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歲末年初,每一個上班族都關心兩件事:一是年終獎發多少,二是單位的年會上演什么節目。
一到年底,關于年終獎的小道消息特別多,一則被廣泛轉發的消息是,某個公司的老板在年會上,讓出納抱著一箱金條,一一發給有突出貢獻的員工。
單位春晚是很多公司、機構的保留節目,充分體現了“山寨著我的山寨、模仿著你的模仿”的草根跟風精神。單位春晚追求的不是創意,而是凡俗和熱鬧。男扮女裝、粉詞艷舞、調侃領導、捉弄自己,各種滑稽和丑角戲,都在單位小舞臺上呈現
年終獎和年會聚餐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西方的企業里也發獎金并組織圣誕聚餐,餐會上也會表演一些節目,但是只有中國的公司和單位,才會讓全員把年終獎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收成,把內部晚會當成一年內最隆重的文化活動。
我們單位每年都辦春晚,并且還有評獎,根據我的觀察,真正有創意的節目如鳳毛麟角,受歡迎的節目都是山寨和模仿。就拿今年來說,幾部賀歲大片是模仿的重點,偶有一些靈光閃現的瞬間,諷刺一些無足輕重的人物和不疼不癢的現象,已足以逗得大家開心一笑,一年的辛苦煩惱似乎在這一刻也煙消云散了。
單位春晚的盛行,從文化的角度看,并不是民間智慧的涌動,而是一種對鮑德里亞所說的“模擬物”的模仿。
“模擬物”是這位法國后現代思想家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由現代傳媒所營造出的虛假的“真實”。姜文在《讓子彈飛》里營造出一個鵝城,這個鵝城就是現實社會的模擬物,而單位春晚又模仿了這部電影,那么呈現在舞臺上的就是”對模擬物的模擬“。于是模擬物俘獲了真實,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串模型到模型的復制,符號到符號的演繹。
從這一層意義上講,春晚和年終獎有異曲同工之處。春晚并不是快樂,而是對快樂的模仿,年終獎也不是幸福,而是對幸福的虛擬。如果員工上班足夠開心,是不需要用年終晚會來徹底開懷一次的;同理,如果薪酬足夠優厚,老板也不必用“朝三暮四”這種耍猴的辦法在 “年終獎”上做文章。
鮑德里亞講過一個故事,美拉尼西亞的土著居民曾經見過天上掠過的飛機,他們認為那是神話里的大鳥。然而,飛機從來沒有在他們那里降落過。他們就用藤條和樹枝扎了一架飛機,并找了一塊平地點起篝火,期待真正的飛機降臨。如果說年終獎是幸福的模擬物那架飛機模型,單位春晚不過是人們設定的一套具有幸福特征的標志燃燒的篝火,人們圍坐在篝火旁,期待著虛假幸福的來臨。
● 摘編自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