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此背景下,全民閱讀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閱讀,在知識經濟勃興的今天,已不僅僅關乎個人的修身養性,更攸關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競爭力。
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共出版圖書37萬種,較2010年增加4.1萬種,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知識無涯,人生有限。一個人窮其一生,也只能閱讀、領略書籍海洋中極其微小的一點一滴。況且這些書籍就其品質而言,蕪雜紛繁,良莠兼有,可謂優秀與平庸齊舞。如何在有限的年華里,最有效地進行閱讀,汲取人類文化之精華,不斷豐富自己、提升生命質量和品位。這是每個現代人都要面臨的問題。
關于閱讀的問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有這樣的深切體會:現在的書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讀經典。他說:“我這兩年一直在書房里做減法,每年會清理出一批書來送給一些學校,現在把書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書,都是經典。比如說中國幾部古典小說,比如說魯迅、托爾斯泰的作品。我覺得這些書實際上就足夠了,因為每次拿起一本書來,還沒有讀一半就被別的事情打斷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書來,又把前面的書忘掉了。我覺得越是經典的書越耐得住重讀。”
現代著名書評人止庵在這一點上與莫言的看法可謂一致,他在給人的讀書建議中說:我的建議是,第一,不要讀太新的書,太新的書需要時間的考驗,往往去年的熱門書籍在今年銷聲匿跡。時間的考驗能讓一本書的生命力爆發。第二,別給自己設障礙,無論是什么樣的書籍都可以嘗試,不要因為虛設的門檻導致失去接觸好書的機會。第三,在做到以上兩點的基礎上,選擇經典、有定評的書籍。
經典,是人類精英創造的彌足珍貴的文化精神財富。它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雖年代久遠但卻歷久彌香。它的存在,必然有悠長的堅實的歷史支撐;它的奇異獨特的價值,是經過時間長期沉淀下來、為最廣大的公眾所確認的。經典,是熠熠閃光的智慧珍珠。它開啟人的心智,豐富人的想象,鼓舞人的斗志,照亮人的前進道路。經典,會使人任何時候不氣餒,充滿拼搏勇氣和生活信心;經典,會使人變得善良、高尚、大氣,葆有一顆耿耿愛心,擁有寶貴的、和諧社會必需的悲憫情懷;經典,會使人逐步戒除浮躁,變得神穩心靜、從容淡定。
既然經典如此重要,那什么樣的書才算經典呢?經典就是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同時也是最有價值的書。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如四書五經、《史記》、《資治通鑒》、四大名著、魯迅的作品等,是中國的歷史文化經典;《荷馬史詩》、《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資本論》、《熱愛生命》、《物種起源》等是國外的歷史文化經典。
全民閱讀活動,少不了經典。經典要隨時讀。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韓愈講“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這些都說明,經典要隨時讀,因為“三日不讀,手生荊棘”。經典還要反復讀。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它不但歷久彌新,而且常讀常新。經典之書,不同年齡讀會有不同的體會,不同境遇讀會有不同的領悟。這就是所謂“熟讀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的道理。經典更要在用中讀。“經世致用”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人們不贊成“青燈黃卷,皓首窮經”,而主張“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毛澤東說:“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這是對于學習和實踐關系的論述,同樣可以用來指導我們閱讀經典。
全民閱讀活動,少不了經典。讀點經典,于個人可以廣見識,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對社會而言,如果讀經典形成風氣,則可教化民眾,端正風氣,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質,更是功德無量。因而,讀經典活動值得提倡推廣,但愿能蔚然成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