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4年,安利組織的大隊人馬再次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前往臺灣的旅程。
如此罕見的“超級旅行團”由安利12000位“營銷精英”組成,旅行的各項費用也全部由安利來負責。據悉,安利此次在每個人身上的投入不少于3萬人民幣。那么,粗略估算的話,12000人的團隊,僅旅行費就要花掉至少三億六千萬人民幣。
耗費如此巨額的成本用于“海外培訓”,在旁人看來幾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不過,在安利看來,這一項開支是非常必要的,而他們的目的也非常明確——“這不僅僅是對營銷人員進行的一次培訓,還是對公司新經營模式、新策略、新產品上市等信息的傳播,讓營銷人員體驗高端服務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服務技能和各方面的素質”。
換言之,除了刺激營銷人員的積極性外,“海外培訓”還是扮演著 “對內營銷”的角色。
由內而外的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營銷”,往往是市場部門和品牌部門負責的事情,消費者(或者客戶)才是他們希望影響的對象。因此,無論是常規的品牌溝通,還是某一次營銷活動的開展,企業都會花很大精力與外部溝通。這么做自然毋庸置疑。但是,有一個環節常常被很多企業忽略,那就是內部人員的認同。
眾所周知,直銷企業主要依賴的是每一個營銷人員的銷售網絡的建立,營銷人員拓展的銷售網絡相當于直銷企業龐大軀干中的毛細血管。這也就意味著,對安利而言,與消費者接觸的最直接渠道是那些一線的營銷人員。
也正因此,安利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用于營銷人員的管理和培訓。海外的進修研討會,正是這一策略之下的產物。
“我們對待營銷人員比一般公司對待經銷商更加細心,因為我們更希望與他們是一種長期經營的伙伴關系,而不僅僅是單純的交易關系。”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安麗(臺灣)總裁、安利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培訓中心院長劉明雄說。
在他看來,很多時候,人們提到“直銷”就避之不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營銷人員本身不夠專業,常常采用死纏爛打式的銷售模式。“只有用專業的、文明的方式去銷售產品,才有可能產生第二筆訂單、第三筆訂單,乃至更多”,而“海外培訓”的好處就在于,能夠讓營銷人員在去世界各地旅游的過程中,見識更多。“這種影響和規范,不一定要文件傳輸,但一定要自己親身體驗。”劉明雄說。
“看得見的成就感”
對于安利而言,“海外培訓”還有一個更加直觀、有效的價值——刺激營銷人員的業績良性增長。
關于“海外培訓”,安利會根據不同營銷人員的情況設定相應門檻,難度也并不小。
“海外培訓”為何具有這樣大的刺激作用?在劉明雄看來,是因為人們需要一些能夠“看得見的成就感”。“以我自己為例,工作做得好,老板給我加薪了,但是這些錢是打到我的銀行卡里的,別人是看不見的;但是某一次活動,老板在臺上送我一個很大的毛絨玩具,我可驕傲得不得了”,劉明雄笑著解釋:“對營銷人員而言,他們多賺錢,都是別人看不到的,但你邀請他去海外培訓,是可以被其他安利的營銷人員知道的,這種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巨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心動臺灣萬人行”活動中,安利還鼓勵出行的“營銷成員”發現旅途的美,并在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分享。這些內容,都成為擴大活動影響力,以及后期宣傳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