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學界高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文學的責任也愈益突顯。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世界對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關注也驟然增加。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國外的譯介要走的路程還很遠,而且還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中包括中國文學作品在美國存在著“翻譯逆差”。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美國的譯介效果欠佳,主要是因為美國讀者的偏好,不愛閱讀文學翻譯作品;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整體低下;以美國為中心的出版過分商業化以及美國讀者普遍對中國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缺乏了解。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成就了一條文化與精神的“絲綢之路”。
關鍵詞:翻譯逆差 語言鴻溝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在如今學界高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文學的責任也愈益突顯。因為“文學和文化是一個民族最形象、最生動的反映,通過文學和文化了解其他民族,也是最便捷的一個途徑”(謝天振,2011)。美國學者桑稟華一直致力于在美國傳播中國文學,為此他撰寫了一本《中國文學簡介》,并寄望于這本書能幫助美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學的重要傳統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
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世界對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關注也驟然增加。那些反映當代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反映中國人民生活情感的文學作品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廣大國外讀者渴望第一時間欣賞到第一流的中國文學。因此,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例如:是誰翻譯了莫言作品?這些譯本的海外影響究竟如何?未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翻譯傳播之路又當如何規劃?
中國每年引進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但中國介紹到海外的文學作品總量依然有限。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的譯介要走的路程還很遠,而且還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文學作品譯人與譯出失衡,中外文學互動不足;外國主要語種的翻譯分布不平衡,英文翻譯明顯偏少;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和傳播的渠道不暢,外國主流出版機構的參與度不高;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國外的影響力有限,翻譯質量尚需提高。
因此,如何使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向世界,仍然是中國文學界、出版界和譯學界在努力探索的課題。
一、中國文學作品在美國的“翻譯逆差”
美國出版界長期存在一個“3%”的怪圈——外國翻譯作品占美國圖書的總量從來不超過3%。“美國人不愛讀外國文學”成了美國出版商的共識。另據美國翻譯家白睿文提供的數據:2009年,全美國只出版了8本中國小說,僅占美國外國文學出版總數的4%。而且能夠登上歐美暢銷書排行榜的中國文學作品數量極少。
從語種分布看,中國當代文學有25種語言的翻譯,但各語種之間明顯不平衡,英文翻譯明顯偏少。據統計,外譯中和中譯外的總體比例大約是10:1,與歐美的比例更是達到了100:1的逆差。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美國的譯介效果
外譯中和中譯外的數量差距懸殊,然而這少數被譯介至美國的中國文學作品的命運如何呢?哪些作品受到了美國讀者的喜歡,哪些作品受到了冷遇并始終處于邊緣地位呢?
一方面,有些在中國成為暢銷書的作品同樣也會受到歐美出版界的青睞。例如,余華的《兄弟》、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阿來的《塵埃落定》、姜戎的《狼圖騰》、艾米的《山楂樹之戀》等作品都在國內熱銷后實現了版權的大規模輸出。
還有“熊貓”袖珍系列叢書也為一些作家獲得了國際性聲譽,最成功的是古華。他的小說《芙蓉鎮》(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和《浮屠嶺及其他》(Pagoda Ridge and Other Stories)引起了國外讀者對中國式悲劇的關注。此外,高曉聲的《退婚》(The Broken Betrothal)、茹志鵑的《百合花及其他》(Lilies and Other Stories)、陸文夫《夢的世界》(A World of Dreams)也開始逐漸在海外獲得名聲。
還有,如今在北美最為人所知的莫言(譯者葛浩文)和蘇童(譯者杜邁克),更是因遇到了絕佳的翻譯者而獲益。
而另一方面,對美國出版商而言,出版外國文學作品差不多是一件無利可圖的事。出于財務安全,很多出版社并不愿意冒險出版外國文學作品。只有一些獨立的小出版社和大學出版社在堅持出版外國文學。莫言小說的美國出版商Arcade出版社就是一家獨立的小型出版社,他們堅持出版外國文學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公司創始人的偏好。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在接受上海一家媒體采訪時曾說,商業出版社絕對不會長久地賣銷量很少的作品,目前美國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每年大概出版三五本的樣子。
此外,曾翻譯過余華《活著》等文學作品的美國翻譯家白睿文說,在海外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擁有很高知名度,但很少有人了解丁玲、莫言、王安憶、余華等作家以及他們的反映中國文化深層信息的作品。直到今天,對現代中國文學有著深遠影響的魯迅以及其他中國著名作家的作品,在國外也仍鮮為人知。國外對現代中國文學感興趣的渠道,只是通過小說被改編拍攝的電影,比如張藝謀根據莫言小說《紅高粱》拍攝的同名電影。
三、中國文學作品在美國所遇到的障礙和挑戰
然而事實上,中國并不缺乏優秀的作家與作品。僅以長篇小說為例,從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到阿來的《塵埃落定》、王安憶的《長恨歌》,部部可圈可點;從賈平凹、莫言,到蘇童、畢飛宇,人人才華橫溢。深厚的歷史傳統,燦爛的民族文化,豐富的當代生活,再加上一批既有實力又不乏雄心的寫作者,中國當代文學沒有理由輸給別人。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更是對中國文學作品實力的有力證明。
但是,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與出版情況一直不容樂觀,原因何在?原因可能不在文學本身,而在于語言鴻溝和文化差異,在于中國當代文學未被世界真正理解與認識。
就目前而言,中國文學的翻譯在美國面臨著許多障礙,其中包括:
第一、美國讀者的偏好,不愛閱讀文學翻譯作品
首先,美國讀者偏愛閱讀英語文學讀物,而不太喜歡閱讀其他語種的讀物。從銷售量、出版商的選擇等方面來看,美國讀者看有關中國的書籍,似乎寧愿看一個華人自己用英文寫的回憶錄或文學作品,卻不看文學翻譯作品,這也使得這些美國讀者很難了解中國文學的全貌。
根據亞馬遜網上銷售公司對各國讀者閱讀偏好的調查結論,美國人喜好勵志類圖書。從亞馬遜網站(世界上最大的網上書店)和巴諾書店(美國最大的圖書零售商)、《出版商周刊》及《紐約時報書評》上相關評論文章來看,目前的美國暢銷小說可分為驚悚小說、女性小說、成長小說、宗教小說、科幻(奇幻)小說、歷史小說、恐怖小說、軍事小說、西部小說等。這主要和美國工業社會急速發展的社會大環境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們生活壓力加大以及居高位的美國離婚率有關。因此,美國讀者喜歡緊張刺激的情節和充滿吸引力的開頭,不喜歡緩慢鋪陳的中國式開頭。美國讀者也十分偏愛結合美國歷史文化與現實故事的文學作品,從而希望在輕松的環境下放松地區溫習美國傳統文化。
姜戎的國內暢銷書《狼圖騰》從社會學觀點創作人物,除了探討漢人與蒙古人的互動外,也關懷人類與環境,某些部分有紀實小說的特色,故事相當動人。甚至美國銷路最多最大的刊物《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評其為年度最佳圖書,但據報道這部書的英文版銷量不好。(王建開,2012)
其次,美國人對作者的忠實程度很高,很多讀者看過作家的名字才決定是否購書。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了更多其他作家的小說的上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說的質量。對國外書店的調查顯示,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當代文學作品,除了像余華、王安憶、莫言、蘇童等具有國際聲譽的作家作品,以及一些言情、武俠等通俗小說,其它則很難為美國讀者接受。這一方面可能由于翻譯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可能由于中國小說所體現的文化特色還沒有引起國外讀者的興趣。
第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整體低下
目前,中國作品譯介主要由一些漢學家承擔。而遍數歐美文壇,從事翻譯工作、夠水準的漢學家不到20人,例如,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精通漢語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不少國家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都不是直接從中文翻譯,而是從其他語言的版本轉譯,這樣往往使譯作與原作相差甚遠。在西方能夠從事翻譯的人群最初很有限,現在雖有發展,但是大部分還是在大學里教中國文學的或者研究中國文學的學生和學者。而實際精通中文的外國翻譯家與學者人數十分有限。
第三、以美國為中心的出版過分商業化
一些在美國大學圖書館能找到的書籍,在美國圖書市場上,也就是說主流的連鎖書店,卻基本上不會出現。相當大一部分美國大學出版社出的中國文學作品(主要是古代和現代的作品)在美國商業市場是沒有銷路的。出于贏利目的,出版社更加偏好在美國圖書市場需求多的作品,在宣傳造勢上也十分偏愛這類型作品,進而從圖書供應商的角度促進了某些作品的流行和流失。
此外,缺乏當地人做當地語言的翻譯對圖書的發行與營銷也十分不利,因為只有當地人才能掌握當地語言的深度內涵與讀者心態,而外地人則無法做到很好。
第四、美國讀者普遍對中國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缺乏了解
我們說,翻譯本身是語言的問題,也是文化傳統的問題,這也是數百年來一直影響中西方交流的很大的問題。如果中國文學里面包含的歷史、文化、社會等背景過于深厚,那么,沒有注解的情況下,美國讀者就很難讀懂。
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還是面對很多挑戰。一方面來自翻譯工作本身,一方面來自在西方了解中國文化的圈子的處境,還有一方面來自西方讀者的偏好和文學出版市場。這也涉及到中西文化交流發展在走的漫長的道路。
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早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只不過這次駝背上托載的不是瓷器、茶葉,而是文化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