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字千金”典故源于戰國末期呂不韋的故事,戰國末期呂不韋的故事最早見于《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一字千金”典故典形頗多,常見的有“千金字”、“呂覽千金市”、“唏價成陽市”、“千金成市字”、“秦市懸書”、“金懸秦市”、“金懸成陽”、“掛秦金”、“呂相金”等。“一字千金”典故被后世引用頗多,并且使用形式靈活。
關鍵詞:“一字千金” 典故源流 典故變體 形式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引言
豐富的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先進文明的代表,繁榮昌盛的重要表現。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朝代如何更替,社會如何動蕩,精美絕倫的文章都是人們所景仰和敬佩的,其中也不乏出現許多贊美這些詩文的典故,如“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妙筆生花”、“一字千金”等。勤勞智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的典故就是最炫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們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我們應當致力于其研究,讓其所倡導之精神延續下去。
一、“一字千金”典故溯源
[一字千金]yi zi qian jin
[典源]“一字千金”語出《史記·呂不韋列傳》:“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盂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日《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又《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注引桓譚《新論》:“秦呂不韋請迎高妙,作《呂氏春秋》。漢之淮南王(劉安)。聘天下辯通,以著篇章。書成,皆布之都市,懸置千金,以延示眾士,而莫能有變易者。”又王獻之曾寫字給一老母賣,得錢千金,見王獻之《自論書》。
一字千金,贊譽詩文精美絕妙,價值極高,或文辭極其精練。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古詩其體源出于《國風》,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也形容書法作品的珍貴。初唐詩人王勃。“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特意空了一個字,都督閻伯輿用千金求一字。唐代權德輿《馬秀才草書歌》:“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唐代吳融《贈光上人草書歌》:“不系知之于不知,須言一字千金值。”亦作“一字值千金”。宋代戴復古《望江南》:“結屋三間藏萬卷,揮毫一字值千金。”清代戲曲家李漁《意中緣》:“‘一字值千金’是說文理值錢的意思。”《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現代·梁實秋《雅舍小品一信》:“有一種人把自己的文字潤格訂的極高,頗有一字千金之慨,輕易是不肯寫信的。”
“一字千金”通常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對著作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列傳》。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辭精當,結構嚴謹。或用來形容價值極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書法上一字價值千金。
二、“一字千金”典故
典故一: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做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競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么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時,梁朝有個叫鐘峻的人。他寫了一部評論詩歌的著作,名為《詩品》。在書中他寫道:“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個字的作用價值一千兩黃金。這是來自戰國末期一個故事。
在那時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并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典故三:
西安碑林內有塊《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寫一碑的奇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竟然寫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驗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確是王羲之的手筆;誦念碑文內容,也確是唐太宗為玄奘和尚撰寫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從印度帶回的佛經,由他精心譯成后,請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記及玄奘的謝表,通稱《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當時朝廷要把它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體來刻碑。長安洪福寺高僧懷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榮,因此,下決心承擔此任。經過懷仁和尚到處尋覓,終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個一個地搜集起來,成了這塊王羲之字體的《圣教序碑》。
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由,也是文壇上的佳話。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稱作《千金貼》。
典故四:
初唐詩人王勃于公元667年從京都來到南昌。當時,詩人的生活比較窮困,所迫無奈,常為生計而奔波。這年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在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后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后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
三、“一字千金”變體形式考察
“一字千金”典故源于戰國時期秦相國呂不韋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使其眾門客合著《呂氏春秋》,讓人將書公布在秦都咸陽城門之上,并懸掛千金,宣稱能刪改一字的予以千金重賞的故事。后用此典稱譽詩文精妙,不可更改,價值極高,并且在流傳的過程中延伸了許多典型。
“一字千金”典故形成之初,并未得到廣泛應用,漢代王充所用“言金”,南朝用到“一字千金”。
言金由貴家起,文糞自賤室出。
陸機所擬之十二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唐朝時期,隨著語言及文學體裁的發展,“一字千金”典故的使用日漸增多,使用頻率遠多于南北朝時期,并出現了“千金字”、“一字千金”、“金懸秦市”、“掛秦金”、“呂相金”“一字直百金”等變體形式。
市閱千金字,朝開五色書。
秦相之一字千金,敘其嘉應。
金懸秦市,楊子見而無言;紙貴洛陽,陸生聞而罷笑。
徒知觀衛玉,詎肯掛秦金?
貌愧潘郎璧,文慚呂相金。
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孥肉屈強。
題詩更相憶,一字重千金。
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
宋遼金元時期“一字千金”使用不似唐朝廣泛,但也有衍生出新興變體形式,如“一字百金”、“唏價咸陽市”等。
柳少師書本出于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
不應太玄草,唏價成陽市。
明清時期是“一字千金”典故出現的又一高峰期,這期間“一字千金”典故廣泛用于各種文體,同樣也出現很多新的變體形式,如“千金咸陽市”、“呂覽千金市”、“國門懸呂覽”、“金懸咸陽”、“秦市懸書”等。
豈有千金成市字,猶馀五石惠生瓢。
即收呂覽千金市,直換成陽許座城。
從此國門懸呂覽,聽他辨舌騁儀秦。
辛卯薦賢書,金懸成陽市。
長門賣賦司馬,秦市懸書呂韋。
言古詩,則日(十九首),亦知其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者乎?
這個辦書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價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
結語
“一字千金”的典故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用,關于它的版本也很豐富。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值得用“一字千金”來贊譽那些精美的文章,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文化寶藏。相信“一字千金”的典故會繼續的流傳下去,會繼續用在更多更好的文章上,我們的文化寶藏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