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不少藏家都建立起自己的私人美術館。這些民營美術館的創建者們希望與公眾分享收藏,但是提升文化品質的初衷遭遇現實的無情考驗,陷入資金與政策的雙重迷局,相關法律的不可操作與某些缺失也使得當前民營博物館在維持運營、流轉藏品上遇到不小困難,在文化訴求與現實條件中,民營美術館將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包銘山作為中國的頂級藏家,由他擔任館長的新疆廣匯美術館將于2013年開始建設。由藏家轉身館長,他將如何面對民營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呢?
民營美術館在意大利出現的時間可能相對較早。在中國,最早的私人美術館可能是1905年中國江蘇末代狀元張謇所建的南通博物苑。要建立民營美術館,最重要的是明確你想建什么樣的美術館。這個就是“理論先行”。其實中國很多私人藏家是很愿意將藏品捐給國營美術館。只是很可惜,國營美術館是將捐贈的藏品收藏起來,遇到重大日子才會拿出來展覽。藏家辛辛苦苦收藏起來的寶貝,變成了公營美術館的藏品,沒辦法造福公眾,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探討民營美術館的可持續性這個命題可能很尖銳,不少朋友在去過一些民營美術館后發現,里面什么藏品都沒有,沒有辦法持續發展下去。那么我們目前正在新疆建設的廣匯美術館,作為私營的美術館要如何保證可持續性?這里就包含一個理論先行的問題。我們企業在中國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規模日益增大。這一切的背后,我們得到了很多人民的支持和政府的幫助。作為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所以我們希望設立一個民營美術館,造福當地的群眾。特別在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前提之下,西部幾乎是文化的沙漠,沒什么好的美術作品、美術館,所以我們就這樣定位。
但是我發現如今有些趨勢是不可取的,很多美術館的館長和房地產老板是一樣的,他覺得造一個美術館就是將房子造得最漂亮,或者是邀請世界很有名的建筑設計師來設計的,這樣美術館的名氣就響了。雖然我們也需要好的美術館外觀,但是我個人認為,真正好的美術館,其實是靠藏品講話。
選定什么樣的藏品,里面有很大的學問。就我的知識而言,中國幾千年,二十世紀是最偉大的一百年,它結束了2500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旋即又變成了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政權并延續至今。而在這樣風雨變幻百年中,也產生了特別多的大師和大家。革命家有孫中山先生,毛澤東,還有蔣介石,這些在歷史上都留下了響當當名氣。而就畫家而言,開宗立派的大師就出了不少,所以我們從1960年到2000年,選了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傅抱石、張大干、石魯、林風眠、李可染,這十個近現代百年間已經蓋棺定論的大師作品,成為我們美術館的主要收藏方向。
做一個美術館怎么持續發展,前面的理論先行、框架構造和后面的持續發展的措施必須要結合好,不然沒有辦法繼續發展。理論先行非常重要,有了理論的構思,才會有一個好的框架,才會有一個框架下面來維持操作的方法。我們的方法是在藏品數目上做一個恒定,收藏150到200件的作品,今后如果有更好的藏品進來,就將十個大家里稍遜的作品淘汰出去。這樣有流動,大家也可以看到新的東西。淘汰的畫就到市場上調劑和套現,解決美術館的資金問題。有些美術館最怕的問題就是依靠集團提供的經費運作,比如房地產前兩年很賺錢,可以資助美術館的發展,但是現在國家宏觀調控房地產市場時,集團缺乏經費,也導致這些美術館經營出現問題。
在我個人認為可持續性的操作中,有兩方面可以跟大家分享。第一是在購買時不妨買相同類型的作品,因為畫家總是喜歡重復自己比較得意的作品。比如說我曾經在7天里買了潘天壽先生僅存下的兩張牛,可能這一張留下了,另一張賣掉了,這個館10年開銷就夠了。此外是購藏時機很重要,人家不買的時候你就去買,人家賣得很高時你也可以參與其中。因為這些作品都是獨一無二,可遇不可求的。好像徐悲鴻先生有的作品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我們咬著牙花了2.6個億買下來。而這樣能產生效應,復制生產一些衍生品,再者如藏品的出版、巡展、借展等,也會有一些收入。
我們的思路是美術館既要非盈利,還要做到專業,憑自身財力和精力做到有名氣,將藏品數量與質量穩定下來。在當今我國提倡文化強國思路的時候,我呼吁如果國家的稅收政策也能夠像西方一樣,只要資金投入到文化、教育當中去的,稅收就能夠減免,我想全國私人美術館、全國私人大學高等學府就會大量的涌現,并且也能夠建好、管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