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高校學報發展陷入困境,不少專家學者對學報發展走出困境提出了諸多精辟見解和可行措施,本文分析認為:反省、自勵、互勉學報編輯人員的從業實干精神是擺脫學報困境,提升學報聲譽的切實途徑。學報編輯的實干精神:1.學報編輯的能干精神,內容有會不會干,學不學干,能不能提升;2.學報編輯的敢干精神,分解為獻身精神,創新精神;3.學報編輯的實干精神,立足學報基點,堅守孤獨,忍耐寂寞,甘于清貧,樂于辛勞,勇于實干。
關鍵詞:高校學報;學術史;推動和創造;立足點;實干精神
中圖分類號:G2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4-0132-02
高校學報是直接體現高校學科發展的教學氣氛、學術氛圍的,是高校學科學術發展史的推動者和創造者。正是在此基點上,學報聲譽的高低、升降,折射高校教學氣氛,表現高校學術氛圍的雅與俗,濃與淡。當前,不少學報發展陷入困境,聲譽不升反降,甚者不少學報和論文被稱為“學術垃圾”。此種吊詭,原因及整改方法固可諸多搜羅,但從學報工作本身的客觀邏輯角度,反省、自勵、互勉學報編輯人員的從業實干精神,無疑是擺脫學報困境,提升學報聲譽的一個有效途徑。
學報編輯的實干精神,不單指工作態度的狹閾視,從根本上、整體上看應是生活態度的本質體現,映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主動還是被動,實干還是虛勞,積極還是消極,勤奮還是懶惰,無疑從學報編輯人員的能不能干、敢不敢干、是不是實實在在富有成效工作的實干精神表現出來。
一、編輯的能干精神
從當前不少高校學報編輯人員的構成及其專業來源上看,編輯的能干精神包括會不會干、學不學干和能不能不斷提升三個視角。
(一)關于會不會干
視點一,專業編輯人員或者在某一學科領域有所專攻的編輯人才缺乏。四川13所綜合大學,17所本科學院的學報編輯人員中,有16位主編非編輯出版專業畢業,有9位是近兩年由學校行政崗位轉來;這30所學報編輯有67人為編輯出版專業畢業,僅占編輯人員的30%。有人估計,三分之一以上學報的編輯職位是那些在高校行政崗位和教學科研崗位“懸掛”人的棲息地,是有依據的。視點二,我國高校碩博編輯出版學科建設缺位;視點三,不少高校對學報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教學、科研成果在理論表現上顯示于外校,學術歷練覓尋在它山,本校學報難顯、不能顯現優厚、濃烈學術氛圍,本校專家學者、教師、學生優稿乏蹤;視點四,“核心”學報吸收全國優質稿源,一般學報創“名欄”莫望,“新苗”欄目又不屑于辦,淪為高校的行政“應付”。一所普通高校,一所以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校,其畢業生十年、二十年有多少項發明創造,翻一翻該校學報展示的學術氛圍發展史即可見端倪。由此可見,不少學報編輯職位被“不會”者充斥,需花大力氣提升學報編輯人員的從業能力,需花大力氣培養學報編輯人員的從業精神。
(二)關于學不學干
經過學報編輯人員主觀、客觀上的編輯工作的會干與不會干,客觀邏輯展開的視角是學不學干。這一視角分解為學與不學、能學與不能學以及怎樣學三個視點。
視點一,學與不學。關于“學”的學科基礎條件準備,我國高校碩博編輯出版學科建立缺失,茲不贅述。關于“學”的政策環境和具體措施,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職稱評定日趨完善、規范,但是,學報“懸掛”人的浮游性客觀上決定了其編輯人員可不學而不學。加上高校教學部門、科研機構考核論文指標體系存在缺失,使學報沒有機會展示該校專家學者的科研碩果,結果連展示學科內、課堂內、教研環節內濃烈學術氛圍的優質課教案也少有刊發,眼睜睜看著學報的生產學術氛圍的聲譽日降而空嘆。
視點二,能不能學。學報組織的業務進修學報編輯人員多能積極參與,而出版專業資格考試卻有不少人員籍口年齡或其他理由或因一次二次不合格而放棄。學報編輯本科、碩士學位占絕大部分,但屬編輯專業者或編輯業務學有專攻者卻不多,所以一般學報編輯人員認為,創名刊、建名欄與自己學報無關。
視點三,怎樣學。學報編輯人員應制定近期、中期、遠期學習目標[1]。近期學習目標是基礎工作目標,其中以如何促進本校教學、科研學術氛圍活動為目標;中期學習目標是未具備出版專業資格者,如何一二年內具備,已具備出版專業資格者,如何兩三年將名刊、名欄經驗化為己有,顯出自身編輯特色;遠期學習目標是如何成為全國學報中的優秀編輯,如何真正成為學術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學中干,干中學,以學促干,以干驗證學,方能成效卓著。
(三)關于能不能不斷提升
目前普通高校學報發展陷入困境,原因頗多,如:“軟實力”欠缺、“大拼盤”模式下內容觀點不新的“全、散、弱、小”辦刊風格;如“如何找準位置、把握方向、明確任務、守土有責”問題;如缺乏科學合理的審稿制度、有效的激勵機制,等等[2]。這些屬于一般工作性質,普通工作要求,基本操作程序方面的因素是不可能做為降低學報聲譽魁首的。那種不想、不愿將學報做為教學、科研的歷練陣地去堅持,不想、不愿向核心期刊(學報)、名欄提升的做法才是罪魁。即使非常想,十分愿意,而僅僅停留在美好愿望上,那也只是消極、懶惰、失職的籍口而已。
二、學報編輯的敢干精神
如果說學報編輯的能干精神表現的是學報編輯的工作環境、工作能力要求,那么,學報編輯的敢干精神則是表現學報編輯的從業精神,事業精神。這一視角正是在學報編輯能干精神基礎上邏輯生成的,分解為學報編輯的獻身精神、創新(創業)精神。
(一)獻身精神
在學報發展陷入困境當口,學報的學術風向標要求學報編輯具備學而不厭精神。教學學科的專業知識在不斷豐富、發展;科研部門的科研在日新月異;教學、科研方法、手段在不斷改進。不斷發展的社會生活、不斷發展的人才培養,在不斷深厚文化積淀,而文化積淀的活力表現于不斷發展的教學、科研內容,本校的教學、科研與國內的教學科研,國際的教學、科研又總是相應、相融、相激。在這種情況下,學報編輯要具備,要保持睿智敏銳的學術感覺,沒有學而不厭的精神是不行的,沒有終身學習的品格是不行的。在學報發展陷入困境當口,困而不學,終將遭人鄙棄。
(二)創新精神
關于創新,通俗地講,就是在現實基礎上的向前發展。對學報編輯來說,對學報困境的任何改善即是創新。可以說,這是對學報編輯學而不厭精神,學報第一、學術第一、質量第一精神的具體檢驗。守成,守學報困境,即是在不自覺地加深學報困境。
學報編輯應不停頓地發掘本校、本學報的特色學術寶藏。特色之光與學術氣氛融合,定將提升學報聲譽的途徑顯示得寬大而透亮。學報工作應介入教學、科研環節,僅僅記錄、刻板反映學術史是不算介入的。只有充分發揮學報在教學、科研環節上的激蕩、促進、創造話語權,擔當學術史的創造者才算介入。促進、展示、激勵、捍衛教學、科研學術成果本身就是學報的創造。
學報編輯應放開眼光,敞開胸懷,借鑒吸收國內外學報,名欄經驗,使自己學報特點更其鮮明突出,學術氣氛更其氤氳濃烈,這直接也是提升學報聲譽的途徑[3]。任何創新都需要付出,沒有創新就不算干事業。社會生活是這樣,教學、科研任務的完成是這樣,學報編輯工作也不能例外。
三、學報編輯的實干精神
學報編輯實干精神的邏輯基礎是在能干、敢干基礎上生成的。什么是實干?在這里實干往往與苦干同義。正如苦干的含義是變化的一樣,在不同條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要求一樣,實干在不同條件不同時期有不同含義,不同要求。但是,學報編輯的實干目標,始終直指具體成效,始終直指對學術史的推動和創造,實干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絕不是掩飾懶惰、推脫責任的籍口。
當然,具體成效有個基點問題。這個基點就是學報昨天的工作,昨天學報的工作結果。至于學報工作條件的性質飛躍,那是特殊情況,不在本文論述范圍。誰都希望工作起點層次高,但是不盲目攀比,不空談奢望,不好高騖遠。今天的條件在昨天的基礎上應該達到的效果即是成效。
站在學報基點,融入學報的學術沃土,卓有成效地成為教學、科研學術發展史的推動者和創造者,既是學報的成效,也是學報編輯的成效。這成效完全可以與社會流行的通常可量化指標“德、能、勤、績、廉”比質。此處僅說顯示“績”的論文刊發量。誠然,當今學術論文評價體系存在缺陷給一般學報刊發高質量優秀論文帶來困難,但是本校、本地專家學者、教師、學生的學術活動可以捕捉,高質量的優秀論文也能發掘出來。
在這里,那種處在學報編輯位置對學報編輯工作不能學、不敢干、不實干,尸位素餐,是不在本文探討范疇的。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學報編輯的實干精神,決定學報聲譽,決定學報層次。什么孤獨,什么寂寞,什么清貧,什么辛勞,完全在學報編輯實干精神引導下化為推動和創造學術史的碩碩果實,就是可以期待的了。當前,對學報編輯來說,缺失了孤獨,沒有那寂寞,耐不得清貧,受不了實干辛勞的所謂成效,所謂榮光,多半是空虛的,蒼白的,風吹即逝的,算不得真正成效。
四、結 語
學報編輯作為學術發展史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決定學報層次的高低,而綜合素質高低從學報編輯人員的實干精神體現出來。實干精神,反映學報編輯人員能干、敢干,實干能力,體現出學報表現的學術氛圍,表現在對教學、科研成果的推動和創造上。學報編輯人員實干精神是學報發展的根本之道,離開了這一點,學報聲譽,學報發展,即為空話。
參考文獻:
[1]楊美群.學習能力: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的必備素質[J].編輯學報,2010(6).
[2]喻世華.理工科院校社科學報的困境與對策[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3]張寧東.辦好高職院校學報的思考[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