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年末,全國陶姓人口有275萬,在姓氏人口中排名第83位。經過數千年的遷徙流布,陶氏遍及全國,尤以長江中下游流域地區為盛。郡望有丹陽郡、潯陽郡、樂安郡。
陶之得姓,史載有七種來源。一是以國為氏。帝堯,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日陶唐氏。二是以技為氏。于事則巫、卜、匠、陶。三是以官為氏。虞閼父為周陶正,其后為陶氏。虞閼父一作虞恩。四是以邑為氏。范蠡行止于陶(今山東定陶),為陶朱公,其后有陶氏。五是以族為氏。周成王分衛康叔以殷民七族,七族有陶氏。六是以名為氏。周成王之子司徒陶叔之后。七是以地為氏。帝堯之子丹朱居陶丘,其后因而為氏。除此之外,還有改姓陶氏。明清時期,西南的苗、傣、白、佤、布朗等族,北方的滿、蒙古、達斡爾、錫伯等族,均有采用陶姓的。越南、朝鮮等國也有陶姓。
今見出土之唐代陶姓墓志,多為丹陽籍。明清所修之譜,大多宗帝堯,奉潯陽陶淵明為祖。各地陶姓來源與當地人群的移居傳說基本一致。北方通行明初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蘇北自稱蘇州閶門,安徽安慶、合肥一帶謂之江西瓦屑壩,皖北西部潁州說是山東棗林莊,湖廣、貴州等地的江西移民,四川的湖廣麻城孝感移民,廣府人的南雄移民等。根據分析大多只是認同的根,與事實有較大的出入。萊蕪匯南《陶氏族譜》(2007年)載,明初河北棗強遷來,但譜中所錄墓志,是宋時兗州遷入的山東土著。新野陶氏,自稱明初從江西新建遷來,但出土的陶鴻儒墓志,系粵東南雄達摩巷人。紹興陶堰陶氏,明代數方墓志都云自臺州徙,清代修譜說來自江西新建。因清代江西新建陶家是望族,有往名門望族靠攏聯宗的趨勢。麻城陶氏,奉宋陶邴為始祖,但到現在的世次代數太少,恐是上世脫落或是聯宗修譜的結果。奉明學士陶安為始祖的,全國有當涂、桐城、無錫、樂清、桃源、綏寧、宣威、文昌等地。史載安二子,長子以貪贓誅,次子生徙,孫四十余家隸屬為軍,后死亡殆盡。諸譜安子名諱不一,漏洞百出。海口近年發現陶貴墓志,才知道錯認陶安之妄。無為《濡須陶氏六修宗譜簡牒》(2011年)載,明景泰、天順間從江西樂平遷來,但上世把并不同源的丹陽陶氏、潯陽陶氏之陶谷和陶安竄為一譜,這已經成為后世各地修譜的通病。明初,在全國各地設置大量衛所,陶姓族群才廣泛分布于各地及邊疆地區,陶姓軍籍大都來自安徽,部分來自江蘇,其他各省有少量。但不少軍籍移民已經忘記原籍,混入當地主流的移居傳說中。
由于陶姓來源的復雜多樣、上世譜系的不可追溯,為了理清陶姓的來龍去脈,我們檢測了六個省份的13個陶姓男性的Y染色體,測試結果有六種類型。安徽當涂、江西新建測得Olal-P203,江蘇江都、浙江紹興、安徽蚌埠測得03al*-L127,江蘇鹽城、無錫、湖南寧鄉測得03alc-002611,江蘇泗陽、貴州凱里測得03a2cl*-M134,貴州岑鞏、織金測得03a2b-M7,湖南新晃測得O3*-M122。根據受試者的居住地、祖籍及單倍群類型的擴散區域來看,似乎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丹陽陶家的類型可能是O1al-P203或O3al*-L127,潯陽陶家的類型可能是Olal-P203或O3alc-002611,O3a2cl*-M134可能是某支先秦山東類型。
一、北方
山西。新絳陶氏,陶貴7世孫銓,明正統間進士,陜西參政。分遷稷山、河南汴梁、山東、陜西漢中等地。
河北。南宮陶氏,明永樂三年(1405年)陶萬壽從山西洪洞遷陶家屯。廣宗陶氏,明永樂二年(1404年)陶邦卿由山西洪洞遷陶辛莊。魏縣陶氏,明初從山西洪洞遷陶三家。吳橋陶氏,明永樂二年從山西洪洞遷陶莊。
河南。滑縣陶氏,元末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中牟陶氏,明代陶學、陶功兄弟由山西洪洞遷陶家莊。新野陶氏,原籍廣東南雄達摩巷,明初陶魁占籍新野。舞陽陶氏,明代從山西洪洞遷王寨。郾城陶氏,明代由山西洪洞遷陶橋、閻陶。臨潁陶氏,明初由山西洪洞遷陶莊、陶爐。民權陶氏,明初從山西洪洞遷陶鄭莊。商城陶氏,明初由江西遷陶家垮。
山東。萊蕪陶氏,宋時陶勝由兗州遷陶鎮;明洪武四年(1371年)陶伯通從萊陽以兵燹徙居萊蕪北怡街。威海陶氏,原籍安徽鳳陽三里橋,明宣德間陶敞封威海衛指揮僉事,后落籍。蓬萊陶氏,原籍江蘇昆山五柳莊,明洪武間守登州衛(今蓬萊),后落籍。嘉祥陶氏,原籍安徽合肥,明洪武九年(1376年)遷陶官屯。茌平陶氏,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從膠州遷陶橋。德州陶氏,明初從山西洪洞遷陶橋(今屬德州),分遷鄒城、豐縣。東阿陶氏,明洪武間自山西洪洞遷陶咀。臨清陶氏,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陶舉由山西洪洞遷陶家屯。陽谷陶氏,明洪武間從山西洪洞遷陶樓。成武陶氏,明洪武間陶洪德從山西洪洞遷陶莊,分遷定陶、單縣。高密陶氏,明初由山西洪洞遷陶家莊。梁山陶氏,明洪武間由山西洪洞遷陶廟、陶莊。蒼山陶氏,明永樂二年(1404年)自山西洪洞遷陶屯。煙臺陶氏,明初由云南徙居三十里堡。海陽陶氏,明代陶應登、陶應會、陶應四兄弟從云南遷寧海州(今牟平寧海)。膠縣陶氏,明代從云南遷陶家莊。臨邑陶氏,明朝從河北棗強遷陶家。惠民陶氏,明洪武間陶永柱由河北棗強遷陶家坊。濱州陶氏,明洪武二年(1369年)陶大崗由河北棗強遷陶口。莒縣陶氏,明永樂間以軍功落籍陶家莊。鄆城陶氏,明永樂間陶遇春由南京遷陶樓。
內蒙古。豐鎮陶氏,明洪武間從山西洪洞遷豐鎮聚寶莊。
甘肅。皋蘭陶氏,原籍江蘇南京,明洪武間隨隸王來甘,遂遷五柳。民勤陶氏,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從山西臨汾遷來。
二、南方
1.華東
安徽。蕪湖陶氏,陶馥,晉官于湖令,為賊所害,葬縣邑,遂為蕪湖東莞始遷祖。25世孫旺、昭,昭任浙江紹興司馬,占籍會稽。旺12世孫恭,元末隱居宣城姑山。旺裔還分居慈溪、保豐圩、街口、宣城陶家沖、南陵李圩。繁昌陶氏,明洪武間由蕪湖白馬山遷高安。寧國陶氏,宋初陶詔仕居宣城,5世孫參戎遷居好渡。宣城陶氏,元末陶繼富由行春圩朱家渡避居蒲塘沖。當涂陶氏,原籍宛陵方山(今屬宣城),北宋陶鏵七因差役繁重,先從沙嘴次從姑孰擇當涂青山;元末陶文三至今傳26世,居當涂沙埂。無為陶氏,明代陶榮一、陶榮二兄弟由太平府(今當涂)遷來。
江蘇。常熟陶氏,原籍鄱陽,陶茂麟之叔可大因仕宦而居江南,13世孫埴于元至元間為常熟醫學錄,遂卜居常熟琴川,后裔分遷無錫、江陰,安徽定遠,北京大興。吳縣陶氏,原籍安徽定遠,明初陶蠶哥死王事,子孫世襲正千戶,其孫俊改官蘇州,后落籍。武進陶氏,潯陽人陶越,宋奉政大夫,建炎南渡,卜居武進后蕭,后裔分居句容、江陰、溧陽、無錫、宜興、丹陽、福建長樂。溧陽陶氏,陶垣,生二子乾、泗,泗徙堠山,乾5世孫兌,宋熙寧間進士,始居義苴,兌15世孫人群遷武進,人文遷無錫。江寧陶氏,宋末自潯陽遷秣陵(今南京),后落籍。溧水陶氏,由潯陽徙清涇,其后人徙建康,又徙錢塘,元至正時始徙溧水城莊。江都陶氏,先世居鄱陽,宋陶節夫官京江處置使,因卜居潤州,名陶家巷,16世孫應誠于明代因居處沉坍移居維揚安阜洲。鹽城陶氏,明洪武間,陶八一由蘇州閶門徙鹽城,分遷建湖、射陽、大豐、阜寧、濱海、淮安、揚州、寶應、沭陽、漣水、灌云、東海、連云港。泗陽陶氏,原籍蘇州閶門,明中葉陶谷全為桃源(今泗陽)教諭,后世居陶家橋。
浙江。泰順陶氏,原籍淮南,陶褒為避武周之亂,寄居婺州蘭溪,泰子戩、喬,喬登唐長慶元年(821年)進士,為避權奸之害,棄官而遁入瑞安白鶴溪口(今泰順司前、溪口),復徙仙稔、下革。喬子永,永子歸、史。史于后梁龍德元年(921年)徙居桂峰、葛垟,后裔散居于司前池村葛垟、下洪、碑排、大安。其族又遷平陽、蒼南、文成、福建柘榮、霞浦、泉州及安徽淮南。黃巖陶氏,源于福建長溪(屬霞浦),徙于永康,復徙于黃巖,后裔分遷至湫水、永嘉、松江、云南姚安。義烏陶氏,陶朝盛,生三子,后裔分遷越山、金山、嚴州、東陽、仙居、峴山等地。臺臨陶氏,唐天祐二年(905年)進士陶儒,嚴州、臺州太守,因世亂而家于臨海長潭,后裔分遷武光、會稽、天臺、溫嶺、仙居、寧海、永康。諸暨陶氏,北宋時陶綿自臨海長潭徙會稽陶家堰,后裔分遷諸暨、剡縣、新昌、余姚、上虞、鄞縣、蕭山、杭州、富陽。金華陶氏,宋淳熙間陶公顯自宣平樊嶺(今武義俞源鄉凡嶺腳村)遷金華八詠門,顯7世孫迂浦陽通化鄉河塘里(今蘭溪陶宅);南宋慶元間陶恩讓從淳安洞關莊遷金華黃石溪;明正統間陶成從廣西玉林來浙江剿匪,戰死,留下一支賜祭守祀,落居金華陶寺。
上海。宋室南渡時陶賢由江蘇句容遷崇明。宋末元初有兩支陶姓家族,一支住奉賢,一支居大場。明初百戶陶茂春從安徽廬江遷吳淞。
2.華中
江西。彭澤陶氏,陶淵明裔孫分居建安鄉、建昌(今永修)、廣濟、黟縣、湖口等地,再皖江兩岸之懷寧、望江、潛山、太湖、宿松。鄱陽陶氏,陶茂麟裔孫自鄱陽馬鞍山遷星子長岡,進賢平塘,南昌石梁、瑤溪、碧溪及新建、都昌、紹興、臨川等地。萬年陶氏,宋宣和間從潯陽遷萬年陶嶺,分遷鄱陽陶家。宜豐陶氏,南宋紹興間陶太初由南山遷秀溪(今澄塘鄉),分遷上高、高安三石等地。奉新陶氏,世居進賢,后裔分遷夏城、宜豐、瀏陽。新余陶氏,宋紹興間從樟口遷阮田。吉安陶氏,唐末陶樂隱由彭澤遷吉安陶家,分遷永豐仙山下、橋頭;宋隆興元年(1163年),陶惠由上巷瓦子地遷吉安陶家。黎川陶氏,由南城遷黎川陶家源迄今27代。萍鄉陶氏,南宋祥興間陶華從山東遷萍鄉陶家里。泰和陶氏,明永樂間陶欲紳從南京山三街遷泰和陶家。廣豐陶氏,元末陶凱官永豐教諭,卜居陶家。樂平陶氏,明初從縣城西門外陶家遷前陶家,分遷無為濡須。
湖南。安化陶氏,原籍江西泰和,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陶升遷小淹。明末清初分遷湘、川、渝、桂北、鄂西、陜南達三百余支。祁陽陶氏,系出柴桑,陶矩避地占祁陽陶家嶺,5世孫弼,宋雍熙間進士,弼13世孫源徙居東安三官橋;陶以山,浙江會稽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仕衡州推官,繼署祁陽縣事,去職卜居祁陽石洞源,17世孫即前國務院副總理陶鑄。寧鄉陶氏,宋學士陶谷后裔。陶海晏,宋天圣間由江西德化遷長沙,后裔分遷寧鄉、萬載、長沙、瀏陽、湘鄉、湘潭等地。華容陶氏,陶思彬,江西九江人,元官岳州知府,解組后于元末遷居華容,后裔分遷石首。岳陽陶氏,明洪武三年(1370年)陶景和自南昌瑤溪遷岳州城東門,后裔分遷監利、沔陽、臨湘。湘陰陶氏,明洪武間陶成由江西星子遷湘陰三橋。衡陽陶氏,元末明初陶功由江西豐城東堡村以戎武鎮協衡州,遂籍衡郡陶家巷。醴陵陶氏,明洪武二年兄弟四人由江西豐城陶家巷(今木牌樓巷)遷醴陵;明洪武間陶瑩玉自江西長樂徙醴陵。桃源陶氏,明永樂二年從江西吉水拖船埠遷來,陶珙住安化小淹,陶璋落業桃源上林寺。新化陶氏,陶用中,江西新余縣安和鄉白沙橋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戍五開衛,其子振先辭襲父職徙新化撞石灣。邵陽陶氏,明洪武元年(1368年)陶受志由江西泰和梅子壩徙寶慶深坑邊,后裔遷居鲇沖,分遷邵東、重慶涪陵等地。臨武陶氏,明初陶洪齋從江西泰和遷郴江北湖塘,繼遷臨武桐梅。靖州陶氏,原籍安徽定遠縣昌義鄉陶家壩,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陶仁調靖州衛中所百戶,后裔分遷凱里灣水、黃平上塘、三穗寨塘、劍河南明。新晃陶氏,原籍安徽滁州,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陶清調沅州衛(今芷江)后所正千戶,7世孫欽爵遷晃州陶家莊。
湖北。麻城陶氏,宋學士陶谷子陶邴,由山西太原宦居麻邑,后裔分遷黃岡、黃陂、蘄水、廣濟、黃安、大冶、河南商城等地。
3.西南
四川。綿竹陶氏,原籍湖北麻城,明洪武間陶文斌知綿竹邑事,后卒于官,子孫家焉。蒼溪陶氏,原籍浙江金華麻里村,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陶景初調蒼溪驛小旗,后落籍。安岳陶氏,原籍江蘇南京,明初陶業為官入川,告職置業于安岳清流河,分遷內江、隆昌、習水、仁懷。南部陶氏,原籍安徽宿松金子山,明洪武間陶添福到嘉慶府(今南充)任知府,離任居南部富村驛。簡陽陶氏,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明洪武二年入蜀,占籍于簡陽陶家溝。瀘州陶氏,原籍安徽宿縣陶家村,明洪武初陶朝舉插占瀘納以販鹽為生。資陽陶氏,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楚徙蜀,卜居大雁東。富順陶氏,原籍浙江錢塘縣簸箕灘荷麻溝,元代陶自良任湖廣麻城知縣,明洪武元年遷富順陶宅。
貴州。施秉陶氏,原籍安徽潁上,明初陶源調偏橋衛(今施秉)指揮同知,后裔分遷岑鞏龍田、臺江平賈。錦屏陶氏,原籍江西,明初陶舜臣調五開衛龍里所(今錦屏隆里)百戶,后裔分遷固本、雷山、劍河南嘉。
云南。鶴慶陶氏,原籍山西平陽(今臨汾),明洪武間陶耐先隨軍人大理府鶴慶右所并落籍。宣威陶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陶武調烏撒衛后三所世襲指揮,后落籍。
重慶。忠縣陶氏,原籍湖北黃岡,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陶章調忠州所指揮僉事,后裔分遷梁山、萬縣、豐都、江津、江北、石柱。長壽陶氏,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明洪武八年(1375年)陶再三遷長壽陶家橋。江津陶氏,原籍湖北麻城,元陶立倫、陶立順到重慶為官,后裔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避戰事遷貴州,清康熙間返江津。黔江陶氏,明洪武間由江西金溪迂大足,嘉靖時遷黔江。
4.華南
廣西。平樂陶氏,陶英,原籍山東青州,唐末辭官,隱于昭州誕山,后裔分遷陸川、博白、橫縣、合浦、浦北、來賓、新會,另有一支居修仁茶山洞(今屬金秀)等地。全州陶氏,系出柴桑,避亂徙樂湘山中,全州洮村乃其派,陶薰,宋嘉定間進士。
廣東。南海陶氏,原籍廣東南雄,南宋寧宗間陶廷斌避兵戈遷南海黃鼎司豐華堡,后裔分遷郁南、封開。河源陶氏,原籍安徽安豐,南宋時陶通攜兄弟遷河源藍口司,子世昌移海陽,后裔分居五華郭田、汕頭潮州、龍川通衢、梅縣畬田、惠州、揭陽霖田都、重慶綦江。化州陶氏,陶太俊,福建莆田人,宋景定間高涼教授,宋末卜居陽江飄竹村,后裔分居廣東湛江、廣西。清遠陶氏,原籍福建珠璣巷,明洪武間陶子產移順德均安,陶四海再移英德、清遠、陽山。
福建。武平陶氏,原籍安徽滁州,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陶均調武平所百戶。
海南。文昌陶氏,原籍安徽鳳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陶鼎任雷州衛右千戶所鎮撫,其子陶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調任海南衛鎮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