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289年之久的大唐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社會穩定。這一時期制瓷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制作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就河南陶瓷業而言,窯口林立,品種復雜,瓷器造型多樣,燒造技術精良,除生產民間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外,又設立了御窯,專為皇宮貴族燒制陶瓷。由于當時隨葬之風盛行,因而現代從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的陶瓷精品。下面將河南博物院部分唐代陶瓷精品匯集一起,介紹給大家,以供饗食。
一、婦女勞作形象
婦女的家務勞動主要有食物烹飪、紡織縫紉和照顧老人等,這些家務勞動對社會的貢獻往往被忽視,在歷史記載中也不占重要地位。但是,通過對這些婦女家務勞動的情況作初步探索,有助于揭示婦女家務勞動對人類社會進步的貢獻。
二、墓中保護神
所謂鎮墓神物,指古代人們專門為死者及其亡魂制作的用來驅鬼辟邪,使之免遭侵擾的鎮墓之物。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會受到鬼魅的侵害、滋擾。在古人的心目中,鎮墓神物具有超越凡人、超越自然的靈性和力量,是保證死者亡魂生活安寧理想的保護神。鎮墓神物種類甚多,其中流傳最廣、流傳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是形象怪譎而富于變化的鎮墓神獸俑,這是鎮墓神物的主體部分。此外,還有鎮墓武士俑、鎮墓天王俑、鎮墓石、鎮墓券、鎮墓瓶、鎮墓石人等。
三、沙漠之舟
提起“沙漠”,人們自然就會聯想起駱駝,因為駱駝具有在干旱惡劣環境下生存的能力以及在沙漠里長途跋涉的特殊本領,所以凡生活在沙漠戈壁地區的人無不對它贊譽有加,公認它為“沙漠之舟”。據《漢書》記載,羅布泊地區的樓蘭國就“多橐駝”。因為駱駝體態高大,且善于負重,在中國古代就稱它為橐駝,“橐,囊也;駝,負荷也。今云駱駝,蓋橐音之轉”。駱駝的長相十分古怪,它除了身大個高,有如鞍形的峰之外,還有似羊的頭顱,兔的嘴唇,鼠的眼睛,牛的蹄子,馬的長鬃……過去江南人初次見駱駝,不知道它背上是何物,以為是馬受傷以后背部腫大了。清嘉慶進士,涼州(今甘肅武威)人張澍在其詩《橐駝曲》中幽默地說:“牽來江左賣瘡膏,入夏忽然盡脫毛。婦孺皆驚馬腫背,不知原來自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