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英才網二次出售的消息一度將這個已經有15年歷史的網絡招聘品牌推入人們視線。2月5日,神秘的收購方終于浮出水面,愛爾蘭尚龍集團(Saongroup)宣布其已與美國Monster公司簽訂收購協議,將中華英才網納入旗下,而Monster保留10%的股權。
沸沸揚揚的中華英才網遭到轉賣、大量員工主動要求被裁而遭到拒絕的風波終于告一段落。此次風波的吊詭之處在于:由于收購方對于被裁員工的補償較高(被辭員工獲N+3月薪補償),因此引發了留守員工的強烈不滿,紛紛主動請辭,導致被辭退的員工走不了,被留任的員工想走也走不了的尷尬局面。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相比于近期很多公司的裁員,中華英才網的員工竟然主動要求被裁,不難看出,中華英才網從高管到一線員工,人心已經全散了,對公司的未來不報任何希望。” 來自獵聘網的數據顯示,84%的人認為,企業裁員是企業之過,經營不善、戰略錯誤為主要誘因。
這些年傳統招聘網站逐漸淡出人們視野,更多的是以負面形象出現,不過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經營狀況都在好轉,前程無憂2012年第三季度凈利同比增長15.8%,智聯招聘在2012年宣稱盈利。中華英才網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跨國公司本地化之觴
中華英才網曾有過自己的輝煌,除前程無憂上市后各方面流量第一外,中華英才網很長時間處于行業第二的位置,一度領先對手智聯招聘。而在被Monster全面接受后,中華英才網開始走下坡路,2009年、2010年全面被智聯超越,到2012年銷售額和流量已遠遠落后對手。
Monster首席財務官曾透露,截止去年第三季度末來自中國的訂單額2980萬美元,收入為3150萬美元,而前三季度前程無憂業績為1.767億美元,這意味著中華英才網前三季度業績占前程無憂的不到2成。此前艾瑞報告中顯示,中華英才網在月度覆蓋人數排名中已淪為第九。
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企業客戶流失。2011年中華英才網作為一家服務商就面臨客戶流失問題,而2012年中華英才網改系統后造成了更大的客戶流失。
在換系統之前,Monster經歷了痛苦的過程,對中華英才網很多次嘗試改版,但每一次改版都不成功,致用戶流失和系統不穩定。Monster為了系統更穩定,過高估計了美國Monster全球化系統在中國市場的適應力,直接切換成美國系統。這種未通知客戶情況下對中華英才網系統的變更,直接導致大量用戶流失。
一位使用中華英才網系統的企業主透露,企業支付一筆費用可查詢1000份簡歷,查設定搜索條件搜索到簡歷列表,簡歷列表看不到個人簡歷詳情,就要點開簡歷看候選人詳情。在老系統中這些都免費,只有在確定意向,需要看求職者電話號碼時才需支付費用。新系統切換后,搜索簡歷列表后只要看簡歷詳情系統就開始扣錢。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招聘一個合適員工所需成本大大增加。
全職招聘網總經理張杰賢為中華英才網的早期創始人,目睹了中華英才網衰落的整個過程。張杰賢表示,企業客戶過去選擇招聘網站時,十家中有八家會選中華英才網,去年6月份后這種情況發生改變,現在十家中能有五家、三家選擇中華英才網已經不錯。
中華英才網陷入到今天的局面,主要是因為人禍。當年前中華英才網CEO張建國輸掉對賭協議被動離職后,因為公司業績做假賬,Monster與這位所謂的華為大牛人打了幾年的官司,直到中華英才網要被出售了還沒有完結。吃了虧的Monster在全資收購中華英才網后,基本很少投入資金,讓中華英才網自主來運營,中華英才網自己又養不活自己,于是陷入到如今虧損裁員,規模又做不大的困境。
從2008年Monster接手至今,中華英才網每一年都做得不好,而且不斷虧損,這讓Monster對中華英才網失去信心。在資金欠缺,對手們都在砸廣告、搶份額的情況下,中華英才網份額在不斷收縮。張杰賢指出,美國總部對中華英才網的認知和戰略是錯誤的,根本沒有意識到應該投入更多精力或資源支持中華英才網發展。Monster CEO四五年時間僅來中國1、2次,這說明中國區根本不受總部重視。這些年中國招聘市場蛋糕在不斷擴大,但智聯招聘、前程無憂搶占了本該屬于中華英才網的份額。
空降CEO的管理困局
至少在2008年Monster全資收購之前,當時中華英才網的C E O張建國還有很大的靈活度,比如狠打廣告換取營收,比如做一些差異化的產品,在2008年張建國接受媒體采訪時,還公開透露2009年的市場預算將超過1.5億元,并認為網絡招聘市場格局仍未確定。
不過這一切,隨著三年上市對賭協議生效、Monster最終2008年底全盤接手中華英才網而告終。在2009年1月,在中華英才網任職4年、曾帶領中華英才網達到市場份額第一的張建國,因為4年合同到期沒有被續約而黯然離開。
隨后中華英才網就消失在媒體公眾視野中,如果不是因為這次員工主動求裁員的沖突,外界都不知道中華英才網的CEO是一個叫羅秉權的美籍香港人,而這顯然也是Monster的直接指派。
然而,這位具有國際視野的CEO缺乏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同時,雖有投行光鮮履歷卻缺乏管理實體企業的實戰經驗,也沒有中國人才服務行業相關經驗。
羅秉權對于投入產出比有嚴格的要求,如果看不到具體的回報,就不愿意有投入。一位前中華英才網員工透露,羅秉權上任后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主張要做正確的事,不允許有不合法違規的事情,無論內外部都注意這點,這是得到員工贊成的。但是類似銷售人員向企業用戶送禮、返點獲得簽約這類“潛規則”完全杜絕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產品優化,把互聯網服務做好,他認為做好產品優化這點就不需要市場推廣。
第三件是管理結構的優化,羅秉權上任后中華英才的中高層全換成外資背景的人,很多有經驗的老員工都離開了。
然而,羅秉權上任后的這“三把火”并沒有帶領中華英才網走向盈利,反而是市場份額不斷丟失,節節敗退。
據悉,從2010年開始,中華英才網的市場投入費用小到僅千萬元人民幣左右。“實際上我們是個互聯網公司,推廣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市場費用不足,無論是電話營銷團隊,還是大客戶銷售團隊,用人的力量和原本積累的客戶關系,一樣可以維持業績,或者繼續提升。然而2010年以來,幾乎所有的部門都可以卡住銷售體系,不讓你做這個,不讓你做那個,你必須要給我什么,我才會支持你。一個公司沒有好的銷售了,客戶流失是必然。”一位負責銷售的前員工透露。
事實上,受到業績的壓力,中華英才網部門的職責和功能一直在不斷地調整變化,尤其以銷售輔助體系為主,而部門間是合并還是分開,或是部分合并,總有不同的信息傳到員工耳中,員工們人心惶惶,這也導致了一些大客戶的流失。
與此同時,羅秉權與中華英才網其他管理層人員的矛盾也不斷加深,彼此難以有真正的信任。后來羅秉權開始逐步嘗試引入外企高管加入,如曾從IBM請來尹丹嶺幫助制定營銷策略和管理團隊,但這位女高管只是曇花一現。
未來仍不明朗
盡管收購已完成,但尚龍集團能否支撐起中華英才網的未來仍不明朗。忽視本土用戶體驗,一味引進、不求創新是中華英才網落敗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問題對于同樣是跨國收購的尚龍集團同樣是不小的挑戰。而隨著社交網絡在網絡招聘中的增長,傳統的網站招聘將面臨新的沖擊。
從內部管理角度來看,之前的裁員,中華英才網原有管理層已經“自裁”,新股東自然會重新布局組織架構,新的管理風格及方式均值得期待。但裁員的做法同樣也帶來了弊端,裁員也造成了中華英才網的團隊資源的流失。
未來,是否能夠滿足留任員工和客戶的需求,將成為中華英才網新股東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