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播學導論》課程是一門理論知識量大、思辨性強的課程,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的改善其教學效果。本文在簡單梳理了案例教學方法的概念、特征之后,以武漢公交女司機被打事件著重論述了傳播學導論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法的過程,最后闡述了在《傳播學導論》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傳播學導論;案例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4-0138-02
當前,我國約有800多所學校有新聞傳播學教學點,《傳播學導論》課程是高校所有傳媒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傳播學導論》源自西方,不僅理論龐雜,涉及到社會學、符號學、新聞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理論思辨性強;而且理論解釋力強,但應用性不足。傳播學中的許多理論對媒介對現實的影響具有穿透性的解釋力,如媒介即訊息,但是理論與傳播媒介的各項實際運用與操作關系甚遠。在應用型院校的教學過程中,為數不少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學來無用,因而不愿多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案例教學是圍繞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呈現的典型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培養其思維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它與教授法相對立,它不僅強調教師的“教”(引導),更強調學生的“學”(研討),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入傳媒情境中,通過師生間互動、平等對話和討論,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傳媒情境的思辨能力、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方式的總和。案例教學的教學模式一種尋找理論和實踐恰當結合點的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嘗試運用案例教學法,描述真實的傳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學到的傳播學理論思考、解釋傳播現象,學生的課堂反應和教學效果反響很好。本文將選取武漢公交女司機被打事件解釋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來解釋案例教學法在《傳播學導論》課程中的應用過程。
一、《傳播學導論》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
(一)研發案例
《傳播學導論》課程的案例可以取材于人類社會中的傳播現象,傳媒實踐中經典性的活生生的真實事件。但是,課程中所要呈現的案例,則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進行精心的挑選,選中的案例首先要能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其次,應具備一定的時事性、新鮮性和典型性,以更好的吸引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只有選擇合適的案例,才能達到案例教學的教學效果。
例如,講述大眾傳播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是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大眾傳播雖然提示的是“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之間有很大的距離,但由于人們是根據媒體提供的信息來認識環境和采取環境適應行動的,這些行動作用于現實環境,便使得現實環境越來越帶有了“擬態環境”的特點,以至于人們已經很難在兩者之間做出明確的區分。在當今各種媒介鋪天蓋地的覆蓋下,這一現象太為常見了,學生們也覺不出有什么不妥之處;而且在很多現象中要想很明確的證明現實環境是由擬態環境轉化的太過武斷。在眾多傳媒現象中,筆者選定了2008年發生在武漢的一個公交女司機被打事件,本來僅僅是現實中的一個普通沖突,一個說話不禮貌的武漢公交女司機罵了車上的東北乘客,被同行的兩個東北男人在公交車上打了一頓;但經由武漢經濟電視臺一次報道“東北打人者不是人,簡直是畜生”直接引發了網絡和現實中武漢人對東北人臭罵的現象,現實社會中承襲了武漢經濟電視臺的觀點。以下簡稱擬態環境的環境化案例。
(二)講課過程中呈現案例
講課過程中,在合適的時機將準備好的案例在課程上呈現,呈現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講述是最常用的一種,或者通過圖片、視頻、文字等多媒體形式呈現,或者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課堂閱讀,也可以提前一次課就要求學生課下搜集案例材料,上課學生陳述的方式等。不管采用哪種呈現形式,最主要的是需要把案例中的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講述清楚。
例如:擬態環境的環境化案例中,為了讓學生通過現實現象來更好的理解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理論,采用多媒體呈現案例的方式。首先,呈現了武漢經濟電視臺對這一事件報道的視頻,視頻中首先記者對武漢司機宋漢芳在醫院的鏡頭,在車上被兩名東北男人打的鏡頭,采訪了宋漢芳的親人們,公交車司機對這一事件的憤慨,視頻中的旁白和主持人的言論都是同一個觀點,兩個不是人的東北人毆打了公交車司機。然后,圖片和文字呈現兩名目擊者對這一事件的看法:乘客“高山無語”在博客中透露:“我親眼看見是她先出言侮辱上車的東北妹,也是她先用手推開東北妹,她以為在她的地盤、她的車上,沒人敢把她怎么樣,更何況她作威作福習慣了。此時東北人并沒有說什么,所謂東北人等車等煩了才大打出手,完全是杜撰出來的噱頭,只是東北妹說了一句‘你們的車好慢’,僅僅這一句,至少我沒有聽見東北人說第二句話。可司機大媽卻沒完沒了,而且是她先動的手,一旁的東北男才這樣憤怒”。該網友指出:“這個女司機不但脾氣不好,而且性情暴躁,乘坐她開的車你不要企圖向她問路,要是向她問路,我保證她會把你損得狗血噴頭”。目擊網友“記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在博客上寫道:“當時我在車的中間,聽到有個女的在前面說,怎么來車這么晚。那女司機說的什么我沒聽清楚,但語氣非常不好。因為我也是外地人,對東北口音聽得非常清楚。那女司機就說了一些三陪之類的話,后來我伸頭往前面看的時候,就打起來了。”最后,文字描述這一事件的進展,2008年9月,一則武漢經濟電視臺播出的電視新聞“武漢女司機被打”播出后,一些傳統媒體和網站在不斷轉傳的過程中,標題從《公交司機被打》到《東北人打武漢公交司機》,到《東北男人打武漢女公交司機》,再到《2個東北男人打1個武漢公交女司機》,一件普通的社會沖突事件,被傳媒演變成不同地區籍貫人之間的沖突,網上各大論壇形成了以區域劃分的武漢和東北兩大PK陣營,互相攻擊、謾罵,無所不用其極。大概用將近6分鐘的時間呈現該案例的來龍去脈。
(三)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相互討論
所呈現的案例,具備趣味性、實踐性能很大程度的激發學生認知這一事件的興趣,但是,對于案例中所蘊含的知識卻不可能通過了解了案例就可以知曉,這時需要教師適時的提出問題,學生圍繞問題,結合這一案例中的表現進行討論,從而達到掌握知識點的教學目標。一般情況下,教師更多的采用啟發式提問方式。
例如,在前述案例擬態環境的環境化案例中,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網友記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即現場目擊者了解這件事情的渠道與武漢經濟電視臺的觀眾了解這一事情的渠道有什么不同?2.現場目擊者會不會參與到網絡上的武漢人與東北人的對罵,武漢經濟電視臺的觀眾會不會參與到對罵的隊伍中?這兩者行為的區別是什么?3.為什么會有現實社會中的一起小糾紛會發展到武漢人與東北人的對罵?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4.怎么樣解釋這種現象的轉變?現實社會中還有沒有類似的事情發生?5.這一原理能同樣解釋網上流行語“要想富做手術,做完手術告大夫”和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醫鬧現象發生的契合性嗎?
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在課堂討論的環節,教師已經從傳統課堂的知識的講授者的角色轉變為課堂上知識的引導者,根據學生討論及其發言的情況適時引導,防止學生討論的話題分散或者跑題,使學生僅僅圍繞所呈現的案例進行討論,才能較好的實現其教學目標。
(四)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并給出評價
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課堂總結。課堂總結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分析,從而從案例的討論中總結概述出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點,如前述案例中現代社會中信息環境的環境化現象,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二是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可以納入到學生平時成績的考核,期末考試和試卷分數以不同的權重參與到學生該門課程的期末成績評定,從而更好的調動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和動力。
二、《傳播學導論》課程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案例教學中首先要注意的是選取的案例應具備針對性,有兩層含義:第一意思是指選取的案例要具備理論的針對性,課堂上所選的案例能涉及所要講述的理論知識點,滿足教學目標的需要,而不能僅僅是為了案例而講案例;二是教學對象的針對性,《傳播學導論》課程面對各科背景的學生,理科類、文科類和藝術類都有,對于理科和文科類的學生應該鼓勵他們自己搜索、總結和陳述案例,而對于藝術類的學生則需要選擇事件的來龍去脈簡單、清晰,篇幅不是很長,涉及的知識點不是很多的案例,從而更有效滴激發起藝術類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
其次,教學中選擇的案例應具備時事性。新聞傳播領域關注的就是實時發生的新事、奇事和大事。而《傳播學概論》課程的學習主體一般是與媒介相關的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具備非常關注時事的專業素養。例如,講解第三人效果假說時,2011年之前用的是蕪湖藍藻引發的水污染事件中的搶水現象,可在2011年春天日本發生地震之后在中國沿海發生的搶鹽風波之后,假說案例就更換為分析民眾的搶鹽行為。
三、結 語
毋庸置疑,案例教學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課程教授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在世界范圍內的許多課程的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教學效果。在《傳播學導論》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將傳媒實踐中鮮活的事件帶入課堂,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以及學生的共同討論,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傳媒情境,建立真實的感受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傳媒實踐能力,并極大地豐富學生關于各行業的背景知識;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借助課堂討論、計算機模擬、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信息傳播能力和信息辨識能力。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案例教學也有其很大片面性,如與理論相結合的合適的案例,教學過程中所用時間過長,理論與案例講授的時間比例等等。
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案例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效的結合,從而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總的來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案例教學法只是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需要教師懂得多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