是家庭、社會照顧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國超過40%的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幫助照顧孫輩,他們的勞動和貢獻說明老年人并非被動的照顧接受者,在家庭中他們依然積極地扮演著照顧提供者的角色。雖然我國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社會經濟價值還沒有得到準確計量,但他們在現實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已毋庸置疑,如果沒有這些老年人提供的照顧服務,社會和家庭將為照顧未成年人支付不可估量的經濟費用和時間成本。很多發達國家已對老年人的這種照顧服務進行了核算,如澳大利亞的核算結果顯示,如果老年人無償照顧兒童的工作由付薪工人來做,那么每年的經濟支出是9.11億澳元。
本文的分析發現,低齡、健康、經濟條件處于中等水平、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是照顧孫子女的主力軍。因為照顧孫輩是一項包括日常看護和教育在內的復雜勞動,不但需要老年人有健康的身體,還對老年人的知識水平、教育技能也提出要求,因而身體健康、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老年人能更好地勝任照顧孫子女的職責。目前隔代教養中存在的很多問題與老年祖父母教育水平不高、缺乏更高的照顧和教育技能有關,而“代溝”問題也常常與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溝通能力息息相關,因此,要提高祖父母照顧的質量,還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終身教育來提高老年人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特別是提高其有關照顧和教育未成年人的知識技能。在大量農村中青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鎮工作生活的過程中,老年人照顧留守孫子女的角色和作用更加強化,農村中僅由祖孫兩代組成的隔代家庭大量存在,超過1/4的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在隔代家庭中,農村隔代家庭集中體現了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問題并存的雙重難題。農村老年人照顧兩個及以上孫子女的比例遠遠高于城市老年人,這些老年人面臨沉重的勞動和教育負擔,給農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是一個十分迫切的現實問題。
雖然大量研究證明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行為蘊含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大大節省了家庭和社會用于未成年人撫養的費用,但本文通過分析認為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在經濟上并未受益于這種照顧行為,因為成年子女是否在經濟上資助老年父母并沒有顯著影響老年父母照顧孫子女的行為,反而是經濟狀況越困難的成年子女越有可能得到父母的幫助。老年父母傾向于為經濟上處于“弱勢”的子女提供照顧孩子的幫助,這也在實證上驗證了貝克爾提出的家庭系統內的利他主義理論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別是對于中國的老年人來說,他們幫助成年子女照顧孩子常常是作為一種無私的付出和體現長輩對子女、孫子女關愛的重要方式,是我國傳統文化積淀下來的父慈子愛、代際和諧的表現。很多照顧孫輩的老年人不但不求成年子女的經濟回報,甚至會在經濟上付出更多,尤其是對于很多農村留守老人來說,照顧孫子女在經濟上未得到外出子女足夠的經濟補貼。但是家庭系統內的這種良性的代際支持行為畢竟是以老年人付出勞動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的,那些貧困的老年人、農村留守家庭和隔代家庭中的老年人等理應得到受益家庭成員的補償以及社會的補償,這是在實現代際公平和促進家庭和諧發展過程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
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迅速而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老年人照顧孫子女的情況還將大量存在,這有助于彌補我國社會和家庭育幼功能的不足并加強家庭凝聚力,對中青年人、未成年人的發展和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眾所周知,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問題不僅涉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也對孫輩的身心健康、教育等成長問題帶來重要影響。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繼續樂于扮演照顧者角色的同時又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持是維系家庭照料良性發展的一個重點。在政策方面,國際上普遍的趨勢是鼓勵和支持祖父母照顧的政策越來越多,例如美國兒童福利政策明確指出,家庭外的未成年人照顧必須盡可能地貼近家庭和社區,并鼓勵親屬盡量補充國家照顧的不足,承擔起未成年人的照顧責任。1979年美國高等法院擴大了對親屬照顧未成年人的家庭進行經濟補貼和服務幫助的權利范圍,雖然對這種家庭的支持程度還低于正式收養家庭,但由于不斷加強對祖父母照顧孫子女行為的倡導,在美國很多個州對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支持已經達到中等監護支持水平。韓國對老年人照顧兒童項目中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每月200000韓元的現金福利。
長期以來,在我國被照顧者受到關注,而提供照顧的人卻常常被忽略,大量的老年照顧提供者未能得到必要的經濟補助和各種支持。要使老年照顧者能夠在持續照料家人的同時又不因為照顧產生壓力,需要家庭成員、社區和社會各領域的人士通過各種政策、項目來支持和關心他們。目前已經有一些國家針對老年照顧者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政策和項目,這些經濟補貼、喘息服務、員工支持等政策和項目對照顧家人的老年人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也迫切需要決策者、研究者、老齡工作者等設計更有效的政策和項目來支持老年照顧者。必要的社會支持能鞏固和維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這不但能夠體現老年人的自我價值,實現老有所為,對于社會來說也能更好地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資源縮水,緩解老年撫養負擔。
[責任編輯 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