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綠化建設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現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標志是高效益的經濟活動、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高效率的基礎設施、高水平的生活質量、高度靈活配套的社會協作和服務體系。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而環境的變化就是要滿足人們對這種精神生活的需求,環境美化是綠化的直觀效果,使人置身于美的環境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保健型生態園林更利于人們身心健康
如今,國內外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強身祛病、延長生命等潛在價值方面的研究更深刻了,國外不少地方還設置了香花醫院、園藝醫療等。豐富多彩的植物,不僅能改善物質環境,而且還有益于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心平氣和,促進健康。居住小區綠化布局應當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尤其要考慮居住區內的老年人與小孩的需求,因為在職人員早出晚歸,在居住區逗留時間最長的是老人與小孩。規劃居住區綠地系統時應以保健為主體,使居民能夠出門見綠。在保健植物群落中,設置兒童游戲場與適合老年人棋奕、書報、體育活動的設施,使之成為保健場所。植物能散發各種不同的氣體,可通過肺部及皮膚進入人體,起到防病、強身、益壽的作用。有些保健植物能抑制和殺死病毒、細菌。如松柏類植物的葉散發出的氣體,對結核病等細菌有防治作用;樟樹散發出的芳香性揮發油,能幫助人們祛風濕、止痛;銀杏樹的果實可制成“杏靈顆粒”治療心血管疾病。
二、小區綠化改善環境的功能
(一)既經濟又環保的小區綠化設計
住宅小區只要多“綠”就是好?非也!其實小區造綠,如何既經濟、又環保,內中大有講究。別看小草貌不驚人,品種矜貴的話,日常養護費用常常比大樹還高!夏日里河南地區氣候干燥,氣溫較高,日照時間長,植樹雖然購置費用稍高,但比種草要實惠得多:大樹是天然遮陽傘;喬木類植物保水能力強,幾天澆一次水就行,而草地卻要天天灌溉,這就無形中加大了水資源的投入。如果在最初的綠化設計中能多種樹少種草,不僅能在環保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能耗上也能起到很好的節約效應。
(二)綠化具有改善環境的功能
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的氧氣,從單位葉面積來看,種間固碳放氧能力差異較大,草本與木本植物間差異并不明顯;但從所覆蓋地面積的單位面積上看,草本與木本植物的葉面積差異較大,因而導致其固碳放氧能力的懸殊差異。以單位葉面積固碳放氧能力相近的珍珠梅、懸鈴木為例,按陳自新等(1998)的葉面積共識計算:1m2珍珠梅灌木地被(相當于株高1.5m的珍珠梅1株)葉面積為7.29m2,1m2懸鈴木喬木地被面積為20.94m2(取胸徑20cm,總葉面積約411.12m2,覆蓋面積約為19.63m2),1m2面積地被植物和喬木類植物年固定二氧化碳分別為850.13g和18316.43g,年釋放氧氣分別為6184.11g和13320.98g。
可見,同樣地被面積下木本植物固碳放氧能力顯著高于草本植物,顯然,具有灌-草、喬-草、喬灌和喬-灌-草覆層結構的群落固碳放氧能力必將更強。在園林綠化設計中,種草面積大于喬木植物面積這一點顯然是違背自然客觀規律的,是與環境的要求相悖的。
(三)綠化的夏季降溫效果
據研究,當房屋庭院中溫度為26攝氏度時,在種有樹木的林蔭道上的氣溫只有24攝氏度,而同時間的森林只有21攝氏度。事實證明在樹木多的環境中氣溫較低,這是因為樹木的吸熱量高的緣故。當樹木種植成林后,不僅能降低樹林內的氣溫,而且由于綠化區域外氣溫差造成的空氣對流而形成的微風,也可以把降溫效果影響到綠化周圍。所以,提高小區綠化率,重視小區綠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住環境。
(四)適當的綠化能提高空氣濕度
合理的綠化設計對改善小區小環境的空氣濕度有很大作用。一株中等大小的懸柃木,在夏季白天每小時可由葉部蒸騰25kg水至空氣,一天即達0.5t,相當于在相同的面積上每天噴霧同等量的水分來增加空氣濕度。像鄭州這樣干燥的夏季,如果小區綠化中能多種高大喬木,小區居住環境將變得更加舒心。
(五)綠化可以減弱噪聲
噪聲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不利的影響,在小區造景中較多使用喬灌木的設計對降低噪聲有作用。例如我們在小區的主干道設計中種植懸柃木,當樹冠達到其后3層樓窗戶時,與同距離的空曠地相比,噪聲的減弱量要大3-5dB。
(六)綠化具有除塵效應
當空氣中攜帶塵埃進入樹林后,多半被植物所滯留。在小區道路與樓之間種植綠化帶減塵率可達到40%以上。據報道綠化小區與非綠化小區的含塵量少50%以上。滯塵的效果當然與綠化區域的疏密有關。由于密林阻力大,在相對茂密的綠化區域內塵量會迅速減少,但通過密林后塵量再次上升。而在分散的綠化地帶,隨著離塵源漸遠,以比較穩定的比率會下降。所以在小區綠化中也并不是越密越好。對住宅小區進行綠化建設時,只有以生態、保健、美觀為導向,才能建成一流的綠地、一流的居住環境,才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參考文獻】
[1]馬建偉.植物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2]卓麗環,陳龍清.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3]施淑文.建筑環境色彩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編.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5]黃匯.建設有生命力的居住小區[J].建筑學報,1998(07)
【作者單位:河南千禾環境產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