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院的大型設備并不能幫助高血壓、心臟病等高危慢病患者持續監測及管理病情,因為病人不可能長期住院或是天天跑醫院。如果用一般家用儀器自診,則精度不夠,且無法及時傳遞給專業醫生做判斷。
以無線網絡將病人和醫院連接起來的遠程監測設備能解決這一難題。在這一領域走在前面是GE、飛利浦等跨國公司。亦有數家中國公司效法研發,但精度還不盡理想,如心電數據大多止步于“三導”(三導聯,指顯示3種心電波形)。
在本土軍團中,“好絡維”處于領先位置。這家公司成立于2006年,不單在多生理參數同時監測上取得了技術突破,且因后臺數據分析系統出色,與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遠程醫學中心合作建立了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將數據精度做到了不輸進口設備的“十二導”(十二導聯,指顯示12種心電波形)。
據其創始人、總經理孫斌透露,好絡維目前已經開發出四款產品:分別針對醫院或社區、出院病人或老人、未發作病患的三款遠程監測儀,和一個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物聯網健康管理平臺。
產品解決了什么問題?
以心臟病為例。心肌梗塞一般會在發作十天前出現征兆,病人感覺不適,十多分鐘緩解。去醫院檢查,心電圖顯示一切正常。如果后來還是發作,運氣不好可能便會致命。
這顯示出依據孤立時點數據做診斷的不充分,和參考病人日常監測數據的重要性。為此,好絡維推出了背在病人身上的終端監測儀,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收集心電、呼吸、血壓、血氧、脈率等數據。這些數據會同步至后臺自動分析,也可供醫生調用以做出更準確的診療判斷。
對尚未發作的病人來說,是為“上工治未病”。對于已經接受手術的病人而言,則相當于把病房延伸到了家庭,可緩解醫院病床短缺的矛盾。用這些設備將縣及縣以上醫院的醫療資源延伸到社區、村鎮,可將目前人口普查、社區健康篩查中的粗略資料升級成真正有據可靠的人口健康檔案。如發現病情,可與大醫院遠程會診、轉診,實現國家提倡的“三級醫療”。
具體來看,每一個使用好絡維產品的病人都有一份存儲在云端的個人檔案。做完檢測,只要有無線信號,結果即可上傳。登錄好絡維的健康管理網站,可以得到一份后臺數據分析出具的健康報告,有醫生就此初診,給出是否需要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的建議。如有需要,好絡維可提供預約掛號服務,所有與其建立合作的醫院都認可,并可查閱健康檔案作為診療參考。倘若病人需要手術,術后康復階段的醫患溝通亦可依靠此云端檔案遠程進行。
有何進展和困難?
孫斌坦言,在面向醫患雙方做推廣時遇到的最大障礙不是進醫院、進渠道,而是中國老百姓的醫療消費觀念:習慣于生病之后再就醫,而非投資于預防。
因此,好絡維將較多功夫下在了與重點醫院建立合作和借助政策資源推廣上。比如,與301醫院建立合作,從而打通了其下轄的上千家部隊醫院;瞄準有國家重點扶持的老干部群體,在華東五省一市的干休所都進行了試用,還將進一步在全軍一千多所干休所廣撒網;與杭州市桐廬縣衛生局合作,將桐廬縣人民醫院和190個農村醫療網點連接起來。農民就近在鄉鎮衛生院監測生命體征,數據同步至縣醫院和301醫院的遠程會診中心,必要時即時會診。
2008年走入市場至今,好絡維已陸續與100多家醫院簽立了合作協議,拿到了科技部的“十二五”重點科技項目,去年約實現銷售額4000萬人民幣。不過,它的目標不只是靠價格優勢進口替代,更立志要在技術上2-3年內追趕GE,在遠程監測細分市場“復制”邁瑞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