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地方戲種類數不勝數,也是由于地方區域性各有特色。本文以家鄉附近的熟悉地方戲——阜南嗨子戲,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其歷史發源,地方戲種特色,鼎盛時期的狀態,以及最終如何走向衰落,這幾個階段進行闡述,展現有地方特色的戲曲的魅力。
關鍵詞:阜南嗨子戲;興盛;衰落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張張生動的臉譜,一曲曲優美動聽的旋律,一幕幕溫馨感人的生活場景……沉浸在阜南嗨子戲藝術世界里,令人如癡如醉,每個毛孔都融入到濃濃的戲中。作為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嗨子戲早已為淮河兒女所熟悉,在剛剛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阜南嗨子戲榜上有名。身為江淮兒女,對于嗨子戲,曾也只是耳聞,很多淵源并不是深刻了解,透過一些資料的分析和向其他訊息的了解,在下文中,將作一些淺顯的闡述。
一,嗨子戲的發源及特色
首先,介紹下嗨子戲的發源地——阜南。阜南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結合部左岸,黃淮平原南端,轄29個鄉鎮,國土面積1768平方公里,人口162萬。阜南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在淮河流域民間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里,阜南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深受群眾喜愛的“天下獨一戲——嗨子戲。阜南嗨劇主要流行于淮河中上游地區,安徽的阜南、潁上、臨泉、金寨、霍山及蚌埠市的周邊地區,河南省的固始、商城、潢川、淮濱、息縣等地。阜南嗨子戲有著古老的歷史淵源,起源于阜南沿淮區域,形成于清乾隆年間。
嗨子戲,也稱海子戲、嗨劇、嘿劇,其唱腔委婉、清脆、優美、動聽,嗨子戲每句開頭都用“嗨”字起腔,然后定腔,打板上韻。因此,嗨子戲便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1920年中村崗嗨子戲老藝人袁海波、耿老齋、劉獻珍為適應流動的方便,刪去了龐雜的部分,創造了一種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演員肩挑兩只由百余朵彩花點綴的花籃,在歡樂的鑼鼓聲中載歌載舞跳起花場。一為招攬觀眾,二為“打底場”,群眾稱之為“花籃戲”。花籃戲的出現,精簡了隊伍,適應了流動演出。其起初是一種在鄉間場院演出的街坊小戲,是由民間歌舞“紅燈”、“旱船”、“小車子燈”等基礎上演變發展起來的,只能唱些民歌小調和反映勞動者生活的小戲。在嗨子戲形成初期,藝人采取“圍鼓坐唱”形式,演唱一些帶有故事情節的“花腔小調”,表演簡單樸實。
二、嗨子戲興盛時期的表現
新中國成立后,嗨子戲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力,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高潮時期。上個世紀50年代初,人民群眾滿懷翻身解放的喜悅,把嗨子戲的創作和演出活動推向了新高潮。在各地舉行的慶功會、歡慶會和年節廟會上,嗨子戲頻繁演出,深受當地人民群眾喜愛。
1954年,阜南縣嗨子戲代表隊曾參加地、省業余匯演,頗受好評。1958年10月,阜南縣成立嗨劇隊,嗨子戲從此正式搬上縣級舞臺。1963年成立縣嗨劇團,嗨子戲步人藝術的春天。嗨子戲正式搬上戲劇舞臺后,整理改編劇目100多出,新編劇目20多出。其中的《打桃花》、《三擊掌》為嗨子戲的保留劇目,曾參加過省地匯演,獲得巨大影響。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這段時間是嗨子戲發展的全盛時期。演員陣容強大,除解放后第三代、第四代藝術上成熟、事業上成名的一些演員外,還陸續補充了戲校畢業的幾十名青年演員,少長群賢,勤學苦練,使嗨子戲創作如火如荼。1963年阜南縣嗨劇團曾赴蕪湖、安慶、息縣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場場爆滿,轟動大江南北。其后,又在省城連續演出半月,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踴躍觀看,使阜南嗨劇再次譽滿省城。
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年,是嗨子戲發展的全盛時期。此期演員陣容十分強大,除解放后第一代、第二代藝術成熟、事業上成名的一些中年演員之外,還陸續補充了從各戲校、藝校畢業的十幾名青年演員,各個積極奉獻、勤奮敬業,嗨子戲創作演出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這一時期嗨子戲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文革”十年浩劫,傳統嗨劇遭到禁演,被迫移植京劇八大樣板戲。“文革”結束后,嗨子戲又獲得了新生,再次煥發了藝術青春。在嗨子戲藝人共同努力下,嗨劇團重新排練上演了許多傳統劇目,并創作了一批揭批“四人幫”、歌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新劇目,如《萬分之一秒》,在阜南、阜陽兩地連續演出,大受人民群眾歡迎。1978年,阜南嗨劇團帶著新編的《萬分之一秒》赴省參加人大、政協兩會演出。演出結束后,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同志親切會見了劇組全體演員,對嗨子戲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說:“我在全國各地看了許多戲,嗨劇風格獨特,天下獨一無二。”
三、嗨子戲的興衰
由于嗨子戲劇種小,方言覆蓋的地域、人口面積不廣,其發展變化的余地有限,流傳地域也不廣,人才資源有限,很難產生有影響的表演藝術家。并且藝術發展的時間較短,又不均衡,在藝術上尚處于初級階段。其次,嗨子戲是小農經濟的產物,反映的是農民最真切樸實的愿望,內在精神層面上還與過去的人文傳統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而現實形式卻日新月異,不斷在發展變化著,當代農民,尤其是新一代農村青年,已今非昔比。在舞臺實踐中,反映歷史的傳統性較多,而反映時代的現代戲、反映當代思想內容的新戲卻很少。內容上回顧過去,形式上崇尚傳統,使得嗨子戲的保守意識較為濃厚。再者,嗨子戲雖為民間小戲,但經過幾十年的藝術積累也有著較為穩定的表現形式。最后,在許多調查走訪中,了解到人們對于嗨子戲的現狀和未來的命運所持的基本態度:嗨子戲過時了。認為,嗨子戲產生于舊時代,服務于舊時代,現在時代變了,既然它不能應時而變,那么它的衰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的生命是有限的,代替它的新的藝術樣式的產生,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的。社會的發展,要求嗨子戲也要發展,以不斷進行調節,以適應不同生產關系條件下人的需要。但在嗨子戲的近期發展過程中,它并沒有實現或還沒有來得及實現自身調節,便失去了它和現實世界之間的平衡,落后于人、事,以至于陣地失守。當人們再去欣賞嗨子戲時,卻沒有從中得到一種超越,一種解脫,一種宣泄,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于是,一部分人認為嗨子戲老了,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其實,個人覺得,傳統的美只是以歷史的角度相對而言,而它的缺憾、變異、發展也是必然的。這應該成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態度,成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所持有的原則和責任感。如果不能克服嗨子戲中那些不利因素,還把它歸于傳統的形態,這反而會使傳統衰敗的更早更快。
針對瀕臨滅絕的阜南嗨子戲,為保護這一特有的藝術奇葩,近兩年,阜南縣文化部門將逐步對阜南嗨劇藝術史、唱腔音樂、表演藝術進行保護;并對嗨劇藝術進行民間普查、收集、整理,拍攝音像資料,建立相關檔案;同時還將建立嗨劇藝術人才保護及培養機制。在2006年阜南嗨子戲被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今年,阜南縣文化局又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我國文藝戲曲百花園中,阜南嗨子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尤其引人注目。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流光溢彩的嗨子戲,在演繹民間原生態戲曲中,凸現當地民俗風情。無論是從流行地域、演出形式、藝術風格,還是文化內涵上,對沿淮人民在災難深重的時代所吐露的悲情及豁達的人生狀態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阜南嗨子戲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其無可替代的唯一性。最終,希望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共同關心這一稀有劇種,使中國各種傳統劇種能夠發揚光大,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