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淮陽泥泥狗是淮陽泥玩具的總稱。淮陽泥泥狗的產生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與淮陽的地域與伏羲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相傳在6000多年前,中原地帶生活著中國最古老的部族——東夷,部族的首領就是太昊伏羲氏,他率領部族定居在宛丘(今河南淮陽),死后也葬在這里。太昊伏羲氏被列為三皇之首,是中華文明發源的代表人物,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民間百姓尊之為“人祖爺”。他的陵墓“太昊陵”成為后世人們朝祖膜拜的圣地。泥泥狗是祭拜太昊伏羲氏的圣物,其色彩以黑色作底,周身施以五彩紋飾,艷麗醒目,其造型怪異古拙,其紋樣抽象神秘,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生殖崇拜文化的發展軌跡,也折射出了民間藝術和原始藝術的血緣關系。
太昊陵被當地人稱為“人祖廟”,位于淮陽縣城北,陵廟按皇陵格局建造,規模宏大。現存殿宇大部分是明英宗時建設的古建筑群。陵園中有明正德八年(1513年)所立的一塊石碑,上有“陵墓在此相去年歲極遠”的詞句。《陳州府志》記載“漢以前已有祠”,也有記載孔子曾三次到宛丘游歷講學。以上記述,雖不能判斷陵墓始建于何時,但可知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可能已有陵或祠。每年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太昊陵都要舉行大型的祭祖活動,淮陽周邊十幾個縣市的群眾,全國各地游人,海外華人等,會自發地來到這里,虔誠地祭拜人祖伏羲,祈求平安與幸福,形成了為期一個月的“人祖廟會”。廟會期間的淮陽泥泥狗隨處可見,而且最具有代表性。它除了作為祭拜始祖伏羲氏的圣物外,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玩具,趕會的人們一般都會買一些帶回家,以求吉祥平安。
泥泥狗不同的造型和花紋有不同的內涵,以下對有代表性的一些造型進行介紹。混沌(圖1),別的泥泥狗都有五官,唯獨它沒有,臉上的“十”字符號啥都代替了。它也叫四不像,可它又啥都像。據說它是人類之初最早的神之一,也代表著人類之初的混沌群居生活。馱斑鳩(圖2),一只大鳥蹲在地上休息,一群小鳥圍在身邊,爬到身上,是鳥族子孫滿堂,其樂融融的景象。斑鳩在民間被認為是一種吉祥鳥。另外,一母多子,也是人類早期母系氏族生活的寫照。鳳凰山(圖3),鳳凰也稱五彩鳳鳥,是傳說的太陽神鳥。鳳凰山上全是鳳凰,也是最早的老樣子。金蟾,腳踩八卦圖,前推幾千年,后轉幾千年,傳說能融古世今生好運,能口吐金錢,源源不斷,是祥瑞通靈之神。人祖猴(圖4),也叫人猴或人面猴,是泥泥狗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型。人是由猴變的,猴是人類的祖先,猴也是人。人族猴,亦人,亦神,它是伏羲女媧的形象寫照,莊重,威嚴,廟會上它最主要。泥泥狗猴的造型很多,大多把腿部壓到最低位置,主要突出身上由點、線組成的女陰符號,是最早的女性生殖崇拜。雙猴育子(圖5),也叫雙猴抱桃,人有男女,獸有雌雄,兩只連體的猴,代表兩性的結合,中間最突出夸大的部分是個桃,代表著懷孕了,也是希望后代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一種崇拜。狗(圖6),女媧捏土造人之時,狼蟲虎豹遍地都是,女媧要捏土造人,要先保證他們的安全,于是女媧第一個先捏了個狗,有狗在,狼蟲虎豹都不敢來了,狗是人類的保護神。
母子猴(圖7),也是生殖崇拜的一種。一只母猴,周圍一群小猴。母子猴跟人族猴有很大的區別,這個猴就是生活中的猴子。草帽老虎(圖8),也稱草帽虎或扇面虎,是泥泥狗中很具代表性的一個抽象造型。頭部為一個大圓形頂,像草帽的形狀,上面畫的鼻子、眼睛、嘴巴是老虎的形象,簡潔生動。傳說:大洪水過后,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煙悉為媒,無奈成婚。伏羲女媧結合時,因是兄妹,格外害羞,于是以草結帽遮面,兄妹終于成婚,使人類得以延續。有人間,這反映的是伏羲女媧遮羞,為什么用虎代表,而不是其他呢?中國人都認為龍是我們的祖先,有很多龍的崇拜。淮陽當地有個傳說,很早很早的時候,東邊來了一條龍,西邊來了一只虎,來到中原地區兩者交配結合,于是有了人類。淮陽的地勢,也是東低西高,東為海,西為山。草帽老虎既是伏羲女媧繁衍人類的象征,也是虎圖騰。香龜(圖9),香龜的造型有幾種,大香龜,體形較大,背上一般畫八卦圖,這種造型源于伏羲養白龜畫八卦的說法,如今伏羲養龜的白龜池和畫卦臺遺址仍在。還有一種造型是香龜背上塑有兩個人,這源于大洪水時香龜救下伏羲女媧兄妹,繁衍人類的傳說。小香龜,也稱小泥鱉,小如拇指,是最常見的小泥哨,小巧玲瓏,吹起來聲音很好聽,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玩具。猴頭燕(圖10),是猴、鳥相互結合的“猴頭燕身”形象。泥泥狗中所謂“猴”,即人也。正像猴騎獸一樣,猴在上獸在下,代表人類征服了獸類,在獸之上。猴在上燕在下,代表人類征服了禽類,在禽之上。貓拉猴(圖11),泥泥狗中雙頭的動物造型很多,像雙頭猴、雙頭獸、雙頭馬等。雙頭狗農村叫“狗鏈蛋”,這樣的造型反映的都是雌雄交配,繁衍后代的內容。這些雙頭動物造型有些是同類動物,如雙頭狗,有些不是同類動物,如貓拉猴。貓拉猴中貓指的是老虎,過去農村小孩兒穿的虎頭鞋,也叫貓頭鞋。貓拉猴中的猴指的是人,像草帽老虎一樣,是一種虎崇拜,代表雌雄交配,繁衍后代。獨角獸,一種頭上生角的怪獸。一個角,叫獨角獸;多個角,叫多角獸。(圖12)“角”是神圣的表現,在動物中有角的多是雄性。很多泥泥狗上的花紋代表著女性生殖崇拜,而獨角獸的花紋是典型的男根符號,代表著男性生殖崇拜。塤(圖13),因形狀像梨,所以也叫“小梨嘍”“小渥笛”。塤是五谷神發明的,當地人稱“五谷爺”。五谷臺有個五谷廟祭奠的就是五谷爺。傳說:五谷爺掌管人間五谷的種植耕作,人類之初,男女不分,五谷爺讓男女婚配組成家庭,并發明了小渥笛。太陽出來了,小渥笛一吹,大家都到田地里干活去了。太陽落山了,小渥笛一吹,大家都回家休息了,從此形成了人類種植耕作的習慣和規律。
通過以上介紹發現,泥泥狗有猴、燕、龜、虎等各種各樣的造型,狗的形象很少,可為什么都叫泥泥狗呢?據88歲老藝人房國富講:“泥泥狗用的泥是當地特有的膠泥,這兒的土上面是沙土,挖開沙土,下面才是膠泥,這膠泥是泥下的泥,泥泥狗就是這個意思。”當地有一種傳說:人祖爺捏土造人時,捏的第一個是狗,是為保護人類而生的,也可以說是人的保護神。另外,伏羲之“伏”,半邊人半邊犬,泥泥狗也是伏羲的幻象。
淮陽泥泥狗不僅是一種民間藝術品,也是伏羲、女媧及遠古生靈的高度概括、幻化寫照。泥泥狗那些怪異的造型、神秘的色彩、抽象的點線符號,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那混沌虛幻、人獸共存的遠古時代。人類之初,由于對自然災害的恐懼,以及對生存的渴望,那些已適應森林生活能飛善跑的飛禽猛獸成為他們的崇拜對象,并不斷地被神化,人類渴望依托強大的力量最終征服自然。泥泥狗就是人類早期的圖騰崇拜物。像猴頭燕,人頭燕身,人在上燕在下,是人類渴望像鳥一樣飛翔的愿望寫照。泥泥狗造型中的男根符號和女陰符號,以及兩動物連體雌雄交配、母子形象、孕育形象等,隱含著兩性結合、子孫繁衍的生殖崇拜寓意,反映了遠古時代母系氏族的文化特征,也具有人類征服自然、生命存在的本源意義。泥泥狗被當地老百姓稱為“陵狗”或“靈狗”,說是專門為太昊伏羲氏守陵的。有專家指出,泥泥狗可能是伏羲氏族的圖騰。泥泥狗造型中有很多“猴”的形象,在民間藝人的樸素意識中,并沒有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論概念,因此猴的形象被看作是人們對祖先形象的追憶、緬懷和描繪。特別是混沌造型,表現了洪荒未開之時,天地一體,混沌一片,無形象識別,即既啥都像,又啥都不像,是典型的祖先崇拜。泥泥狗的文化內涵不管是圖騰崇拜、生殖崇拜,還是祖先崇拜都圍繞著人類始祖伏羲女媧而展開。它靠民間藝人們世世代代口傳心授承繼下來,泥泥狗藝人間流傳著一句話:“老樣子不能變,變了就不是人祖爺的人和狗了。”由于此,泥泥狗造型得以完全保持,并延續至今,它真實地記錄了史前人類文明和始祖圖騰文化發展的種種軌跡,也被專家、學者稱為中國古代原始圖騰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