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紐約時報》稱,52%的美國民眾認為,他們十分看重其購買的產品為真正的“美國制造”。2012年夏天,星巴克率先進行了這項工作,并協助設立了美國創造就業基金。其中的一項工作,就是和美國本土的陶瓷制品制造商American Mug and Stein合作,生產銷售咖啡杯,并將銷售額的一部分重新捐回該基金。
2012年9月,一份來自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報告指出,一場美國制造業的“文藝復興”運動正在形成,這受益于價格合理的勞動力、更高的物流費用以及更好的財政環境。而在2011年,本國本土的產品退貨率呈現下降趨勢,同時也讓供應鏈當中的企業減少了22億美元的損失。另外,美國本土也出現了大量的制造行業創新企業,例如總部位于硅谷的Tesla Motors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輛全電動豪華轎車。
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的East Bay Manufacturing Group的聯合創始人Karen Burns表示:“在這個經濟低迷的時期,我們學到的其中一課,就是要生產比從前更簡潔更環保的產品。這樣,我們就能夠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取和從前一樣高的利潤率。”East Bay Manufacturing Group會在他們的企業會員之間進行各種調查。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69%的會員對于現在的商業經濟展望持積極態度,并有38%的會員認為,在2013年,各自企業的銷售增長幅度有望超過10%。
通過在本土生產產品的手段,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效益,并且能夠建立起更好的產品和運營系統。例如,位于舊金山的企業Everlane,他們生產高檔服飾,并進行在線銷售。他們生產的產品中,一半為美國制造。該企業創始人Michael Preysman認為,堅持在美國本土生產,能夠讓他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成品,并且更好地控制產品質量。他的想法很正確,今年夏天,著名生活博客A Cup of Jo曾在一天之內就賣出了2000間黑色的V領T恤。如果這些產品都在海外生產,那么如此之快的補貨速度是不可能達到的。
Preysman表示:“從海外運送產品,最快也需要12周的時間。雖然本土生產的T恤成本比海外生產要高一點,但是你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監控產品的設計細節,并能觸摸到實物。”
類似于Etsy和Kickstarter的眾籌網站同樣讓購買和宣傳本土產品和服務變得更加簡單了。例如,SusieCakes的創始人Susan Sarich,她在加利福尼亞州擁有8個門店,而所有門店使用的手工圍裙都出自Etsy上俄勒岡州一位藝術家之手。這種手工圍裙價格不低,售價49美元,一套兩件。Sarich表示:“我本可以去買那些3美分一條的圍裙,但是我的客戶更喜歡我們身著質量良好的圍裙。”
的確如此,對于消費者來說,“美國制造”已經成為了高質量的代名詞。在1815年,Thomas Jefferson總統曾說過:“我有一個決心,就是讓每一個人都不用去購買生產自海外的產品,而是購買美國制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