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媒體影響力的增強,互聯網在信息傳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現代科學傳播理念,探索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科學傳播模式勢在必行。由于互聯網自身的技術、信息組織機制具有明顯的自組織特征。因此,運用互聯網的自組織特征,構建一種自組織科學傳播模式,對于激發優質科學傳播內容創作、推動現代科技傳播在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科學傳播模式;自組織;自組織傳播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4-0019-02
一、互聯網成為科學傳播的重要媒介
科學傳播的理論和實踐經歷了傳統科普,公眾理解科學,正在朝著有反思的科學傳播的發展階段演化。“多元、平等、開放互動”的現代觀念已經或者正在進入科學傳播的事業當中[1],現代科學傳播模式向有反饋、有參與的模型轉變[2]。
科學傳播作為人類重要的傳播活動,其發展與傳播技術和傳播媒介的發展緊密聯系。調查顯示:網絡已經成為公眾獲取科技信息和知識的第二來源[3]。尤其對于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受眾來看,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尤其明顯。因此,扎根于互聯網環境下,以新的科學傳播理念為理論根基,探索運用適合當前媒介環境下的科學傳播模式,推進科學傳播事業的發展勢在必行。
二、網絡傳播的自組織特征
新媒體例如微博,能夠呈現多元化的意見和信息,通過意見的存在與流通,正確健康的意見能夠戰勝非理性的意見。因此微博等新媒體具有信息載體的“自凈化”能力[4]。網絡空間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自我凈化機制或者準生命體功能,網絡最寶貴的特點是能夠發揮其自組織的潛力[5]。“自組織”概念最早由普利高津(Prigogine I)提出,它是指系統不受外界干預、無需外界指令而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6]。
因而,自組織傳播的形成和運轉需要相應的前提,動力以及相應的演化途徑。
1.自組織傳播首先需要開放的系統,傳播系統內部與外部不斷進行信息的交換。互聯網核心理念即是以用戶為中心,用戶之間的互動,參與網絡內容的組織與建設。
2.一個系統自組織的動力機制是通過制定一定規則,以特定的參數進行調節,放手讓子系統自己相互作用,產生序參量運動模式,從而推動整個系統演化[7]。網絡傳播通過積分和等級制度為自組織傳播提供了自組織發展的現實動力。
3.一個自組織系統形成和演化需要突破非線性傳播模式,遠離平衡態。互聯網傳播中通過智能化引擎,數據挖掘等技術實現個性化的傳播,提供自組織傳播非線性的演化途徑。因此,互聯網提供了自組織傳播的基礎。當前的科學傳播充分運用互聯網多樣化的傳播渠道、社會化的互動模式,能夠形成自組織的科學傳播模式。
三、探討網絡中的自組織科學傳播模式
在科學傳播中存在著“圈層結構模型”,即核心層(標準科學)、中間層(主要包括潛科學、應用性科學、軟科學等)、邊緣層科學(標準科學與中間層科學的通俗普及讀物,也可以稱為大眾科學)。其中邊緣層傳播核心科學與中間層科學的內容,追求表述的通俗化、生動化與形象化,以及快速、準確向公眾傳遞科學信息。邊緣層科學主要寄居在科普教育系統、大眾傳媒、博物館和民間等,其傳播者是傳播工作者,科普教師、科普作家等[8]。傳播受眾主要是社會公眾。在邊緣層科學傳播這一層面,基于互聯網環境衍生出自組織科學傳播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組織科學傳播模式
(一)科學傳播者自組織
傳統科普自上而下,缺乏主動傳播的積極性,同時很難滿足日益多樣化化多層次的科普需求。網絡傳播中等級和積分制度,虛擬價值交換體系兩者共建科學傳播的自組織動力,互聯網獨特的運營環境為傳播主體的多元化提供前提。
1.等級和積分制度
網絡中的科學傳播平臺主要有知識問答分享平臺(例如百度知道、搜搜問問等),論壇、維基百科、博客及微博四類。知識問答分享平臺中,積分和獎勵方式是對用戶知識分享最直接的激勵。互動評價機制、專家培養機制和知識公開機制等設計是對用戶知識分享的間接激勵[9]。綜合性網站的博客平臺作為一種自媒體,設置了一套積分和等級制度作為對用戶參與內容建設的認可與獎勵。以新浪博客為例,基于博客的訪問量、用戶的評論、文章被推薦,內容加精,博主獲得相應的積分,基于積分換取更多的新服務。訪問量大的用戶級別就會越高。博客等級是用戶在新浪博客中影響力的綜合體現,由此產生的虛擬榮譽是網絡環境下傳播主體在科學傳播領域的意見領袖的認證。科學家、學者等科學界的權威人士,或者有意愿參與科學知識傳播草根用戶為獲得和保持、提升自身在科學傳播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會積極參與內容建設,同時自我把關,謹慎的發布優質博文內容。這些正是成為科學傳播主體的互動及自組織機制的動力來源之一。
2.虛擬價值交換體系
隨著虛擬貨幣、微支付等網絡財務安全的解決方案的出現,網絡虛擬價值的現金兌換成為現實。通過建立一套自主定價的網絡資源有償共享的激勵機制,能夠對公眾參與科學傳播的智力貢獻和勞動貢獻進行價值均衡分配。以國內的豆丁網(docin.com)模式為例,該平臺構建了自有價值兌換機制及文檔銷售機制。通過兌換機制,用戶在豆丁網獲得的虛擬豆元兌換為實際現金收益:在文檔銷售機制下,用戶可以對自己上傳或者分享的文檔設置定價方式和定價標準,文檔可以銷售或者專賣。在這兩項機制中,網友的購買、下載、評論會影響到文檔的價格和收益。當然,豆丁網聲明保護文檔原創者的創造性和正當收益,同時保護原創作者的文檔安全,避免惡意盜取。
(二)科學傳播受眾自組織
有學者提出當代青年在網絡學習的中呈現自組織特征,主要體現在師生角色的自動形成與靈活轉換,學習動機的內部激發,學習資源的自我搜集與整理等方面[10]。事實上,在網絡傳播中,公眾學習和獲取信息的自主性不斷增強。在科學傳播領域,受眾從自身價值取向和實際需要出發,實現自組織學習:
1.搜索引擎提供自組織學習的入口
當前我國公眾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獲取具有工具性價值取向,即優先注重實用和效用,傾向于科學知識的工具性價值,這種工具性價值的目標是以服務于人的生活事務為主,與如何改變生活環境等直接效應密切相關[11]。通過搜索引擎,公眾能夠隨時隨搜索、定位需要的科學傳播內容,完成自主學習。
2.多元化的科學傳播平臺提供多樣化的傳播內容與傳播渠道
在網絡平臺下,以中科院科學傳播中心為代表的科學共同體,以科學松鼠會等非科學共同體等多元化的科學傳播主體,通過官方網站、微博、豆瓣小組不同類型的傳播平臺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科學傳播。在有線、無線網絡不斷普及,智能化終端多樣化媒介環境下,受眾通過電腦、手機等網絡終端獲取不同角度不同風格的科學傳播內容。
3.受眾定制、構建個性化的科學傳播內容知識庫
在網絡發展到Web2.0階段,Tag等技術實現了個人化的創分類方法。轉載、轉發等功能整合不同平臺的信息單元,實現個性化數據管理。從以上三種機制,受眾的自組織學習機制得以形成。
(三)科學傳播內容自組織
1.從維基百科、社區到博客的協同組織編輯,以及社會化書簽產生的分眾分類等,無不體現了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內容自組織功能和有序化特征[12]。維基百科作為超大規模的網絡百科全書,基于wiki理念和技術,通過聚合、tag自由分類法以及一列工作協調機制形成以自組織的方式,管理用戶的互動,形成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不斷向著有序化程度更高的水平和層級演化[13]。通過用戶自主運用大眾標注、內容聚合、引用通告、內容挖掘等手段,博客也形成了自組織的信息生產模式[14]。因此在簡單規則的約束下,受眾自組織學習,廣泛參與知識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體現個性化需求實現了內容的自組織和有序化。
2.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基于當前互聯網開放的理念,以結構化、標準化的格式進行存儲科學信息資源,比如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資源描述框架)和微格式。不同科學傳播平臺之間設立標準化應用程序接口。由于信息標準化的實現,不同網絡來源的內容能夠便捷的進行資源集成和有效整合。在在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去中心化模式下,建立科學傳播內容的自組織。
四、結 語
基于互聯網進行科學傳播,積極構建面向公眾的自組織傳播模式,有助于彌補傳統科學傳播中缺失的動力,以及個性化的受眾自組織學習能力。當然,在科學傳播自組織傳播模式的構建過程,多元科學傳播主體之間資源開放共享的協作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傳統科學共同體的權威性面臨挑戰等問題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
參考文獻:
[1]吳國盛.科學走向傳播[J].科學中國人,2004(1).
[2]劉華杰.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與三個階段[J].科普研究,2009(04).
[3]湯書昆,韋琳.當代媒介融合新趨勢與科技傳播模式的演化[J].理論月刊,2009(12).
[4]陳力丹.關注新媒體的“自凈化”能力[J].文匯報,2011(5).
[5]金兼斌.發揮網絡公共空間寶貴的“自組織”潛力[J].華人世界,2011(1) .
[6]吳彤.自組織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7]吳彤.自組織方法論論綱[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1(2).
[8]賀志勇.大眾媒介作用下的科學傳播模式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
[9]左美云,姜熙.中文知識問答分享平臺激勵機制比較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0(11).
[10]李勃.當代青年網絡學習的自組織特征[J].中國青年研究,2008(4).
[11]劉寬紅.公眾科學知識價值取向與科學傳播模式建構[J].當代傳播,2011(1).
[12]劉向紅.基于用戶自組織的學科網摘門戶的設計[J].信息系統,2011(6).
[13]王丹丹.維基百科自組織模式下的質量控制方式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8).
[14]羅昊.博客信息自組織模式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