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造一個社交網絡?即使最瘋狂的創業者幾乎都不敢再想了,尋求融資時投資人的問題遠超過你準備好的,你說的應對方案他們剛聽到開頭就給你否定。
無他,后互聯網2.0時代,不懂社交網絡的人太少了,不懂社交的業內人士幾乎沒有了,不懂社交產品難定位難成功的投資人士已經絕跡了。LBS定位、點評、地域、興趣、關系、聲音、視頻、圖片、文字、職業、傳輸工具甚至陌生人這些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流行因素與“社交”概念排列組合一下,可以誕生的產品數不勝數,但鮮有成功案例。當然,即使如此,給自己的產品加上社交屬性,也是加分之舉。
但社交產品真的不能玩了?微博、微信這些“巨頭”之外,社交產品的邊界在哪里?Nextdoor告訴我們,多種多樣基于位置、興趣話題和職業的社交網絡,人們也需要認識身邊的鄰居。2011年初上線后,Nextdoor迄今收獲了美國8075個社區的加入,總共獲得4020萬美元融資。
Nextdoor創始人Nirav說:“我們和鄰居很友好但卻不是朋友。”碰面時總會禮貌地微笑或者問一聲好,但卻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也不知道該如何進一步聯系和往來。”Nirav自己的體會是,當他買房子結婚生子后,發現原來生活是需要以鄰里為核心展開的。所以Nirav和另兩位聯合創始人Prakash Janakiraman,Sarah Leary創建了Nextdoor,試圖用技術彌補技術犯下的“錯誤”,讓鄰里在線上線下親密起來。
Nextdoor的異軍突起
簡單地說,Nextdoor是一個依靠鄰居關系的社交網站。它免費,基于鄰居關系,私密和社區性是它的重點。
先看看Nextdoor的發展歷程。其實Nextdoor在2010年就開始啟動,但到了2011年10月份才正式發布。為了更好地站在用戶的角度把產品完善,尋找一種最舒服的方式讓用戶愿意在Nextdoor上分享信息,團隊花了超過1年的時間小范圍試驗,選了美國26個州的175個社區合作,在發布后的這一年發展相當快,2012年7月拿1860萬美金融資時,Nextdoor平臺上有超過3600個社區,而到現在過去半年,增長到8075個,正計劃向海外市場擴張。
Nextdoor 瞄準的領域顯然是一個市場空白,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致力于將周圍自己不認得的人聯系到一起。國內的微信、陌陌雖然有搜索周邊人的功能,但產品概念不一樣。
從產品上看,Nextdoor的界面是Facebook和Twitter的結合體:左側是社區地圖、活動小組和邀請注冊等功能,右側則是消息發布框,以及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好友狀態更新。所以它在功能上并沒有創新之處,但真正讓它脫穎而出的是對用戶群體的精心挑選和培育。
值得注意的是,Nextdoor并不是一個統一的社交平臺,而是按地區劃分為無數個“子網站”,分別聚集某一社區內的用戶,模式類似于百度貼吧、豆瓣小組等產品,但Nextdoor的社交特性遠遠超出了它們。只有住在一個小區并經過認證的人才能加入某個網絡,并看到其他人的狀態更新、正在進行的活動等內容。用戶必須實名注冊,并提供真實住址。此外,Nextdoor 的每一個鄰居都是一個私密的、受密碼保護且通信經 HTTPS 加密的網站。一旦登陸成功,用戶就會發現在其他社交網絡上找不到的豐富信息。包括孩子的姓名、出行信息甚至家庭電話。正是因 Nextdoor 的隱私安全保護得好,所以用戶才愿意分享更多的信息。這也意味著Nextdoor是一個非常封閉的私密社交網站:你只能和你的鄰居互動,一個子網站通常只會容納兩三百人。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Nextdoor如何確保用戶信息的真實性。Nextdoor為此采取了幾種非常原始、卻又非常可靠的方法。你可以提供一個固定電話號碼,Nextdoor會打電話給你進行確認;也可以用信用卡往Nextdoor的賬號里轉賬1分錢,以此證明地址的真實性;如果兩者都行不通,Nextdoor會向你提供的地址寄出一張明信片,上面帶有登錄網站必需的驗證碼。此外,也可以由鄰居邀請加入。
創建一年多以后,它的發展頗為不錯。目前Nextdoor上已經有了 8075 個鄰居小組,每天發送的消息超過50萬。最新消息顯示,它在新一輪融資中又獲得2130萬美元投資。領投方是Greylock Partners,金額高達1500萬美元。Greylock Partners合伙人大衛·施(David Sze)即將加入Nextdoor的董事會。大衛·施曾投資過Facebook、Digg和LinkedIn,不過此次對Nextdoor的投資是他有生以來投資數額最大的一筆。
Nextdoor在2012年7月份時曾融到1860萬美元,當時估值是1個億美金。這次投資沒有披露估值金額,不過據報道,Nextdoor發言人說:比上一輪有了健康的提升,反映出經驗投資者的樂觀態度。公司CEO Nirav Tolia 稱,這筆錢將用于全球擴張和開發產品。他們將在 2013 年結束前進入全球市場,產品方面他們正在開發移動端的Native App。
同時,Nextdoor在2013年2月底推出了新的 2.0 版網站,最大的變化是允許用戶查看和向周圍的鄰居發送特定信息。比如當你丟了一個寵物的時候,你可不希望只有你左右兩邊的鄰居知道這個信息。把特定的信息讓更多人看到有時會更方便,并且這還能夠提高用戶的參與度。
信任與需求
人們為什么需要Nextdoor?大衛·施的投資的理由是,信任與需求。
公司CEO Nirav Tolia對此表示:“在社交網絡領域,似乎總是贏家通吃的局面。”他認為 Nextdoor 和它最近關閉的一家競爭對手很不一樣,“透過表象,你會發現我們做了非常多的不一樣的決定,我們完全是由鄰居驅動。”這種鄰里間的感覺建立起來很難,但這也是本地社交網絡能夠做成的唯一原因。
所以Nirav對于這種需求的定義不是社交,而是最貼近社會生活的那份真實。所以,和其他類型的社交網絡的最大不同在于,Nextdoor在用戶之間建立了相互的信任。除了上文提到的嚴格認證機制外,Nextdoor運營人員也促進了這一良好趨勢的發展。
還在需求滿足上,Nextdoor也正在努力做到極致。Nextdoor的用戶們可以發布Facebok狀態,給予或是尋找社區他人提供的服務建議,如雇傭保姆、院子維護以及發現好的商店和餐館等。他們也可以發布有關于該社區的相關信息,如寵物、停車、犯罪、安全以及打折銷售的貨品。誰家水管壞了需要推薦水管工,誰要周末在自家車庫賣舊物,甚至是誰家醬油沒了急著下鍋,Nextdoor提供線上平臺幫忙發聲,而在線下用戶又可以真實地即時往來互助互利。總之,人們通過這種可靠、安全、本地化的小規模社交網絡進行互動,不僅討論各式各樣的問題,更會通過它互幫互助,解決生活難題,甚至自發組織“聯防隊”,增強社區公共安全。
如在去年6月時,Nextdorr聯合全美打擊犯罪夜組織推廣社區安全,如今他們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張計劃。新的產品版本將包括不同的部分,既能供大都市里的警察與居民建立聯系,也能讓用戶向鄰居發出警報信息,甚至一些警察局開始主動向社區居民介紹Nextdoor。另外,Nextdoor還與本土安保組織National Night Out合作,與用戶一起實現社區安全監督。Nirav說,在做Nextdoor初期,他并沒有想到用戶會有對柴米油鹽家長里短之外的需求,后來發現Nextdoor上20%的信息都是關于社區犯罪、鄰里安全的討論,比如發現有可疑的外來人,晚上聽到特別的動靜等。他意識到Nextdoor對于用戶的意義比他想象的大。
此外,2012年6月,“黛比”熱帶風暴由東海岸登陸,橫掃弗羅里達州。Nextdoor用戶通過服務幫忙,提醒鄰居們洪水水位和實時情況,創造了外行的氣象警報系統,幫助用戶了解強風和上升的洪水。這些都不可能通過Facebook或者手機來實現,但是Nextdoor卻可以很快地讓鄰居彼此溝通。
大衛·施表示,他相信Nextdoor提供的服務將會成為“下一代黃頁”。
社交產品的邊界
在《互聯網周刊》每年進行的“商業網站百強榜”中,我們將許多垂直社交網絡劃分在“社區網絡”概念中,并與一些做出了升級改變的社區放在一起。因為在中國市場,19樓、回龍觀社區等充當了實際上的鄰里社交性質。
而在社交網絡的細分中,可以細分為基于地理位置的、基于熟人/陌生人的、基于興趣的、基于工作/學習關系的等幾種。而事實上,中國除了騰訊、新浪微薄以及豆瓣、人人網等幾大網絡,垂直社區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很難有大的建樹。移動端上飛速發展的微信實際上是個融合產品,陌陌和啪啪、唱吧之類的產品也逐漸走入瓶頸期。
國際上,各種各樣的社交網絡新概念更是層出不窮。如“有機化”的社交網絡:打破現有框架規則,新型社交網絡Celly用細胞概念做社交溝通、輿論網絡初創企業State、與人協作的社交網絡Jostle.me等。
社交網絡的邊界究竟在哪里?Nextdoor的回答是,回歸生活本質!
如果Facebook意味著家庭和朋友,Twitter意味著名人和“線上朋友”,Path代表密友,LinkedIn是職業化網絡,那么Nextdoor則意味著和鄰居的親密互動,這種真實的互動建立在基本的信任基礎上。Path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戴夫·莫蘭采取宏觀的視角來比較社會化網絡。“如果Facebook專注于構建城市”,他說,“Path則是建造餐桌”。Nextdoor則正巧處在這兩種網絡中間,介乎“每一個我見過但不認識的人”與“我很想接觸的人”之間。
國內情況不外如是。事實上,本地論壇在一定程度上做著這方面的部分工作,但產品形態和用戶活躍上都讓人難以滿足。但即便如此,回龍觀社區等論壇的火爆仍然讓人咋舌。此外國內也有打友鄰社交的創業公司,比如鄰居網、搜旁網、分七份等,但產品形態上的模仿并未帶來相應的成功,這些網站的用戶活躍還比不上傳統社區和百度貼吧。
從社交的通常概念講,我們可以每天在微博上關注名人,也可以在人人、開心中找一堆好友,然后努力申請加好友,當然也可以在論壇里吹吹風,慢慢混成高等級,在小小版塊內呼風喚雨。但真正的社交是有時候也很重要,這是社會屬性的人的形態不能忽視的部分,某種程度上是絕對的剛需。
用戶決定一切,這個真理有時候能夠打敗任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