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某進入A公司工作,雙方簽訂了一份為期二年的勞動合同,工種為設計師,月工資為3000元。合同到期后,雙方又簽訂了一份合同期為二年的合同,合同約定李某為主任設計師,月工資為6000元。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約定:“(1)任何一方違反勞動合同,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賠償金額依照過錯方責任大小及所造成的損失程度確定。(2)未按照雙方約定期限履行合同的,除按照前款約定承擔責任外,還應當另行支付違約金。違約金以合同期限所剩月數(shù)乘以月工資的35%給付。”
一年后,A 公司與B公司簽訂了一份協(xié)議書,約定借調李某到B公司擔任設計師。協(xié)議書約定:“借調期限為半年,具體工作由B公司安排,工資由B公司支付,如因李某的原因B公司經(jīng)濟損失,B公司全權委托A公司向李某追究。”后李某又與B公司簽訂協(xié)議,約定李某須完成半年的工作期。半年期限未滿,李某填寫了離職申請書后離職,未填寫具體離職原因。一個月后,A 公司將李某的工資6000元匯入其銀行卡,雙方未辦理解除勞動關系的手續(xù)。三個月后,A 公司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訴請求:(1)解除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2)李某賠償A 公司違約金及經(jīng)濟損失。李某認為當時的合同是在受脅迫的情況下簽訂的,但未提供相應的證據(jù)。
《勞動合同法》第26條規(guī)定,三種情形判定為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1)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2)用人單位免除自己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3)違反法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
本案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不存在上述三種情形,符合《勞動合同法》第16條規(guī)定,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xié)商一致,并經(jīng)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合同上簽字或者蓋章即生效,因此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勞動合同合法有效。被訴人主張其是在受脅迫的情況下簽訂的勞動合同,缺乏依據(jù);被訴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又未說明原因,不符合可以提前申請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定情形,故仲裁委員會裁決解除雙方勞動關系,對于申訴人要求被訴人支付違約金的請求予以支持。
這正是:
合同合法即有效,
槽兒不是隨意跳。
解除合同要依據(jù),
空口無憑令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