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給中紀委官員搞了個突然襲擊。
2013年1月23日,在中央紀委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主講老師”王岐山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限時4小時。
“本來會期是三天,現在壓縮到一天,時間很寶貴,怎么把這一天用好呢?就像老師那樣,給各位留個‘作業’,請大家就自己學習所得,結合實際寫出500到1000字左右的體會或發言提綱。”
來自《中國紀檢監察報》的報道介紹說,為完成王岐山“老師”的作業,“學員們”“既沒有(找)秘書代筆,也沒有寫作班子代勞”,上午10:30開完大會,下午2:20左右就得交作業。時間緊,“功課多”,有的學員推遲了吃午飯時間,有的學員急急忙忙吃幾口飯,一路小跑回到房間趕寫“作業”。
盡管時間緊,壓力大,但大部分學員都“超額”完成了“作業” 。許多學員都帶來厚厚一沓手寫稿,遠超作業的千字限額,并都趕在下午開會發言前,將“作業”交給了會務組。
而負責批改這份作業的“老師”,是中央紀委的常委們。
“寒假作業”和“命題作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也有給下屬布置作業的習慣。據《南方都市報》介紹,汪洋在兼任廣東省委書記時,要求省委辦公廳年輕干部每年完成一份“寒假作業”。比如在2012年春節,汪洋布置的是“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的調研,當地媒體報道說,廣東省委辦公廳59名工作人員在走親訪友之余,就連帶著“超額”完成了汪洋布置的“寒假作業”——60份,比人頭數還多一份。
其中也有命題作文,比如汪洋提到的解剖烏坎村這個“麻雀”——上一年的烏坎事件,曾經震動全國。奉命作業的廣東省委辦公廳里的年輕人,在作業過程中發現,一些村干部能力不及“族長”,當地黨支部、村委會比較渙散……
上述作業,最后都會被匯編成冊。汪洋還曾在廣東政壇掀起“讀書熱”。2009年12月,來自《南方日報》的文中稱,當時廣東省委辦公廳成立了6個讀書小組,采取單月分組討論、雙月集中學習的形式,交流讀書心得體會。《世界是平的》一書,就是汪洋自擔任重慶市委書記時,就推薦下屬官員在“春節寒假”中好好學習的“寒假作業”,“多一點讀書學習,少一點吃喝應酬”。
愛足球,也愛出口成章;愛調研,也愛布置“作業”——《新快報》曾套用 “凡客體”,如此形容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愛給下屬布置“作業”的習慣。
《南方都市報》筆下的萬慶良是個 “工作狂”,成為廣州市委書記后,除布置臨時性“作業”,萬慶良還布置了長期“作業”
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每月自學一本書。據《信息時報》報道,萬開出一份書單,包括《中國新型城市化發展報告2009》、《智慧城市之路:科學治理與城市個性》等關于“新型城市化發展”主題的書。而在2010年7月的廣州市政協常委會上,萬慶良更是一口氣給市政府11個職能部門布置了16項“作業”,內容涉及飲食文化、志愿者服務、文化創意、和諧交通各方面。
為防代筆“作弊”,當天上午開完會,市政府辦公廳立即發通知,要求各部門負責人在晚上8:30前來開碰頭會,交上作業的“初稿”。
在省市兩級領導帶動下,“布置作業”,已成為廣東媒體報道官員布置下達任務時的慣用表述。
地方官還要“抄寫作業”
別以為只有小學生才“抄寫作業”,一方“父母官”也能干出來。
2010年5 月,四川眉山市彭山縣黨政機關干部領導的一份“抄寫作業”,就登上了《人民日報》的版面。該縣在全縣范圍開展的“手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活動,共3600 字的作業,面向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當地許多領導干部表示,手抄練‘書法’不僅能加強學習,還能‘幫忙’推掉應酬。”《人民日報》對這份“抄寫作業”給予了肯定。
當地紀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說,他們“這次動了真格”,“不單要核對筆跡, ‘真跡’太潦草的也會受到批評,會被責令重新抄一次。而且,如果有單位出現大面積找‘槍手’或字跡潦草的情況,整個單位都將被通報批評。”
2012年10月,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委也開展過一場“手抄換屆紀律活動”。據《巴彥淖爾日報》報道,參加抄寫的干部數量超過8000名——市委、人大、政府、政協等領導都被要求認真抄錄,“抄錄形式必須是本人手工抄寫并簽名,不準代抄或用電腦。”
“一把手”批閱“作業本”
和大學生的作業考評會被納入學業考核類似,官員們的“作業”也有考評,考評結果有時也會與官員政績,甚至職位升遷聯系緊密。
2010年8月,廣東珠海金灣區以下發通知形式,給當地各級黨員干部布置的 “學習作業”中,“作業任務”就被一一量化,不同級別的官員適用于不同作業量標準。比如對“讀書作業”的要求: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分批集中讀書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干部不少于3天;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每年參加學習培訓時間不少于110 學時,其他干部不少于100學時。
“每年學習達不到5天的,要在下一年度補課,而且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評為優秀。” 這意味著該區干部的學習培訓情況,與其職位升遷直接掛鉤。
《云南日報》也曾報道,2008年,麗江市800多名市管干部被要求每讀完一本書寫一篇學習體會,上交的“讀書作業”會被作為干部們評先評優、職級晉升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還有地方甚至形成了“一把手”批閱干部“作業本”的制度。
比如在昆明市盤龍區,來自《昆明日報》2012年6月的報道介紹,該區區委書記吳濤“再忙再累”也要批閱下屬的工作筆記,“第一批56本工作筆記是在‘五一’ 休假的三天批閱的,第二批50本是連續幾天晚上擠出時間批閱。”
領導干部“課后作業”紀律
1、不得找秘書和寫作班子代筆代勞。
2、須為本人“真跡”,大面積找“槍手”的單位,一律通報批評。
3、字跡工整,潦草者一律重寫。
4、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分批集中讀書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干部不少于3天;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每年參加學習培訓時間不少于110學時,其他干部不少于100學時、“逃課”干部,一律重修,在年度考核里不得評為優秀。
● 摘編自2013年第3期《壹讀i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