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影響范圍之廣,中學語文寫作教學亦受其影響。網絡資源的豐富性、網絡平臺的自由性為寫作教學提供多種素材,擴大學生視野、增廣見聞。但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提供寫作教學多種便利的同時也導致寫作語言不規范,思想內容偏差等問題。面對網絡的各個方面的影響,語文教師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寬容的心態,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并采取措施避免網絡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寫作教學 網絡 網絡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網絡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現代社會各個方面。當今社會中學生可以是說在“互聯網時代”中成長起來的,網絡對于他們的影響非常大。網絡作為多媒體教學的組成部分,已經逐漸走進中學語文教學之中。學生帶有的網絡色彩在表達個人思想和靈魂的寫作教學中無法忽視。
羅杰斯認為,傳統寫作教學更像是學生的認知學習,是一種無意義的學習。因為它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由教師掌控課堂開始,以教師批改結束,評價體系是一元化的。在這樣的寫作課堂上,學生很難主動、真實地進行寫作。網絡的出現,突破了原有教學的封閉狀態,將學生置于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環境中,學習的控制權還給學生,并提供廣闊空間,任其自由覓食,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真實的回歸。
在傳統的寫作教學過程中,中學生往往無話可說或不知從何說起,漸演變為對寫作的逃避厭惡。傳統寫作教學注重基礎性,要求整齊劃一,千人一面,忽視學生個性差異,加之各類繁文縟節加以束縛寫作思路,嚴重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于是學生往往交上了一篇篇死氣沉沉、味同嚼蠟、萬人同語的文章,反觀學生在課外的文章卻妙語連珠,思維活躍,充滿文學韻味。
時代在發展,我們大可不必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甚為忌憚,認真分析網絡對于中學寫作教學的影響,揚長補短,趨利避害,將網絡作為語文教學資源和平臺,與傳統寫作教學相融合,結合具體情況,培養寫作興趣和激發思維發展,以促進寫作教學。
一、網絡對于中學寫作教學的正面影響
網絡所涵蓋的信息數量之大、范圍之廣、更新之速難以用數據衡量,當代中學生生活在加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雨打琵琶,玩水捉蝦,觀日出,賞新月這些書里常常描繪的樂趣對于中學生是陌生的,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讓他們鮮有新鮮素材,而網絡的出現則彌補了這一個缺點。中學生處于思維開放和好奇心旺盛的階段,富有激情、創造力和求知欲,豐富的資源讓他們擴展視野,增廣見聞,為寫作提供素材。他們面對各種素材加之閱讀、吸收、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訴諸于筆端,占寫作素材比例很大的一部分。
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便于學生素材的選擇,網絡平臺的自由性則讓學生身心自由得翱翔。以網絡為基礎的虛擬社會有著與現實生活不同、甚至相反的社會標準,網絡的匿名政策和高度自由讓學生能自由的方式發表看法和抒發情感。網絡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較之于傳統寫作教學寫與評時間較長的情況,網絡的及時性并且針對性詳細評價學生所寫文章具有很大優勢。老師不僅能看到學生作文本上的文章,也能看到他們平時所寫,可以詳細了解各個學生興趣差異,制定個性化訓練。
二、網絡對于中學寫作教學的負面影響
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在提供豐富寫作素材和便利交流平臺的同時,也給帶來了負面影響。
網絡文化具有復雜性,資源魚龍混雜。中學生處于少年期,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具有不穩定因素。他們易被一些邊緣思想影響,導致思想偏差,犯寫作大忌。此外他們不能準確辨別網絡信息來源的合理性,在選擇素材方面也易偏離現實,導致寫作充斥各類消極思想并成為毫無意義內容的發泄口。
受簡單隨意的網絡語言影響,學生作文中經常出現“神馬”“浮云”之類網絡用語,用語不規范,它們破壞了語言嚴肅性和純潔性。如果不加以及時的控制,對寫作、對語言文字都會造成極大的沖擊。另外許多學生將網絡寫作的自由散漫習慣帶到現實寫作中,學生“文體意識”薄弱,寫出來的文章“四不像”。網絡文學的影響導致學生文章多為“風花雪月”“無病呻吟”,文章立足點比較狹隘,文章內容華而不實。
三、積極應對網絡影響的若干策略
新課程明確要求“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有事,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論批改的機會。”在當今社會中,語文寫作教學不應視網絡為敵,抹殺網絡對于寫作的積極作用,可從以下三點出發促進網絡寫作教學:
(一)構建網絡寫作交流平臺,便于師生課外寫作教學
個人主頁、博客、微博、貼吧論壇這四種類型的網絡平臺是大部分中學生進行課外寫作的平臺,他們初衷并不是練習寫作,只是表達想法和情感,但還是鍛煉了寫作能力。對于此種現象,教師應該積極倡導,并且構建相關平臺,比如創建屬于本班級的貼吧或者主頁,將作文上傳,老師和大家一起點評交流,促進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老師可以根據觀察得出各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教師定期和學生一起進行寫作訓練,進行“下水文”寫作,作為范文或者案例與同學進行教學,不僅僅是增強教師的威信感,也能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
(二)系統整合網絡各類資源,鍛煉學生明辨素材技能
網絡資源的利用必須以有效性為指向,即學生在網絡中閱覽并以此為寫作素材的資源必須是正確的、有效的。學生面對浩如煙海魚龍混雜的網絡資源辨別能力較差,易于劍走偏鋒。
對此教師必須具體了解學生網絡閱讀方向、資源來源,對于學生閱讀網絡資源進行可行的控制指導。老師可以推薦學生一些相關趣味性和實事性的網絡資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網絡資源的辨別關鍵還是靠學生自己。因此,網絡閱讀與寫作與網絡道德教育必須同行。讓學生意識到網絡并非絕對自由,依然受到現實道德和法律的制約,認識到網絡上發表言論是需要負責。網絡道德教育讓學生盡可能地辨別資源的正確合理與否。此外道德教育讓學生形成道德準則,在寫作過程中素材選取、語言表達、思想表現都能遵循內心道德準則。
(三)傳統模式融合網絡平臺,共同推進中學寫作教學
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傳統作文還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寫作教學注重基礎性,扎實學生的基礎寫作知識。傳統寫作教學的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真實可感,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寫作能力,因材施教。
傳統寫作在當今社會并不是落后的象征,傳統寫作透過紙墨的相融,比起光標和鼠標的碰撞更具有深厚的韻味。新課標指出“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做練字的過程。”傳統寫作鍛煉學生寫作速度的同時,更能讓學生做寫文章的過程中練字。
在傳統寫作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同學們從聽覺、視覺雙方面感受素材內容,更好的理解命題要求。教師可以呈現網絡的熱點,讓同學自己思考、討論,并在課堂上寫出自己的觀點。傳統寫作教學與網絡的交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只要正確認識網絡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影響,根據學生具體的個體情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平臺,將鍛煉學生寫作能力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為最終發展目標,共同推進中學寫作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