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敏
期權的實施最終是公司股東會、董事會來決策的。我相信市場上存在那種畫餅充饑的期權。這種期權設計最后是兩敗俱傷,因為做了若干年之后,期權不能兌現,廢紙一張,實際上對公司和員工都沒有好處。
如何判斷這種畫餅充饑的期權呢?就看期權的行權條件跟業績掛鉤的程度等等。如果比較苛刻、很不現實,那就說明是廢紙一張。如果屬于跳一跳能夠得著的,那就是比較“實在”的期權。
關于期權行使條件的設置,首先在于股東的預期。要想最終能行權,股東不能太貪婪,也不能對行業和本企業發展過于樂觀,要實事求是。
一個企業是否需要實施期權激勵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企業的規模、未來成長性、對人力資本的依賴度以及所處的行業來決定。像互聯網公司,對人才的依賴度很高,那么期權就是必需品,大家都做,你也必須做,不做你連人都招不到,更別說留住了。但對于中石化、中石油這種壟斷性企業,期權就不重要,屬于保健品,有更好,沒有也死不了。
具體的期權設計其實是一個很專業的活兒,要根據公司的行業、人員規模、人事政策、發展階段,成長性、財務指標、是否要上市等等,具體公司具體設計。有的文章寫創業型企業期權的分配,創始人多少,董事多少,那都是扯淡的事兒,怎么可能這么固化下來呢?期權激勵絕對是一企一策、因企而異的。
宋海佳
我覺得對于初期創業企業來說,發放期權毫無意義,畫餅充饑的嫌疑最大。期權能夠激勵員工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員工能夠大概估算出行權的時候自己的收益是多少。如果算不出來,還有什么刺激作用呢?算出來的前提是什么?財務透明,財務規范。但現在的民營企業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另外,創業企業的成長速度和利潤增長率是不明確的,員工也沒有辦法算出來未來會掙多少錢。
什么情況下期權有價值呢?公司財務規范,而且公司已經有價值了。有價值的意思就是,比如有人愿意拿三千萬來買20%的股權,或者每年的營業收入是30%或者多少的增長,大家都看得到。這時候的期權,才有現實意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期權的授權主體必須是公司。就是公司給你開一個證明,我給你5%的期權,這樣才有效。授權主體是公司,并且股東會討論通過,具體行權的條件要明確,在什么時間、什么條件、以什么價格行權,必須有這些明確的條件。如果某一個條件不明確的話,都沒有辦法行權。
桂曙光
期權激勵能不能發揮作用,得看公司創始人或者老板的心態。他如果愿意為員工謀福利,就會選擇一個很好的時點來設置期權,公司股價低的時候做期權激勵,那就很好。因為上市公司期權的定價都是以當時市面價值做參考,股價低的時候進行激勵,未來漲起來,員工賺錢的可能性才大。
有些公司期權設置的時機不合理,如果是在一個高點設置的,像中石化這種在四十多、五十多塊錢的時候設置期權的,現在股價只有幾塊、十幾塊錢了,員工拿著期權跟沒有是一樣的,因為行權就虧損,那就等于白做了。
但這種情況只是時機設置不好,我并不覺得有什么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