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4日,首屆“梅蘭芳藝術訓練班”結業后,在上海有名的淮海路人民照相館內,剛滿20歲的韋紅玉和京劇名家梅葆玖先生拍下了一張特殊的照片。如此便結下三十年深厚的師徒情誼。
轉眼30年時光飛逝,和恩師梅葆玖先生拍師徒照的情景,仿佛就在韋紅玉的眼前。她記得,那天她精心地梳洗打扮后,早早地在照相館等候,內心激動而欣喜。師傅駕車從靜安賓館準時到來……
早在1983年,上海面向全國招收16名學員參加首屆“梅蘭芳藝術訓練班”。當時,南通京劇團演員韋紅玉,幸運地成為其中一員。在那次的訓練班上,梅葆玖、魏蓮芳、童芷苓等京劇名家親自教學,手把手授課。“梅派”藝術的魅力和“梅派”人的品德,深深打動了韋紅玉,也堅定了她想拜梅葆玖先生為師的決心。
訓練班結束以后,回到南通的韋紅玉,繼續鉆研“梅派”藝術。“這么多年來,只要是我需要的學習資料,師傅都會寄給我。”韋紅玉說。1984年10月,應師傅的邀請,韋紅玉到北京參加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她萌生了跟師傅學習梅派經典劇目《貴妃醉酒》的想法,梅葆玖欣然答應。
為了讓韋紅玉把《貴妃醉酒》學扎實,梅葆玖親自開車將她帶到賈世珍老先生家里。賈老是梅蘭芳當年演《貴妃醉酒》時的頭佳宮女,拍電影《貴妃醉酒》時的站位都是由賈老完成的。他對梅蘭芳在舞臺上的一招一式了然于心。一進門,梅葆玖提著禮品對老先生說:“這是小紅玉給您的。”明明是師傅親自準備的禮品,他卻如此說,韋紅玉感激不已。
后來,雖然在南通京劇團獨當一面,韋紅玉卻越來越想通過系統的學習來給自己充電。1987年,她進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戲系明星班進修。與此同時,在師傅的幫助下,韋紅玉全面梳理了所學“梅派”劇目。師傅請姜鳳山(梅蘭芳的琴師)給韋紅玉規范梅派唱腔。每個星期兩個半天,師傅親自一對一上課,從每一個動作、身段、臺步、水袖,他都細細說來。
當時,梅葆玖正在給東方歌舞團舞劇《絲路花雨》英娘的演員傳授《霸王別姬》的劍套子,他帶著韋紅玉一道去學。一天,他給韋紅玉打來電話說:“紅玉,我今天去不了,你去教。”韋紅玉吃了一驚說:“師傅,我怎么能去教呢?”電話那頭傳來:“你能行!”其實,這么多年來,梅葆玖一直用這樣的鼓勵和肯定激勵著韋紅玉。
在韋紅玉的印象中,師傅梅葆玖是個細心得讓人感動的人。平時,在學校生活比較苦,師傅經常會讓保姆做些好吃的,讓韋紅玉帶到學校去。1990年,臨近畢業時,韋紅玉在北京吉祥劇院匯報演出,演出的劇目是《刺虎》。演出當天,師傅專門過來捧場。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帶來攝像機和三腳架,親自為徒弟錄像,一錄就是整整45分鐘。當時,這在學校里十分轟動。
三年的諄諄教誨,盡管師傅一再挽留,韋紅玉還是回到家鄉。她感恩于當地政府、文化局和京劇團領導的關心和培養,決定繼續在南通的舞臺上綻放梅派風華。雖然離開了北京,但韋紅玉的演藝生涯始終牽掛著師傅的心。1994年,在泰州舉辦的梅蘭芳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活動上,梅葆玖語重心長地對韋紅玉說:“紅玉啊,你還是跟師傅回北京吧。”但是,那時有了家庭的韋紅玉,也有了牽掛,她婉言謝絕了。
2002年,單位重組,原先的南通市京劇團、越劇團、歌舞團和話劇團拆團建院。在重組的南通藝術劇院,韋紅玉做了一年的營銷部副主任。后來,離不開京劇、忘不了師恩的她,在文化館從事起京劇輔導培訓工作,如今一晃也近十年。
2008年,參加完中國劇協小品導演班,韋紅玉專程趕到師傅家。師傅對她說了一句話:“紅玉啊,你是學到真東西的,你得傳,誰要學,你就得教下去。”這幾年,韋紅玉一直在踐行著這句話。她放棄所有商業演出,一心撲在教學上。目前她的學員中有5歲的小孩,也有90歲的老人,只要是想學的,她都傾囊相教。
其實,對于南通梅葆玖并不陌生。他父親梅蘭芳當年曾三次來南通演出,他自己也有多次來通演出的經歷。弟子韋紅玉是第六至第十屆南通市政協委員,當她提出恢復中國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伶工學社的議案時,為了支援弟子,梅葆玖親自寫信給當時的南通市市長丁大衛。后來,伶工學社項目落成,他又將“梅蘭芳教育基地”設于其中。預計在今年5月份,梅葆玖還將親自到南通為“梅蘭芳教育基地”揭牌。
用南通梅派名票金笑蘭自己的話說,當年的她是個不折不扣的“追星族”。在南通師范上學期間,一有京劇名角來通演出,她必定拿著本子,到處找名角們簽名。
1957年,21歲的金笑蘭遇到了梅蘭芳的入室弟子沈小梅,金笑蘭開朗,沈小梅文靜,同齡的她們一見如故。金笑蘭是沈小梅的忠實粉絲,沈小梅在唐閘演出,金笑蘭就跟到唐閘,在天生港時,金笑蘭又跟到天生港。沈小梅不熟悉南通,金笑蘭就帶她逛街游玩。
這么多年來,金笑蘭和沈小梅之間的友誼,經歷了掌聲和患難的考驗。
1959年,沈小梅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游園驚夢》,獲金質獎章。回來后,她專門寫信給金笑蘭分享她的喜悅。成名后的沈小梅,一直沒有忘記南通的這個票友,她們之間往來頻繁。
文革期間,沈小梅到干校學習,金笑蘭專程趕到南京去看望她。文革結束后,沈小梅開始從事恢復傳統戲的工作,沒有精力照顧年幼的小女兒。金曉蘭一聽,說:“沒人管,我來管。”后來,她就把沈小梅的小女兒帶到南通,衣食起居、學習功課,金笑蘭無不悉心照料。在南通上完小學后,沈小梅的女兒才回到南京上初中。
上世紀80年代,沈小梅到南通來演出,主動提出要教金笑蘭“梅派”戲。作為一名“梅派”發燒友,金笑蘭也能登臺表演,但畢竟唱腔、動作都不夠規范。沈小梅親自到她家傳藝解惑。
當時,金笑蘭住萬人新村,條件比較差,光禿禿的水泥地。學戲時遇到下跪的動作,她們就用草席子鋪在地上,沈小梅毫不嫌棄。就這樣,沈小梅耐心地教會了金笑蘭全本《鳳還巢》、《四郎探母》、《玉堂春》等多個劇目。
1992年,金笑蘭在南通舉辦個人專場演出,演出的劇目就是由沈小梅教的全本《鳳凰巢》。演出那天,沈小梅特地從南京趕過來觀看演出,并在演出前作了一番講話,預祝老友演出成功。
幾十年來,金笑蘭和沈小梅之間交往不斷。就在今年2月,金笑蘭夫婦專程趕到上海探望沈小梅。他們聊戲,聊家常,相見甚歡。沈小梅還跟他們約定,待到天氣暖和時再到南通來玩。
季修甫老先生告訴我們,他的伯父季自求與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有著不淺的交情。
季自求年長尚小云14歲,在他的日記里有數十處記錄了他與尚小云頻繁的接觸與交往,這無疑是他和尚小云交往的一部分實錄。日記中,他親切地稱尚小云為“小云”、“綺霞”、“尚郎”。
1918年,季自求年過而立,已是北京的一名陸軍部的高級軍官。他喜歡戲劇,通過同事的介紹,認識了當時年僅20歲左右的尚小云,他還常常教尚小云古文如四書等。尚小云結婚時沒有媒人,于是便找了季自求做媒人。當時,季自求并非一般北京“捧角兒”可比,可以稱得上是“顧曲周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兩人在中斷接觸十年后,季自求因病到北平西山療養,偶然又碰到尚小云。當時尚小云已經是四大名旦之一,聲譽很高,而季自求已經從政界隱退,但尚小云還是很念舊情,熱情相待。自視甚高,不輕易贊許他人的季自求在日記中稱“眷眷故人之意可感”,如此著筆,是發自內心的獨白。
1945年,季自求次子季仲燕去北京,看到尚小云演出的海報,便約了幾個朋友去看尚小云。當知道是昔日師友的兒子來看他的演出時,正在上妝的尚小云立刻安排劇場在前排設特座招待,戲票更是不必說。之后,還以滿族禮數為季仲燕安排家宴。季仲燕每回憶這一段,都對父親的摯友尚小云感動萬分。
60年代初,熱衷于書畫收藏的季修甫老先生看到《光明日報》刊出尚小云的花卉國畫時,立刻想到尚小云與他伯父的舊誼,便根據伯父家人給的尚小云在北京老家的地址寄去了一封信。當時的尚小云已是陜西京劇院院長。
季修甫回憶起來說,當時自己很冒昧地寫著是季自求的侄兒,愛好收藏書畫,求他畫一個扇面給自己,并且隨附了一個11方的白扇面去。沒想到,不久之后,季修甫就收到尚小云從西安發來的掛號信,扇面上畫的紫藤,十分美麗,并且表示十分懷念伯父,說自己畫得不好。季修甫對此十分感激,立即去信,表示感謝。后來想想如果能再求一個條幅就更好了,沒想到這一“奢望”尚小云也滿足了他。只可惜,這兩件東西都在文革中被拿走。
一晃,季自求和尚小云都離開了,但他們之間的情誼延續到子子輩輩間。
季修甫主動給尚小云之子尚長榮寫信,因為難以找到尚小云的劇照,便附上了自己寫的《尚小云與南通季自求及其子侄》一文,給上海京劇院的尚長榮。很快,季修甫便收到了尚長榮的回信,用榮寶齋八行箋、毛筆書寫的回信,附有尚小云和尚長榮演出的《失子驚瘋》的劇照和他們父子的便裝照,還有尚長榮飾曹操的劇照。2002年,尚長榮來南通演出,盡管時間緊湊,他還是在演出前來到季修甫的家,拜訪父親舊友的侄兒,令季修甫激動不已。
今年92歲的越劇名旦沈月鳳,在南通已經度過了50多個春秋。如今,她身體康健,精神矍鑠,享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沈月鳳的故鄉是越劇發源地浙江嵊縣。由于家庭貧寒,她12歲進陽春舞臺學習越劇。17歲時到了上海,曾與袁雪芬、施銀花、筱丹桂、尹桂芬、竺水招等名伶同臺演出,并從她們身上汲取了深厚的藝術養分,而后自成風格,飲譽江浙滬。
上世界50年代初,沈月鳳與筱白玉麟在上海成立了華新越劇團。1955年,華新越劇團落戶南通,改名為南通市越劇一團。作為劇團的副團長和主要演員,沈月鳳從此便與南通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在江海越壇,沈月鳳建樹頗豐。1956年,她主演的《春香傳》,參見南通地區會演榮獲一等獎。1957年,她主演的《倪鳳扇茶》,參加江蘇省戲曲會演又榮獲一等獎。1958年,沈月鳳所在劇團晉京演出《老八路》大獲成功,并得到周恩來、朱德、陳毅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1978年,為了充實南通的越劇力量,越劇團舉辦藝訓班,沈月鳳不辭辛苦,擔當起培養新人的重任。1980年,藝訓班匯報演出,正巧傅全香、陸錦華、魏鳳娟等越劇名角也在南通演出。她們中幾位是四、五十年代與沈月鳳在上海合作過的姐妹。沈月鳳把幾位越劇名角都請來觀看演出,并讓他們指導新學員提高技藝。后來劇團排演《紫瑯山下》,沈月鳳又到上海請來尹桂芬、傅全香等名家來通指導。
在年輕演員的培養上,沈月鳳盡心盡力。她說,只要對年輕演員有幫助,我都樂意做。如今,沈月鳳的得意弟子黃曉萍、胡巧紅、王萍芳、周淑英等,已是南通藝術劇院越劇團的中堅力量。
久居南通的沈月鳳,早已把南通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她在這里綻放藝術的光彩,播撒藝術的火種,也將自己的生活完全融入其中。
(本文配圖由韋紅玉、金笑蘭、季修甫、沈月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