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zhuǎn)弱,禮崩樂壞,諸侯國林立,稱王爭霸,互相征伐。兵器制作技術(shù)憑此契機得以提高,其中尤以吳越兩國鑄造技術(shù)為高,所鑄兵器冠絕一時。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所見出土實物,吳越青銅劍均質(zhì)精物美,為世人仰慕。本文對吳越青銅劍的制作工藝,被人稱為吳越青銅劍三絕的復(fù)合劍、菱形紋飾和劍首同心圓進行闡述,以饗讀者。
青銅劍不僅是在戰(zhàn)場上用于廝殺的武器,也是王公貴族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正以》上說:“春秋官吏各得帶劍。”《說文》記載:“古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指戰(zhàn)事)則帶劍,無事不得帶劍。”所配之劍在長度和重量上,也因佩戴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這種彰顯使用者的顯赫身份的劍,在銅合金配比、鑄造、打磨、裝飾等工藝上均有著至今都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藝。復(fù)合劍、菱形紋飾和劍首同心圓這三種技藝我們稱之為吳越青銅劍三絕。
1.復(fù)合劍
所謂復(fù)合劍,指劍脊與劍刃用不同配比的青銅合金二次鑄造劍身的青銅劍。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鉛在合金中占比例很小,它的作用是在澆鑄時降低合金的結(jié)晶溫度,推遲合金凝固時間,為銅合金熔液凝固時增補創(chuàng)造條件。而合金的柔韌性、硬度是由銅與錫的配比決定的。當時鑄造匠師已經(jīng)熟練掌握鑄造不同器物銅錫合金配比。《周禮·考工記》記載:“金有六齊(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復(fù)合劍鑄造過程是先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鑄劍脊(這種合金韌性強,不易折斷,但硬度低),劍脊兩邊留有榫頭,然后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包住劍脊兩邊的榫頭鑄成劍身(這種合金硬度高、開刃后特別鋒利,但易折斷)。兩種合金結(jié)合鑄成的劍就有外銳內(nèi)韌,剛?cè)峒鎮(zhèn)涞奶攸c。青銅合金中錫含量不同,合金的成色也不同,錫含量由低到高,會出現(xiàn)紅、紅黃、黃、黃白、銀灰、銀白色的顏色變化。有經(jīng)驗的玩家可以根據(jù)合金的顏色,來辨別青銅合金的含錫量。復(fù)合劍的劍脊因含錫量較小,呈現(xiàn)紅黃色,劍身含錫量較大,呈現(xiàn)黃白色,一劍雙色,所以俗稱“雙色劍”。《呂氏春秋·別類》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兩千多年后,我們今天看到的復(fù)合劍,雖不像當時脊黃身白,但由于合金成分不一樣,在相同環(huán)境、溫度、濕度下,電化反應(yīng)快慢和過程也會不同,因此就會出現(xiàn)劍脊和劍身銹色差異現(xiàn)象。
2.菱形紋飾
1965年出土于湖北荊州的越王勾踐劍,不僅劍格兩面用藍色琉璃鑲嵌精美的饕餮紋飾,劍身近劍格處鐫有八個錯金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身還裝飾著菱形花紋。1983年也是在湖北出土的吳王夫差矛通體滿是菱形幾何紋飾。對這種菱形暗格紋飾制作工藝,至今仍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有“鑄槽填錫說”和“金屬膏劑涂層說”。鑄槽填錫說認為菱形紋飾的制作是通過在泥范表面粘貼泥條成形后鑄出菱形紋飾陰槽,再往陰槽中填焊錫料的方法。金屬膏劑涂層說認為劍鑄成后,在劍身上滿涂用含錫量大的合金粉和天然黏合劑配制的膏劑,在膏劑上刻出菱形紋飾后,放入爐中加熱,使錫合金在劍身表面融為一體,再經(jīng)過打磨形成菱形紋飾。筆者通過實物觀察這種菱形紋飾,有許多是錫汞劑涂畫工藝制作。把錫放入坩堝中加熱后,加入錫七倍的汞,使錫溶解成液體,制成所謂的“泥金”。用泥金在鑄成的劍身上涂畫出菱形紋飾,再用炭火溫烤,使汞蒸發(fā),錫金的菱格紋就出現(xiàn)在劍身上了。這或許是后來鎏金的濫觴,到漢代就有專門負責這道工序的人,叫“金銀涂章文工”。這種白色的菱形紋飾被氧化后變成黑灰色。在當時白色的菱形紋與黃色的劍身交相輝映,華麗無比。正如《越絕書》所載:“觀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于塘;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3.劍首同心圓
劍首同心圓指位于劍首端部,有一圈圈的同心圓的裝飾。這些同心圓由厚度0.3至0.8毫米、間距0.3至1.2毫米不等的多圈薄壁凸棱組成。在同心圓的槽底分布著極細突起的櫛齒紋。這種同心圓現(xiàn)今可用車床車出來,但同心圓槽底與同心圓不一個方向的櫛齒紋就車不出了。通過對出土實物觀察發(fā)現(xiàn),凡是帶同心圓劍首的劍,都是同心圓劍首單獨鑄好后,再鑄接或銷接到劍莖上的。同心圓的范鑄工藝十分復(fù)雜,一般的工匠沒能力鑄出,在當時代表了最高的鑄造工藝。現(xiàn)在一般認為同心圓的泥范不是翻模制作的,而是在轉(zhuǎn)輪上直接轉(zhuǎn)削制作。在制作好的同心圓泥范凸棱上,用小竹簽壓出一道道凹下的櫛齒紋,然后再經(jīng)過陰干、焙燒、合范、澆注而鑄成。這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稍有差錯,就不會成功。正因這樣,帶有同心圓的劍在當時就不多,只有少數(shù)身份和地位很高的人才能夠佩帶。
吳越兩國鑄劍技術(shù)遠遠超過了中原,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或許是因為其處于水網(wǎng)密布的地區(qū),軍隊以步兵為主,劍是步兵最便利的武器。還有就是青銅原料、冶煉和鑄造環(huán)境等優(yōu)于中原,加上匠師的鑄造觀念不同,就是當時,在其他地方都造不出這樣精絕的劍,故《周禮·冬官·考工記》說:“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時過境遷,我們今天依然對吳越青銅劍精湛的工藝沒有完全了解,這也是復(fù)合劍、菱形紋飾、劍首同心圓裝飾被稱作三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