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一些濫用新聞自由的事件告訴我們,適當的新聞管制是需要的。對于新聞自由的管制,只要找準了對其管制的標準和限度,以及它們之間的平衡點,新聞自由才能真正實現,新聞管制也才能夠卓見成效。本文先分析馬克思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這篇文章,并論述新聞自由的必要性,然后結合一些社會現實例子,簡要論述本人對于新聞自由與新聞管制的觀點——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關鍵詞:新聞自由;新聞管制;矛盾;平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4-0036-03
言論自由,是我們人類的一項重要的權利,也是人們亙古爭取并為之不懈奮斗的東西。新聞自由,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言論自由,它在新聞傳播活動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自由也離不開一定的管制,沒有管制的新聞自由會使得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受到侵害,而沒有新聞自由的管制很可能會導致專制和獨裁。
現實生活中,任何的自由并不是絕對的,自由的泛濫必將導致利益的損害,到最后必然會沒有自由可言。同樣,新聞自由作為自由權利的其一內容,它也是相對的,新聞自由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管制之上。在現代新聞傳播中,我們時常強調新聞自由,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新聞管制;我們需要一定的新聞管制,但這也并不意味著違背了新聞自由。新聞自由與新聞管制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協調好兩者的關系成為我們亟需思考的議題。
一、《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的新聞自由思想
馬克思一生中的著作浩如煙海,《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是他發表的第一篇政論文章。文中馬克思以激昂的文字表達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與大膽追求,他嚴厲地批評了普魯士政府對出版自由的限制政策。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各種自由從來就是存在的,自由是人類的本質需求。”這一新的書報檢查令,在每一條看似放寬了限制,其實都隱藏著對新聞出版自由更深層的限制[1]。
在普魯士政府新頒布的書報檢查制度中,所有的出版物都被視為檢查的對象。所有的出版物都可以以任何名義被普魯士政府檢查,這就意味著任何人、任何組織,在進行言論表達與創作出版時,首先就要考慮自己的言論和創作是否會被普魯士當局檢察官否定,這也就意味著人民的表達不再完全是自己內心的真實體現,而是有所束縛,甚至被政府的思想所捆綁。由此看來,真正的新聞自由在當時是不存在的,新的書報檢查制度其實是普魯士政府虛偽的自由杰作。
馬克思在文中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你們贊美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的千姿百態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散發出和紫羅蘭一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現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著什么事物,卻只準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2]”馬克思認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體現,是把個人同國家和整個世界聯系起來的有聲的紐帶,是人民用來觀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鏡子[1]。
社會上贊同和反對的聲音是同時存在的,如果像普魯士政府那樣為了不出現與其不和諧的聲音而實施過分的管制,顯然這是不可行的。
事實上,言論自由并不會給社會帶來有害影響,批評政府的聲音是應該被允許存在的,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表達自我,表達自己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觀點。
從一定意義上看,如果政府能夠客觀看待每一種聲音,那樣會更有助于其政權的維持與鞏固,更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進步。
相反,過于嚴厲的言新聞管制,只會阻礙社會的公開的理性判斷和客觀的輿論監督,社會的發展將停滯不前。俗話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如果被壓制的言論和情緒一旦爆發,如同洪水般迅猛涌來,到那時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將不復存在。
二、新聞自由的必要性
新聞自由其實就是通過新聞傳播媒介來實現言論和新聞出版自由[3]。有人這樣說道,擁有了新聞自由,也就擁有了其他自由。這種說法也許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的重要性用這句話來說也不無道理。
新聞自由是實現其他各項權利的基礎,新聞自由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各項民主權利的實現,具有健全民主政治的作用[4]。人存在于社會中,說話是基本權利,也是能夠相互交流、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基本路徑,任何權利的行使必須經由表達這種方式。如果剝奪了人的這種基本的權利,那么其他的一些冠冕堂皇的權利只能是空中樓閣、鏡中月水中花。馬克思的觀點“人類的各種自由從來就是存在的,自由是人類的本質需求”,這在現代社會是有實踐的意義的。
“權利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4]”有權利就要有監督,杰斐遜曾經說過:人民只有用也有權用新聞自由以監督政府,防止政府腐化墮落,從而使來源于人民主權的政府權利不至于異化變成人民的對立面。也就是說權力只有晾曬在陽光之下,才能杜絕腐敗的發生。而這一過程的實現就需要新聞自由的存在。
新聞自由就像是溝渠,給人們一個發言的渠道,各種社會言論就像涓涓細流一樣緩緩流淌,滋潤著社會這片土地。相對于沒有新聞自由、實行專制的社會,這樣的環境會對民意起到一個引導疏浚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堵塞民意發表的渠道,最后使得民意匯聚成滾滾洪水,當專制的堤壩再也阻攔不住的時候,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在當今社會,新聞媒體的自由程度也成為了衡量國家先進程度的標準之一。政府的執政理念、辦事效率、透明程度也與新聞媒體的言論自由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毋庸置疑,近年來我國的新聞事業取得了極大的進步, 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蒸蒸日上,我國新聞媒體的自由度也獲得了較大的改善。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透明的新聞事業也因此獲得了諸多國際媒體的關注和肯定。無論在非典期間、汶川地震時期,還是在關系民生的食品安全的問題上,我國都以開放的心態融入到了信息的公開透明中,我國的新聞媒體在新聞自由方面可以說是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作用日益突出,也由此獲得了媒體公信力。
三、新聞自由與新聞管制的矛盾
(一)被濫用的新聞自由產生的問題
新聞自由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理想狀態,但是現實社會中沒有絕對的自由,任何的自由都應該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沒有限制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沒有管制的自由也不會是真正的自由。如果新聞媒體為了絕對的新聞自由可以利用其手中的權利肆意地胡編亂造,視社會的公共利益、他人的利益于不顧的話,那么我們的新聞媒介將失去公信力,甚至我們的社會也會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目的,是要使新聞媒介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濫用新聞自由和壓制新聞自由,都是對新聞自由的破壞[5]。也許很多人會對目前我國的新聞管制嗤之以鼻,但是有沒有仔細想過,如果媒體沒有被管制,那么媒介一旦濫用自由,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構造所謂的社會現實,到那時我們的社會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歷史上的黃色新聞之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各種低俗的內容泛濫成災;網絡謠言的泛濫,假新聞的頻頻出現;還有轟動世界的“竊聽丑聞”事件,我們不難看出,新聞自由一旦被濫用,媒介的公信力將成為最大的犧牲品,社會的安定也將受到威脅。當下,還有許多媒體慢慢地去想去功利化的追逐,為了所謂的收視率、發行量、點擊量等各種指標而去追求眼球經濟、轟動效應和所謂的“獨家新聞”。最后,新聞自由似乎是實現了,但是社會利益卻被損害了,試問,那樣的自由還是自由嗎?前段時間,某電視臺教育頻道邀請備受爭議的網絡人物干露露做節目嘉賓,無非是為了制造轟動效應。試想,如果沒有后來的政府管制,在消費的背景下,很難保證我們的電視臺不會淪為低俗的被人唾棄的新聞媒體,很難說其他媒體不會為了追求眼球效應而去效仿制造各種低俗的媒介產品。
另外,在涉及一些國家安全事件時,如果沒有政府的管制,那也將威脅到國家的安全,如2008年為汶川地震報道、西藏的相關報道,政府就是出于對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考慮,在對新聞報道進行一定的限制。西方政府對于戰爭報道的管制也是同樣的道理。
由此可見,新聞管制在實施過程中其實是起到了過濾的作用[4]。對于國家安全和正常的統治秩序而言,新聞管制可以過濾掉那些危害國家安全和對公共安全不利的新聞;對于我們大眾而言,新聞管制主要過濾掉那些低俗的、與法律和道德相違背的不良消息,另外,新聞管制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了假新聞的出現。從這些維度上看,新聞管制應該要被認可的。
在我國,新聞媒體不僅是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從根本上說,政府與新聞媒介多代表的利益是一致的[5]。媒體和政府的良性互動,有助于整個社會的理性、健康發展。任何自由都有被濫用的風險,政府一定的介入管制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有條不紊,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國家對新聞的管制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二)過度的新聞管制產生的問題
但是如果管制過度了,也會變成歷史上的“普魯士的書報檢查令”,造成人們言論的不自由,人民的精神創作活動必將不再是其內心的真實的自我表達,甚至“敢怒而不敢言”,自我表達受到束縛,有時被政府的某些思想所捆。新聞管制旨在減少新聞自由被濫用時所帶來的一些列的問題,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新聞管制在實踐中似乎也走了樣,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將新聞自由限制在合理限度內的作用,還在某些時候甚至演變成了新聞專制。
新聞自由是為了保障公民的表達自由、公民的知情權等權利,新聞管制是為了防止新聞自由濫用威脅國家安全、公民名譽權、隱私權等而構建起來的[4]。兩者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利益,但在實踐中卻存在著被濫用的傾向。新聞媒體有時以輿論為擋箭牌,口無遮攔、厭惡所及,導致背離新聞自由的目標。有些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政績、形象工程,以新聞管制為名,行新聞專制之實。
由此可見,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相互排斥但又相互依存。新聞自由是一項十分珍貴的權利,在現代新聞傳播中,我們時常強調新聞自由,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新聞管制;我們需要一定的新聞管制,但這也并不意味著違背了新聞自由。新聞自由與新聞管制不應勢不兩立,而應該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如何利用好新聞管制,用新聞管制把新聞自由限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而又不侵害新聞自由,是現今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命題。
四、尋找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的平衡點
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4]。我們沒有絕對的自由,西方媒體的新聞自由的發展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依靠市場運作的媒體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這是市場本身的缺陷所致的。僅僅依靠媒體內部自律以及公眾監督也似乎力度不夠。這就需要政府權力作為一種補充力量介入。政府不僅作為一個管制者,也能作為一個自由的調配者,調整公共資源配置,讓弱勢群體發聲,構建強健全面的公共辯論體系。
在今天,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當中,新聞自由與政府管制的關系當中,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之間的沖突已經不再是其主要矛盾,我們應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在新聞自由與政府管制之間設立一個標準,尋找一個平衡點,讓政府的參與,能更好地維護新聞自由。讓自由真正地實現,讓新聞管制卓有成效,兩者的平衡共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新聞自由是要有一定邊界的,新聞管制同樣也要有合理的限度。新聞自由的最高目標應當是社會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實現才能讓個人利益得以實現。政府對于新聞的一些管制,其出發點往往是對于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保障。但是什么時候該管制?怎樣管制?什么時候又不該管制?在我國,盡管這些問題有一些政策文件對新聞傳播媒介進行規定,但實際上這些標準基本上是模糊的。我們只有真正找準了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的平衡點,明確管制的內容以及改進管制的方法,把握新聞管制的度,使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相得益彰,才能實現媒介和社會、媒介和政府的大和諧。
首先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新聞自由要受控制,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當新聞自由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以國家利益為中,新聞自由要受到限制。其次是涉及社會利益的問題,新聞自由要受控制,最突出的是假新聞對社會利益的危害。客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新聞媒體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能不說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競爭的今天,一些媒體為了搶時效、奪眼球,而去登載一些假新聞,制造轟動效應,不但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也危害了社會利益。只有堅持真實性的媒體,才能取得受眾的信任和尊重。最后,在涉及公民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問題,新聞自由也要控制。新聞侵權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一些報道的嚴重失實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
誠然,我國現行的相關新聞管制確實存在著一些弊端。不少的學者把其原因歸結于新聞法規的建立和完善上,近年來新聞立法的問題在學界和業界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我國新聞立法的缺失,給新聞事業的管理和加強社會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在沒有明確的新聞法的依據下,僅靠其他規章進行管理,很容易給人們造成政府限制了新聞自由的印象。新聞立法,不僅能夠保障新聞自由,還能限制濫用新聞自由的行為。對新聞媒體的具體管理以法律的形式來進行,把新聞管制合理化、標準化了,也就降低了人們對于政府管制的誤解,新聞管制也達到了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目的。
在我國新聞立法其實存在一定的難度,探索的道路其實任重道遠,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實現兩者的平衡并不是一蹴即就的。在新聞法尚未成形之時,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因此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弱化、化解這一矛盾勢在必行。
相比不能一時實現的新聞立法,在媒體行業建立可行的自律機制,以平衡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可能會來得更快捷且更有效。新聞媒介起著社會公器的作用,新聞從業人員要服從公眾利益,做社會的觀察者和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團的宣傳者或鼓吹者。新聞從業人員要養成新聞自律的職業道德,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將真實、有價值的信息及時傳達給受眾,為人民和社會服務。
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神圣使命。新聞自由和新聞管制達到平衡,新聞事業才能得以健康發展,我們每個人才能體驗到真正的新聞自由。
參考文獻:
[1]李曉麗.試論新聞出版的自由——基于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2]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A].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思想經典文本導讀(第一單元)[C].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劉莘,金石.政府對新聞自由管制標準管窺[J].北京:行政法學研究,2004(3).
[4]劉佳.試論新聞自由與新聞管制[D].鄭州大學,2009.
[5]金石.論新聞自由的管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