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準備帶女兒出去逛街。換衣服的時候,女兒非要穿那件舊了的紅毛衣。我覺得那件衣服不好看,想讓她穿那套新買的黑色裙子。女兒不喜歡黑色,無論我怎么軟硬兼施她都不肯穿。一早上因為這件事,我倆僵持了半個小時。我非常生氣,鐵青著臉,不跟她說話。女兒似乎也很委屈,眼淚汪汪的。一件小事,整得我們兩個心情都不好。
逛街回到家后,女兒忘了早上的不快,拿出阿姨給她買的橡皮泥,開始玩得不亦樂乎。一個多小時后,桌子上就擺了許多五顏六色的小動物。我仔細一看,發現女兒捏的動物都有點兒小問題,大象的鼻子很短,兔子的尾巴倒挺長,老虎只有一只耳朵,狗居然只有三條腿……桌子上像在開一場殘疾動物運動會似的。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邊數落女兒常識太少,邊捏了尾巴、耳朵準備給那些動物安上。女兒卻護著它們,不肯讓我幫忙。女兒辯解說這只老虎是兒歌《兩只老虎》里的那只,這只三條腿的狗是為了保護它的孩子打架受傷了……總之,在女兒看來,她捏的每一個動物都有一個故事。 看她說得頭頭是道,我也就只好按住心里的火。
晚上,女兒在書房做作業。我瞅了一眼,發現她先做語文作業,數學作業一點兒沒寫。我就提醒女兒:“做作業先做數學會好些。”因為我覺得女兒剛開始做作業時的精力肯定更集中些,思維也更敏捷些,做數學題就不容易出錯;而語文都是些抄抄寫寫的作業,不需要動腦筋。誰知,女兒把我的話當成耳邊風,繼續做著語文作業。
我斥責女兒:“跟你說了無數遍,你為什么就不聽?先做數學,再做語文。”女兒不服氣地跟我嚷嚷道:“我就喜歡先做語文。”爭辯之下,女兒的眼淚就出來了,但她還是堅持做著語文作業。女兒邊寫邊哭,做完語文才做數學。
做完作業后,女兒拿著作業本讓我簽字。我本想找出幾道數學作業中的錯題來借題發揮,以此說明我傳授給她的經驗是正確的。沒想,一道錯題也沒找出來,倒是語文作業本上淚痕斑斑的。我心中生出些許慚愧。
某天,我跟朋友聊天,訴說這些跟女兒的不快。朋友一針見血地說:“孩子又不是你的橡皮泥,你想捏成啥樣就捏成啥樣。她也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的。我看你這些不開心都是你自己鬧的。她想穿紅毛衣就讓她穿唄,想把狗捏成三條腿就讓她捏唄,想先做語文作業就讓她做唄……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權利。你也看到了,對她來說,先做語文作業和先做數學作業沒有什么兩樣。既然你們爭辯到最后,結果都是你妥協,而且她確實也沒有犯什么原則性的錯誤,你何不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意愿生活?這樣,你開心,她也開心!”
朋友的一番話如醍醐灌頂,我的心一下子豁然開朗起來。是的,女兒不是我的橡皮泥,我不能左右她的思想、支配她的生活。我給女兒的那些生活經驗只能作為建議而不能作為命令,她有權決定采納與否。我也不能按照我自己的思維模式,把女兒塑造成第二個“我”。
后來想想,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思維與性格,對于做家長的來說,該是一件多么慶幸的事。家長們,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橡皮泥,按照你們的思維、生活方式來塑造他們。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在寬松、受尊重的氛圍下成長,孩子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出自我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