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化,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當代繪畫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格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介入,隨后出現的主張顛覆傳統觀念的藝術發生了更加復雜的變化,使得諸多藝術家成為新藝術觀念的圖解者。一些受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繪畫和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影響的當代藝術家堅持追求繪畫性并力求表達真實的自我感受,給處在發展中的中國繪畫藝術帶來新鮮的空氣。
一、簡述中西方表現主義繪畫
歌德說:“繪畫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個人能夠而且應該看到的東西,而往往也是他沒有看到的東西。”
西方表現主義包括20世紀早期流行于德國以及北歐諸國的現代表現主義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德國新表現主義。現代表現主義繪畫夸張的線條,極具情緒化的筆觸和色彩扭曲的形象,成為畫家表現自我,張揚個性,宣泄情感的主要方式。代表畫家有愛德華·蒙克、陸奧,代表流派有德國表現主義——“橋社”和“青騎士”。
伴隨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化,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當代繪畫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格局。自“廣州雙年展”、“后八九新藝術”展覽舉辦之后,西方社會從中認識到了這些新穎的藝術形象所展露出的中國現實狀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介入,隨后出現的主張顛覆傳統觀念的藝術發生了更加復雜的變化,使得諸多藝術家成為新藝術觀念的圖解者。然而,當繪畫本身成為僅存觀念的表達時,繪畫性本身的意義則已消失殆盡。這時,一些受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繪畫和德國新表現主義繪畫影響的當代藝術家堅持追求繪畫性并力求表達真實的自我感受,給處在發展中的中國繪畫藝術帶來新鮮的空氣,代表畫家有周春芽、曾梵志、毛旭輝等。
二、中西方表現主義繪畫的聯系
一直以來,中國油畫的發展與西方繪畫始終存在諸多聯系,其中,西方表現主義繪畫在表現方式上給予了中國表現性繪畫很深的影響,表現主義獨特的語言方式:情緒化的筆觸和色彩,夸張的線條和形象及對繪畫性的執著,都帶給中國表現性繪畫帶來諸多提示。
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繪畫代表畫家愛德華·蒙克——被譽為20世紀西方現代表現主義運動的偉大先驅。與蒙克同時期還有深受蒙克影響的表現主義畫家馬克斯·貝克曼,他是個擅長表現痛苦和死亡的表現主義畫家,畫面通常充斥著各種棱角尖利、相互強烈擠壓的形式,注重空間和深度的表達。
中國油畫家曾梵志早期的作品就深受表現主義畫家馬克斯·貝克曼的影響,從他早期的作品《協和醫院 三聯畫》中清晰的顯露出馬克斯·貝克曼的語言方式。畫家曾說:“早期我從很多西方名家大師那里吸取營養,后來我迷戀表現主義,一些表現主義手法至今影響著我。”
橋社藝術家追隨蒙克的藝術風格,反對學院派的自然主義,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狂放、激烈的藝術語言、鮮明的輪廓、濃烈的色彩構成了畫家們獨特的繪畫語言方式。中國油畫家毛旭輝早期的繪畫深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油畫《紅色體積》中生猛的筆觸、濃烈的色彩帶有表現主義繪畫的感受。后來的《家長》系列更是受到馬克斯·貝克曼的影響。
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巴塞利茲運用強烈的色彩和粗獷的筆觸來表現倒掛的人物形象,畫面中倒置的形象是巴塞利茲主要的繪畫方式。中國當代油畫家周春芽的繪畫風格深受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影響,其中巴塞利茲、彭克等新表現主義畫家對其影響尤為突出。周春芽運用強烈的筆觸、線條和色彩,為其作品賦予了鮮明的活力。代表作《綠狗》顯示出的粗獷有力的筆觸和《桃花》系列中濃烈的紅與綠色彩都與德國新表現主義保持緊密的聯系。
三、中西方表現主義繪畫的區別
比較中國表現性繪畫與西方表現主義繪畫,二者存在諸多聯系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區別,尤其在審美趨向上的區別。西方表現主義繪畫展現出的視覺感受是直接、純粹、近乎極端的,這與中國表現性繪畫呈現出寫意的筆墨效果是大相徑庭的;表現主義宣泄的情緒與中國繪畫主張的內斂或“以柔克剛”的理念是不同的;表現主義繪畫所追求的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中國表現性繪畫追求的意境是兩種概念。
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中總會流露出不安、矛盾、孤獨和恐懼的視覺感受,如馬克思·貝克曼的《夜》表現出的痛苦讓人窒息。正如霍爾曼·巴爾所描述:“人從他的靈魂深處發出尖叫,整個時代變成了一聲奇異的、刺耳的呼嚎。藝術也在尖叫,尖叫著進入深沉的黑暗,為求救而尖叫,為靈魂而尖叫,那就是表現主義。”
中國的表現性繪畫注重畫面的意境表現,畫家立足本土文化,在傳承中國繪畫傳統審美趨向的前提下創新。代表畫家周春芽,接受德國新表現主義語言方式的影響之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嘗試運用表現主義的筆觸與傳統的方式相結合,把傳統的東西賦予新生,從而形成了極具個人特點的繪畫風格。《太湖石》系列中畫家嘗試用熟悉的方法去解釋石頭的含義,在古人作品的影響下,畫家傳承了畫面“溫和”與“內斂”的中國繪畫審美趨向。這正如油畫家曾梵志所說:“中國古代的水墨畫具有非常高的藝術。西方藝術講究科學和透視法,帶有很多理性的東西,而中國畫講究品位和境界。”
四、總結
從油畫語言的角度講,無論是材料、基本技術還是表現形式,西方表現主義繪畫都給帶給中國表現性油畫諸多影響。然而,在今天這個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表現性油畫如何獲得更多自身的發展,還要看畫家們能否從傳統中吸收營養,避免徒有其表的形式主義或西畫中用的拿來主義。如彭肜在她《全球化與中國圖像》書中寫到:“中國油畫家應該從中國直接的歷史經驗和生存智慧及美學傳統里吸取營養,如果中國油畫家沒有直接的文化身份意識,沒有獨特的中國經驗和東方韻味,油畫永遠只會是中國文化的外來者。”
當然,時間會給出一個有力的論證:從中國的語境出發,本土化現在乃至將來都將是中國油畫藝術必然肩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呂鵬.20世紀中國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德]杜貝.表現主義藝術家[M], 張言夢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3][奧地利]霍爾曼·巴爾 .表現主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05
[4]彭肜.全球化與中國圖像[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