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向蒼天呼吁》是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的第一部代表作品。同時,他也是最早公開創作同性戀文學的黑人作家之一。鮑德溫頂住種族歧視和同性戀困境的雙重壓力,認真書寫同性戀的現實生活和內心世界。《向蒼天呼吁》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本文將結合作者的人生閱歷,探討小說中主人公約翰童年生活的同性戀傾向及其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向蒼天呼吁》;詹姆斯·鮑德溫;同性戀;主人公約翰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引言
在二戰后的美國黑人文學發展歷程中,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的首部小說《向蒼天呼吁》與理查德·賴特的《土生子》和拉爾夫·艾利森的《隱形人》被稱為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黑人文學的典范。鮑德溫出生在紐約市黑人聚居區哈萊姆。由于緊張的父子關系,所以鮑德溫的童年很不幸。也就在少年時期,他意識到自己有同性戀傾向。在之后的主要作品中,他以自己的經歷為參照,寫了不少同性戀作品。
“根據酷兒理論,同性戀現象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啟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它揭示了一種新型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第二,它揭示了超越性別界限的可能性;第三,它是所有邊緣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及話語權力的挑戰?!边@種啟示昭示出人類新型人際關系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在鮑德溫的所有同性戀作品中,不敢明確指出但讀者可隱約感知的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向蒼天呼吁》。
自1953年問世以來,《向蒼天呼吁》就被列為經典作品,在美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被看作是鮑德溫年輕時期生活的半自傳作品。整部作品發生于約翰十四歲生日的那天,他是牧師的兒子,卻發覺自己日漸孤立于專橫的父親、宗教信仰以及黑人群體之外。小說共分三部分,集中描寫約翰的部分位于一、三兩部分。約翰自己感覺到,在家里,只有母親關心他;在外面,只有艾麗莎鼓勵他。為了尋找心理安慰,約翰的一言一行透露出了不同尋常的心理傾向。
一、作者的同性戀觀
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作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最顯赫的黑人作家之一,其作品中主要探討種族問題和性愛問題,自出版以來就受到普遍的關注。在第一部作品《向蒼天呼吁》一舉成名之后,他還創作了以《喬萬尼的房間》和《另一個國家》為代表的多部同性戀作品?!磅U德溫的每部小說都清楚地以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為創作基礎,有時候,其小說幾乎是他個人生命哲學的寓言性描述?!滨U德溫與摯友瑞士流浪漢路西恩及其他男性知己的交往不僅為他的同性戀文學創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而且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展現了他作為同性戀者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現狀和內心世界。
《向蒼天呼吁》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屬于半自傳體小說。“迫于當時社會約定俗成的異性戀價值取向的壓力,自己又有同性戀傾向,鮑德溫并不敢明確指出小說主人公的同性戀傾向,并作進一步的闡釋”。然而在小說《喬萬尼的房間》中,鮑德溫則公開承認同性戀情結,小說的主題得到進一步發展。緊接著在下一部描寫黑白戀人和同性戀情感的小說《另一個國家》(1962)中,作者則描述了幾對同性戀的愛情,表明鮑德溫的同性戀觀走向成熟,文學發展達到一個高度。
二、約翰的同性戀傾向分析
雖然鮑德溫在他的代表作《向蒼天呼吁》中并沒明確指出主人公的同性戀情結,但仔細閱讀文本,回想小約翰的生活環境,并結合鮑德溫的人生閱歷和文學創作風格,我們不難看出主人公約翰的一種隱隱約約的不同尋常的情結以及他對艾麗莎的愛。
約翰特別擅長做傳統意義上女性做的工作,他在內心是以女性自居的。比如,他經常要整理房屋、掃地等。打掃房間時,他看到鏡子里的自己,但他又想到了艾麗莎。因為艾麗莎是那樣的英俊、優秀,已經得到了上帝的拯救。對于父親灌輸給他的基督教的原罪觀他,已經完全接納,內心永遠覺得自己是有罪的。從這里看得出,他對艾麗莎的崇拜已到了愛的地步。
約翰經常關注男性,以他們的行為來衡量自己,而艾麗莎是這些人中最典型的一個。在那些喜歡棍球的男孩中間,約翰卻是一個局外人,他不能“玩他們的游戲”。而他仍然渴望“和這些男孩在街上,無憂無慮地,耗盡他們背信棄義的和充滿迷惑的全身力量”_同上。。艾麗莎正是那個一出現就引起他心情改變的人。因此,他們兩個在剛開始的摔跤比賽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通常這樣的戰爭會很快結束,因為艾麗莎是如此的高大魁梧和強壯有力,而且很擅長摔跤;但是今晚約翰有戰勝對手的無比的決心,或者至少很重視這場征服。他與艾麗莎作戰時用盡了全身的力量,而且他懷有一種幾乎是仇恨的力量……,艾麗莎的汗味充滿了約翰的鼻腔,他看到血管在他脖子里和艾麗莎額頭上鼓起;他的呼吸既凌亂又刺耳,而且他的怪相變得更加傷人;同時看到自己實力的展示,他有種瘋狂的喜悅。”
從簡單層面來看,這是約翰第一次通過在自己的游戲里戰勝年長的愛麗莎來證實他的男子氣概。但是戰爭的開始就暗示著一種性愛的沖突。盡管他們都不知道怎么表示,但約翰內心卻隱藏著對艾麗莎的愛戀。
當約翰和艾麗莎的摔跤結束之后,他倆一直微笑著進行了一場貼心的對話。艾麗莎鼓勵他要試著去獲得拯救,只有在為上帝服務中才能找到更大的快樂。艾麗莎長得英俊,會彈鋼琴,是個優秀的基督徒。就在約翰即將獲得拯救時,他聽到了艾麗莎的聲音,那一刻他內心無比甜蜜。艾麗莎激勵著約翰的宗教皈依,約翰自己也意識到了艾麗莎對他的感召,所以:
“是你一直為我祈禱嗎?”他說。
“我們一直在祈禱,小弟弟,”艾麗莎微笑著說,“是的,我一直支持你。看起來上帝似乎把你作為我靈魂上的負擔了。”
約翰對艾麗莎的依戀和傾慕不僅體現在艾麗莎對他的鼓勵及引導他獲得上帝的救贖上,更體現在小說結尾的文本中:
約翰把他的手放在艾麗莎的手臂上,感到自己正在顫抖……“艾麗莎,”他說,“不管我發生什么事,我去哪里,不管圣徒們怎么說我,不管任何人怎么說我,你要記住一請記住一我得到了救贖。我得到了救贖?!薄栃褋砹耍樟亮舜蠼?,照到了屋子,透過窗戶照到艾麗莎的身上,仿佛給他穿上了金色的長袍,再照到他的額頭一艾麗莎親吻過的地方,就像一個印記,永遠無法抹去。
三、主人公同性戀的由來
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情結對同性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當男性在童年時期缺少一個能為自己提供適當的性別角色榜樣的父親,而倍受代表良好女性形象的母親的影響時,他對男性自我的認識就不完全?!懊恳粋€我們所檢視的性倒錯者,在他童年的最初歲月里,對女人(通常是母親)曾有過一段極強烈但短暫的‘固置’,其后他們自己模擬了那個女人,而以自己為性對象。”約翰的家庭環境中,母親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致使他產生了戀母情結,引發了他的同性戀傾向。
對母親的依戀使約翰在成長過程中以女性自居,言談舉止中流露出女性姿態和氣質。他說話細聲細氣,性情也比一般男孩子更柔順和膽怯,所以像摔跤這樣的男孩子的游戲,他在內心是極其渴望能占上風的。同時他對周圍的女性,即便是年齡相仿的女孩也只有尊敬,沒有情愛,因為戀母情結使他將周圍的女性都當作母親類的人來看待。
約翰的生活環境對他的同性戀傾向也有一定影響,比如他擅長做女性的工作,也很少與男孩子一起游戲。他很想和男孩子玩,卻又感到膽怯,說明他一直受到的是女性化的教育,整個童年時期周圍人的態度促使他認同女性性別角色。綜上來看,戀母情結可以看作是他具有同性戀傾向的普遍根本原因;同時他的生活環境又促使他依戀自己崇拜的男性伙伴。
四、結語
在鮑德溫的所有同性戀作品中,《向蒼天呼吁》以形式、內容的完美統一和微妙的主題呈現成為美國黑人小說史,尤其同性戀文學的里程碑。綜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并不敢嘗試對主人公約翰的同性戀作明確的解釋。小約翰的經歷正是作者孩提時代的生活寫照,因此鮑德溫的人生閱歷和內心世界值得讀者去進一步研究。
鮑德溫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由否認到接受最后到擁抱,這一過程實際是對自己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的選擇過程。這樣的話,同性戀就不再是一種性別身份,而僅僅是人們對自己的生活作出的有意選擇。小約翰因敬重女性而且依戀男性使他的成長過程顯得與一般男孩子有所不同,那么他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在以后的社會中,我們將會更多地看到,“選擇”這項神圣的權利不僅用在政治競選中,還可以用于愛情這種私人問題的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