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12月19日,筆者隨同原首都博物館館長張寧一行行業內鑒定老專家,應邀來到上海中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進行一場民間鑒寶活動。
俗話說,真正的好東西在民間,在鑒寶過程中,一位藏友帶著一件犀角雕件來到鑒定室。仔細端詳后,令筆者和隨行專家肅然起勁。此藏品為亞洲犀角雕件,通體鏤空雕刻,牡丹花卉上映鳳凰口銜玉靈芝,工藝栩栩如生,甚是漂亮,此等雕刻技術運用在犀角雕刻上極為罕見。據史料查證,此工藝是在清乾隆年間,乾隆母親大壽之時,宮廷內府為了討好孝圣憲皇太后,結合玉器雕刻技法和傳統犀角雕刻為一體,創造出的一種極其復雜、繁瑣、高技法的雕刻工藝。但是由于創造風險性太大,工藝的難度較高,所以只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短暫地出現過,以致于該工藝在乾隆以后就沒有出現過記載。令筆者和眾位專家很難相信的是居然能在上海看到如此珍貴的寶貝,真是罕見啊!
另一件鑒定的藏品是天球瓶,此件藏品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始于明永樂、宣德年間,狀若天球,故名天球瓶。
雍正時,造型瓶直口微撇,頸較短,腹渾圓,乾隆時再度盛行,雍正時同類器物上多繪八枚桃實,乾隆時則多繪九枚桃實,因此有“雍八乾九”之說。此瓶構圖疏密有致,彩色濃淡相間,繪畫精細工巧,堪稱雍正粉彩的代表作。雍正粉彩八桃紋天球瓶傳世甚少,而繪九桃,之所以用“九”更是對先帝的尊敬(在排序上九比八小)。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吉祥之物。傳說桃木可驅鬼,桃實食之則可延年益壽,遂成為長壽的象征。
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則是至尊之數,九桃繪于瓶上,寓意平安祥順,萬壽無疆。乾隆時期這種九桃天球瓶非常多見,其色彩艷麗,喜慶富貴,裝飾效果尤為卓越。而這件天球瓶是乾隆早期的作品,它的畫工、顏色、款識都與乾隆盛期的作品有所區別,同時又與雍正時期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處。
此次鑒定,能看到這些珍貴的民間藏品,感受頗豐,實屬樂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