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情況看,改革這個詞已經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當說到要改革時,主張改革的人還沒弄清楚改什么,反對改革的人先警惕起來。也就是說,改革的力量還沒動員起來,先把反改革的力量動員起來了。比如,一說改革,公務員想會不會丟飯碗,老百姓想是不是要瓜分國有資產,思想僵化者想是不是搞西方那套。還沒做事呢,先惹一身騷。什么敢試敢干啊、殺出一條血路啊,這些,除了制造敵人,起不了多大積極作用。
換一個話語體系如何?我主張換成“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
我們要有一個更高立意。前30年建立了市場經濟基本制度框架,后30年要在這個基礎上建設公平正義社會。以建設開路,所有要做的事都放到這個題目下去做。建設這個字眼非常溫和,但打開了無限空間。
在建設公平正義社會這個題目下,要有一場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前30年,凡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的,都應當做;后30年,凡有利于建設公平正義社會的,都應當做。要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必須要建立一系列新制度。得有一套制度來限制權力、保障民眾權利、要有公平競爭環境、財富分配得公平一點、要有好的法治基礎……除非你反對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
公平正義是今天中國社會的基本癥結。經濟缺乏活力是因為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社會矛盾突出是因為老百姓沒有說理的地方。體制脆弱是因為無法提供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凝聚變革共識、形成變革動力、超越左右分歧的重要基礎。不要再在改革話語中糾纏,不是要克服改革阻力,而是要在一套新的話語基礎上實現超越,以這種超越實現實質性進步。
在這之前,很多事情還可以拖,未來10年,很多事情拖不了了,必須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在這種情況下,新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
責編/永東
抬杠會
論文抄襲和注水豬肉本質上一樣,都屬于假冒偽劣。但兩者有一點不同:讓給豬肉注水的不法商販去抄襲論文,他干不來,他沒文化;讓抄襲論文的學者去給豬注水,他比不法商販干得高明,因為他有文化。
(寧夏 羅甸)
中國人無論有何種遭遇,都喜歡歸因于命運,好事有好命,壞事有壞命。平時隨便說說倒也無妨,怕就怕被命運感操縱,一旦被操縱,問題就被屏蔽了。
(河北 滿嘟)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出某個政策時,喜歡在前面冠以“應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一句。但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廣大到底有“多大”。一百人?十萬人?五億人?一看這種格式化語言就是唬人的,還是不用、少用的好。
(廣西 石子歌)
央視的《購時尚》節目不錯,把灰頹頹的兩個女性攏一起,調動和打扮她們,讓她們重現生命活力。問題是,最后為何還要評出個一二名啊?任什么都要來個英雄排座次,把宗旨和本真丟了,本末倒置嘛!
(遼寧 來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