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指南通啟東、海門一帶,其區域由長江泥沙逐漸堆積而成。一代又一代勤勞的沙里人精心打磨,打造了獨具風格的沙里美食,俗稱啟海菜。
面拖蟹是一道經典的沙里美食,香濃多汁,口感鮮美。如何做出好味道呢?盛和會館行政主廚陸永明跟記者分享了兩點小秘訣:首先,原材料要選擇小螃蟹;其次,將裹好面粉的蟹塊入油煎,而不是炸,這樣蟹的鮮味才能保留。
此外,沙里特色美食還有冷切山羊寶、香芋燒土雞、東灶蠣蚜餅、沙里燒四寶、清蒸海門青茄……
光聽著這些美食名字,估計不少吃貨就已經垂涎三尺了。不用舟車勞頓奔赴啟東、海門,在盛和會館舉辦的“沙里人家”土菜美食節上就能品嘗到這些沙里特色菜。三月中旬美食節已經開幕,吸引了不少食客,活動將持續到4月15日。
美食節的濃厚氛圍不僅體現在菜品、菜式上,也體現在會館布置上。入口處的一塊展區被布置成農家灶臺式樣,展臺上放置了啟海菜食材和特色菜,使人仿佛置身于一戶普通啟海人家的廚房。會館內的墻壁上懸掛著畫作,圖文并茂地介紹沙里地方民俗風情。
為了籌備這次美食節,做出地道的啟海菜,陸主廚與同事們下足了功夫。他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到啟東、海門實地走訪,了解沙里文化,學習菜肴作法,請當地人試吃等等。“在啟海一代調查期間,有時我中午要去兩三家餐館品嘗當地菜肴,這一看似幸福的工作當時無論給我的味覺還是腸胃都帶去不小壓力。”陸主廚不無幽默地回憶。
在一次次的尋找、比較之后,這次美食節的菜式才最終確定。除了聘請做啟海菜的知名廚師外,會館內一批經驗豐富的廚師們還重新學習了地道啟海菜的烹飪方法。在美食節開幕前,這些菜均已經過多輪試吃,力求味道正宗。
每天早晨,制作沙里美食的原材料從海門當地新鮮采購并運回。香芋、洋扁豆、青茄、青甘蔗、三黃雞……這些原料本可以從南通市場上直接采購,但盛和會館堅持選用啟海地區土生土長的食材,以保證菜肴口感的純粹。
在菜肴烹制上,盛和會館一如既往地用心。看似最簡單的菜,這里的做法并不簡單。做素菜有特制的吊湯,不是調味料的大雜燴,而是用文火慢慢燉出的老母雞湯,湯濃郁鮮香,素菜更有滋味。
啟海菜的味覺特點是入口甜,后又轉咸,口味清淡的顧客會有些許不適應。考慮到食客的養生需求,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同時,盛和會館還貼心地對部分菜肴進行了適當改良。比如腌鮮馬鮫魚這道菜,本身馬鮫魚就是腌制過的,廚師在制作菜的過程中便會對菜的咸度進行調整。
“我是海門人,偶然和朋友到盛和會館吃飯,這里的啟海菜讓我嘗到了家的味道。”食客黃小姐如此評價。“家的味道”——簡單四字,卻是最難得的肯定。它包含著菜肴營養健康、口感正宗等多重含義,這也正是盛和會館舉辦這次美食節所希望做到的。
相比之前舉辦過的“有機食品”美食節、“駒哥私房菜”美食節,這次“沙里人家”土菜美食節走的是親民路線,菜式家常化,價格平民化。
陽春三月,帶上家人或邀三、五好友到盛和會館品嘗沙里美味,享受精致服務,創造關于美味的新鮮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