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豬這種玉器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和勃勃生機,不僅被歷代的能工巧匠雕塑成了象征財富和子孫興旺的期盼,而且成為人們祝愿美好平安、健康富貴的象征,所以玉豬這一頗具文化品質與中國精神的美妙意象,便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
一、玉豬的起源
在古代,豬是財富的象征。早期先民曾以豬頭骨的多寡來衡量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生者佩一只玉豬,標志著自身的富有;死者攜玉豬而去,恰似帶走滿身財富。古人以豬形器物陪葬,起源很早。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就出土有陶豬及豬形陶罐。江蘇省新沂花廳大汶口文化墓葬曾出土豬形玉佩。漢代諸侯王、平民百姓皆能用玉豬陪葬。東漢后期中原徐州地區,偶有玉豬出土,但除個別和田玉料,多數為滑石豬,這就反映出此時玉豬的使用已有等級差別,貴族使用純玉豬,而一般平民只能使用滑石豬。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終制篇》中告誡子孫:“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并須停省。”由于貴族不提倡用玉豚喪葬,故六朝時期玉豬幾乎絕跡。
據張鳴飛先生考證:
“原來古人還沒有學會種田之時,多是靠游獵為生,抓到多余的獵物就畜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他們到處打獵,沒有固定住所,所以養豬的地方也就成了‘家’。人們以豬為伴,養之、食之。在這里,這個‘豬’不僅指的是豬,它還代表著食物和生存下去的保證。”
二、玉豬的時代特征
玉豬的用途雖不太廣泛,但時代特征非常明顯。
1.史前的玉豬時代特征——稚拙神秘。
2.夏代的玉豬時代特征——鋒銳兇悍。
3.殷商的玉豬時代特征——莊嚴敦厚。
4.西周的玉豬時代特征——輕盈清新。西周人瞄準神壇上的“玉”,將“玉”演化為德的物化標志。西周玉片狀化、小型化,在題材上貼近生活,給人以親切之感,體現周玉輕盈清新的風格。
5.春秋的玉豬時代特征——細密繁縟。圖案以谷紋、臥蠶紋、渦紋為主,細碎勾連,疊壓錯落,做工繁瑣巧致,形成了細密繁縟的新風格。
6.戰國的玉豬時代特征——精致流暢。此時期治玉的砣普遍改用鐵質,性能提高,為提高治玉的工藝技巧提供了方便。玉器的器形日趨復雜,出現有附加裝飾的璧、璜等。圖案中谷紋、臥蠶紋、渦紋日益成熟完善,張口露齒、具有曲折波狀的新型龍紋問世。此時期玉器工藝精致、不露敗跡,拋光尤其精美,已臻琢玉工藝的頂峰。此期玉器以楚玉為代表,并影響了秦漢玉器。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玉器大同小異,唯秦玉特殊,與眾不同。戰國玉器與春秋玉器不同,它從細密繁縟的風格中脫穎而出,形成了精致流暢的新風格。
7.秦漢的玉豬時代特征——雄偉豪放、纖巧簡潔。在漢代殮尸玉中,刀法簡潔挺拔的玉豬和玉蟬是簡工玉中最為成功的產品,這種簡工豬、蟬等古玩界稱之為“漢八刀”,流傳至今。其作品無不形象雄偉、氣韻生動、神情突出、動態挺拔、感人至深。
8.隋、唐、五代的玉豬時代特征——剛健華貴。此時期標志性產品是出現了玉、金、寶石三寶相結合的新型玉器,洋溢著華麗富貴的氣息。它們充滿著陽剛之氣,以體量和傳神取勝,有著剛健華貴的時代風格。
9.宋、遼、金、元的玉豬時代特征——洗練生動。做工精細生動,繁而不紊,器物肖生比例均衡,達到神形兼備、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宋代玉器的繪畫、雕塑感強,精細傳神,賞玉如讀畫,有“玉圖畫”的美譽。
10.明代的玉豬時代特征——粗俗狂放。在雕工上趨向粗獷簡略、狂放跌宕,此期還出現了鑲金銀珠寶的玉器,甚為華麗。
11.清代的玉豬風格——精細秀雅。康熙初期及雍正朝,玉料尤為匱乏,以改制為主,主要是收拾舊玉、瑪瑙、蜜蠟、珊瑚、碧璽、壽山石等多種美石和寶石等材料。但從少數古玉遺例可知,精細、秀雅的御用玉器風格業已形成。
三、玉豬的鑒賞與辨偽
古玉豬的辨偽應先從玉材人手,再從玉豬沁色人手,沁色分新提油、老提油、血玉、血竭染玉、偽鐵銹沁、偽雞骨白、偽水坑古、人工牛毛紋(沁)、偽生坑古、油炸儈等,最后再看刀工,鉆孔、切割、大洼、平凸、陰線刻、陽線刻、一面坡陰線等。
從雕工和形制上來歸納的話,早期的玉豬,尤其是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和良渚文化時期的玉豬,外形相當概括和抽象,許多部位都作了簡略或濃縮,雕工也顯得原始和簡樸。真正寫實的圓雕玉豬出現于商代中期。此時的玉豬,身體各部位比較協調,腿抓、臀部、尾巴等均清晰可鑒,“臣”字眼也是其明顯特征之一。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玉豬,神形兼具,雕工均較精致。后來由于豬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人們在觀念和意識上給予豬更高的位置,并賦予其很美好的象征意義,漢代的“玉握”就是明證。“玉握”的雕法很獨特,常常只用簡練而硬爽的寥寥幾刀陰刻線,就把一只伏臥的豬五官、四肢刻劃得惟妙惟肖。業內人士把這種雕法稱之為“漢八刀”。和對漢代“八刀蟬”的稱法相似,人們常把“握豬”稱為“八刀豬”。漢代豬又分西漢玉豬和東漢玉豬。西漢玉豬玉質多為青白玉,大多沁呈赭色或茶色,玉質石感明顯,缺乏透明度及光澤,屬次等玉材。西漢玉豬呈長條形,身體略肥胖,形象生動,體形俏美,四肢屈伸,重心在四肢上,大多呈快速奔跑姿勢,與東漢玉豬臥伏狀顯不同。西漢玉豬嘴圈上拱,并有三、四道圈紋,鼻孔內凹雙眼圓瞠,雙耳浮突,耳輪明顯。臀部圓鼓,小尾上卷,寫實風格明顯,招人喜愛。東漢玉豬與西漢玉豬有很大不同:首先,玉材不同,東漢玉豬均選用上等青白玉,大多為和田玉,有的還有羊脂玉琢制,精光內蘊,光澤宜人,保存完好,沁蝕相對較少。其次,造型不同,從造型藝術考察,西漢玉豬是寫實形的,東漢是寫意的,有的僅寥寥數刀,呈抽象形,更具藝術感染力。東漢玉豬多呈長條形,形體細長,呈平臥伏狀圓柱體,四肢屈于身下。背、眼、耳、腿、尾的雕琢,均較西漢玉豬簡練。東漢玉豬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頭、尾側面均呈平面狀,不像西漢呈圓鼓狀。豬尾在背部,呈條形狀,并穿一孔,可以系掛,東漢玉豬除作握玉外,還可隨身佩系。最后,刀工不同,漢玉豬均用漢八刀雕琢,剛勁有力,干脆利落,西漢玉豬上常見的細陰線雕琢,東漢玉豬上已很難見到。
廣東省韶關地區羅源洞張九齡墓出土的唐代玉豬,是一件仿漢作品,形體較小,青白色玉料,立體圓雕,以陰線刻豬的耳、目、肢和尾,刀工簡略,深淺不一,線條疲軟,難以與漢代玉豬漢八刀相提并論,呈衰落趨勢。
目前所見明代豬,均為仿漢式,但因仿制動機不同,形狀也有別。以假亂真為主要目的的明仿玉豬,刀工、形體酷似漢豬,但玉沁大多人為所致,有時將西漢、東漢玉豬形態同時兼備于一身,暴露出仿古的劣痕。以實用為主要目的明仿玉豬,因取其象征財富的意義,故不在亂真上下工夫,而在形神上見匠意。但后人無論在仿制上怎樣下功夫都難以達到當時的制作工藝水平。
清代玉豬以立體圓雕的為多,材質都是優質透閃石,雕工精。
目前市場上高仿玉豬較多,一種新手段用老玉新作紋飾,然后再做“包漿”和“沁”,讓人很難辨別。如果說造型是認識古玉的宏觀角度,那么紋飾是古玉鑒定的微觀角度。造型是基礎,是初加工;裝飾是精琢,是錦上添花。無論是鑒定出土玉豬,還是傳世仿老玉豬,紋飾都是重要的依據。偽造者,常用光素舊玉器改作紋飾以求高價出售。因此,辨偽者不能僅看一個方面,而要作全面考察,哪怕一點細小的地方也不能放過。那種用光素舊玉器改作的有紋飾玉器,雖然玉料和紋飾仿作得很像,但是,因為刻琢紋飾與玉器制造并非同一時代,所以刻紋處與沒有刻紋的原表面沁色和熟舊程度是不同的,即刻處色新,原器未刻紋的地方表面色舊。
無論是玩玉的人,還是玩其他類別古董的人,到一定階段,都會有一個“上癮”的過程,但務必不可走火入魔,要避免在經濟上和精神上誤入無底深淵。近幾年里,在北京的一些拍賣行中,有一種被稱作“玉豬龍”的紅山文化玉器,均以人民幣200萬-300萬元上下的價格成交。就玉豬而言,喜歡它的人多,市場上的贗品必然會多。我們應把自己的錢袋捂緊一點,不要輕易出手而要慧眼識珠。絕不要去買那些材質差、雕工劣的垃圾品。對于初學者來說,只要玉豬達到玉質好(應挑選和田產地玉材)、造型好、雕工好“三好”標準的話,可暫時不考究其年份,買回來置于室內閑時把玩,無論是欣賞其玉質溫、潤、晶、剔、透的滋潤,領悟其藝術造詣之精美,還是體味其富貴的吉祥平安文化之意義,都是件賞心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