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能力是思維的高層次活動,在21世紀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社會的發展是尤其重要的。平面構成教學是藝術教學的基礎課程,其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面構成教學是藝術設計的一個基礎課程,是現代藝術設計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作為基礎課程已經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并隨著社會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起來。在平面構成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關鍵點,也是平面構成教學中研究的重點。
一、平面構成教學中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主要方面
(一)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自然界中,所有物體的存在模式都是具象的,因此人們的思維模式通常也是具象的,在平面構成教學中常常會存在抽象的概念,這些抽象的形態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在進行觀察訓練的時候,可以選擇由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觀察事物外在形態,分析與內在機構的聯系,并將其簡化成最簡單的幾何圖形。觀察角度的選擇以及觀察事物的新穎度對于創新思維的產生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在進行觀察時,盡量使學生的思維向外擴展,多角度地進行觀察和思考。
(二)學生的聯想能力
聯想能力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尤其重要的,在平面構成教學中學生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聯想能力才能不拘泥于現實的因素,讓自身的思維不斷延伸,去探尋未知的領域。在平面構成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聯想能力的訓練一般放在制作之前的草圖的設計上,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聯想能力,根據自己的想象能力進行草圖的設計。通過學生自身的聯想,學生會將自己獨特的見解表現出來,在完成草圖的過程中學生的聯想思維不斷延伸,創新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來。
(三)學生的思維模式
人的思維模式能夠影響人的思考方向,創新的思維模式要求從別人并沒有注意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行多層次、全面的分析,創新思維是藝術設計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的基本的創新思維模式被分為橫向思維、逆向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對于三種思維模式的鍛煉能夠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首先,橫向思維基本上指的是避開直接的思考而從橫向的兩個方向展開,使得注意力由一個點擴展成多個面,這是藝術設計中創新思維的基本來源。其次,逆向思維指的是從與正常的思維模式相反的方向上進行思考,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最后,發散思維是由一個點而進行的思維聯想,從不同的方向去設想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將自己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原有的知識相結合,能產生嶄新的見解,這種思維模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是創新思維培養的關鍵。
二、平面構成教學中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主要方法
(一)樹立創新的教學觀念
平面構成是一門造型的基礎課,對于平面構成課程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的主動思考是緊密相關的。但是長期以來的應試教學對于學生的思考能力無疑是一種束縛。因此,要在平面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創新教學觀念,在進行基礎課程設計的時候要擺脫傳統教育觀念,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嘗試更加新穎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去,既能夠發揮學生主動的求知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的創新
在平面構成教學中要注意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側重,盡可能地側重于那些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的內容。教學過程中運用具有科學性、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創作沖動。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思考,不斷開發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以及思維拓展的能力。例如在平面構成教學的抽象構成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用實踐的方式進行造型的設計,在親手實踐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有更大的思考空間,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創意,創新能力就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創新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教師要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
教師對于學生的科學、客觀的評價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不同先天條件和學習成績的同學應當給予不同的評價,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和自信,使得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尤其是在平面構成的教學中,切勿采用固定標準的評價方式,這樣會讓一些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失去自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很多創造能力表現出來的都是異于常人的思維模式。因此教師應該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創作。作為美術設計的工作人員,在平面構成的教學中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取消那些只有一個標準的評價方式,避免學生在作業上僅僅只是跟隨標準進行思考,避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彭鶴年.現代平面構成教學的造型意識培養[J].云夢學刊,2008(01)
[2]李媛媛.淺談在平面構成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作新思路[J].中國外資, 2010(14)
[3]葉曉波.關于平面構成教學的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0)
【作者單位: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