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安門街道辦事處注重改善公共空間環境,用創新精神克服城市管理中的難點問題。
第一,轄區城市管理統籌的“例會模式”。街道辦事處需要強化在轄區城市環境運行中的統籌作用。目前,街道統籌有兩種:一種是電話協調模式,街道辦事處遇到例外事件時臨時聯系相關部門;另一種是派駐模式,公安、工商、城管、衛生監督等區級職能部門派人在街道辦事處集中辦公。右安門街道則是第三種模式,可以稱為“例會模式”,公安、工商、城管、衛生監督、環衛、消防等各責任單位相關人員,每周定期到街道辦事處開例會,由街道布置工作。例會模式比前兩種模式更便利、更節省成本,更易于長期堅持。例會的主持者和參會者之間具有較強的命令—服從關系。以往,例會一般由本單位領導召開。右安門地區城市管理各責任部門定期參加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例會,是地區聯動機制的創新。
第二,做了大量隱性工作。城市管理工作分為顯性工作和隱性工作兩種。顯性工作的成果可量化、可考核、可觀測,隱性工作的成果難以觀測,有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隱性工作在績效考核中缺少優勢。2012年5月,右安門街道辦事處主任錢愛平在巡視中發現西三條地區遇到一場中雨,水就過腰深。于是,立即與相關部門處置管網問題。“7·21”特大暴雨來襲之時,西三條地區竟然安全無恙,居民避免了一次災難,其工作成果得到充分顯現。但是,假如沒有“7·21”,他們的工作可能永遠是隱性的了。目前,整個社會缺少隱性成果。從群眾方面看,隱性工作往往比顯性工作更有意義。
第三,著眼于增加社區公共空間和項目。當前,城市管理的矛盾和問題,很多出在缺少公共服務場地上,原有居住區公共空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右安門街道致力增加小區停車位,讓街道從汽車的壟斷下解脫出來,還給遛彎居民一個好心情;經過努力,開辟了健身園;設置了社區小市場,既照顧戶籍居民擺地攤維持生計的需要,又滿足了大多數居民提升環境品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