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角色已被公認為以下三方面:教師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隨著現代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變化,為了實現更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教師逐漸被賦予了一些新的角色。本文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分析當代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以期對教師角色有更為深刻的解析,使教學實踐中的教師能夠更清晰地把握自我定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課堂 教師角色 文化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6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古有韓愈《師說》一文,以“傳道、授業、解惑”定位了教師的基本職責,今有眾人將教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教師的崇高進行了贊美,曾經有一副長聯寫道:“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而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才澤神州。”這幅對聯對仗工整,語句優美,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崇高的教師精神境界的贊美。
傳統教育觀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隨著教育傳統變遷,以及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的實施,教師逐漸被賦予了一些新的角色。本文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分析當代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以期對教師角色有更為深刻的解析,使教學實踐中的教師能夠更清晰地把握自我定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當代大學課堂教學系統結構分析
結構主義認為,結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組成它的各元素之間是嚴密地相互制約,以至于其中任何一個都無法獨自發生變化。大學課堂正是這樣一個結構系統,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媒體三個要素相互依賴,缺一不可。其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和參與者,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受眾,二者之間的知識傳遞通過教學語言、媒體、設備、教材等進行,離開了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課堂系統。
在這個體系中,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起到了“掌舵”的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的聯系是單向的:教師一學生(聯系的媒介是授課內容),這樣的關聯需要雙方都將側重點放在課程內容上來,而忽視了其余的因素。事實上,現代大學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關系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與“學”的單向傳遞關系,教師在大學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有了更為豐富的定位。
二、大學課堂中的教師角色定位
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學的促進者、研究者和參與者以外,還有以下幾種新的角色定位:
1、“自觀者”與“他觀者”
“自觀”與“他觀”,原本是文化人類學的兩種研究方法。自觀,是指研究者站在被調查對象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用被調查者自身的觀點解釋他們的文化現象;他觀,是站在局外立場,用調查者自己的眼光來解釋他所看到的文化。
之所以將大學教師定位為“自觀者”和“他觀者”,是因為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不僅僅只有“傳授”那么簡單,在傳授的過程中,還要有更多的“反思”,大學教師要達到的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與學。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自己所準備的教學內容演繹給學生,同時還需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所講是否為對方所得,并適時把握好對授課內容重難點的解讀,以此來衡量整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師將自己的知識儲備灌輸、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本身是一種“他觀”,老師將自己所學,按自己所想傳遞給學生,形成知識內容的傳承交接;而傳遞的知識是否能被所有學生理解與消化,還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預設若干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更有利于把握課程的難點和重點,這個反思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所謂的“自觀”。所以說,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但前提是,教師本身首先一個“他觀者”與“自觀者”兼而有之的角色。
教師的“自觀者”與“他觀者”角色在大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得到體現:
一是在知識傳播中體現“自觀”與“他觀”。在大學課堂里,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傳播和演繹正是將“自觀”與“他觀”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種“他觀”,只有詳盡了解內容,掌握所講課程的脈絡,將知識點熟記于心,才能順暢地為學生講解,實現知識的傳播;而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把握,則是一個“自觀”的過程,由于教師與學生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知識儲備不同、了解知識渠道也有所差異,因而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因為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教師自己明白所講內容,而是要讓聽課的學生理解所講內容。
二是在思想感情上體現“自觀”與“他觀”。大學課堂與中學課堂相比,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啟發式、民主型的教學方法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所以,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精心安排課程結構的同時,營造具有親和力的課堂氣氛,盡力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互動,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情感。民主型課堂教學,其實就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能動性,是一種典型的“自觀”式教學。
2、“師表”身份的符號塑造
身份,作為人類社會組織活動形式的反映,是一種典型的社會行為符號。如果說生活中的大學教師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或為人妻,或為人父,那么當教師站在講臺上的時候,教師所要體現的卻只有一種定位——“這個人是老師”,即“師表”的符號化塑造。
身份符號有著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語言、體語、服飾、交通工具,甚至于生活用具都能用來表征不同社會成員的不同地位和身份。而相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域中,外化的表現形式又有所不同,這往往由場域本身的性質所決定。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社會場域可以描述成為一種由各種社會地位所構成的多維度的空間;而每一個實際的社會地位又是依據相互調整的多維度系統而界定下來的。也就是說,每一個行動者依據他們占據的地位,依據他們同相鄰的群體的關系,依據他們同整個社會空間的社會關系網而界定其本身的特征。作為大學教師,在不同場域中對個人角色的自我認定也是不同的。站在講臺上,就必須體現出有別于日常生活的“師表”,無論是儀表、語言、教態還是所講授的內容,都將成為一面鏡子映在學生腦海里,教師所塑造的形象,將會變成自己所代表的“師表”的符號表達。
“師表”的符號塑造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氛圍中的勞動付出所形成的固有的符號表現。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必然就是“老師”,在課堂這個空間中,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等一系列的行動表達都是“師表”的體現,并逐漸塑造成為一種“師表”符號。另一方面是由所授知識內容形成的“師表”符號。例如在許多大學生的眼中,文科類的老師端莊儒雅,理工科的老師縝密嚴謹,藝術類的老師氣質灑脫等等,這些觀念的形成首先是受到教師自身的知識文化體系的影響,有時候難免會帶給人們錯誤的視覺感受,但是僅從直觀的角度講,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對他個人的“師表”塑造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3、個體知識外化的載體
教師的個體知識是指作為從事專業工作的教師個體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經過個人不斷的體驗、感悟和反思所形成的對教學行為產生影響作用的全部知識。個體知識隨時隨地以無意識的方式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思維和課堂教學策略,既是教師對個人日常生活經驗和教育經驗的一種無意識的有效行為的積累,也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思考和理論性解釋。
由于個體知識存在于教師個人身上,是一種內隱的、實踐性的知識,只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顯示出來,對于課堂教學的受眾——學生而言,老師的正面的、積極的個體知識將會引導學生對學業、人生有積極的思考和學習,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才應該明確自己作為個體知識外化載體的角色,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個體知識,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相對于教師,學生則是由眾多個體組成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閱歷、人生觀價值觀也都會有差異,因而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會有差異,教師的個體知識對于學生而言不一定是人人都能體會的,這時教師就有義務傾聽不同的學生對于相同的知識產生的個性化的理解,因為學生個體知識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想法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批判性或者創新性,教師在用心傾聽并進行引導的過程,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個體知識價值的實現。
4、教學環境的調控者
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講,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調控者角色隨著調控對象處于不同的階段而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對于大一新生而言,教師是幫他們度過過渡期的主要助力器。很多新生進入大學后,對于學習自主性相對更強,知識體系相對新穎的環境極不適應,表現出力不從心或是反抗。因此,大學課堂是就要教師幫助他們完成角色轉變的主要場所。新生對大學課程的知識體系、教學方法、以及思維方式的認知與理解就從大學課堂開始,教師就是幫助他們更快完成過渡,適應新生活的助力器。
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而言,大學課堂是潛心研究、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舞臺。教師在課堂中仍然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但同時也是學生人格的塑造者。二三年級是大學階段中相對平穩的階段,既沒有環境適應的壓力,也沒有較大的角色轉變和過渡,學生的心理和情緒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期,此時,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是大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大學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行良性引導,對學生人格因素中的劣勢和缺憾進行耐心疏導、重塑,力求讓學生擁有較為健全的人格。
大四是又一個新的過渡期,即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期。不管是選擇讀研的同學還是準備參加工作走入社會的同學,在這個階段會對課堂教學產生一定的退讓與躲避情緒。教師的任務除了完成剩余課程的教授外,還要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就業指導和情緒調試的內容。可以說,在這個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一位引路人。
結語
現代大學學校教育的使命是促進學生在道德、知識、心智、人格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不斷完善,而大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發展方面,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還肩負了更多的責任,擁有了更多更豐富的角色定位。教師角色的轉變與發展一方面體現了大學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這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在實踐上具體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將會不斷賦予大學課堂教學更新、更強的生命力,建構起人文化、輕松化、高效化的優質的大學課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