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體學是研究語言功能遍體的一門科學,主要研究人們在不同的社會領域在語言使用時所產生的不同特點。我們在看待語體學時,需要綜合語體、修辭、風格、文體等多個學科的內容。因此,語體學可以說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本文就是根據語體學的綜合性強這一特點,同不同學科的內容相互比較,來看看語體學本身所具有的學科特征,再從起自身看,其自身內部同樣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交叉性。
關鍵詞:語體,風格,特點,交叉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一、語體
(一)語體和語言風格
從字面意思來看語體就是語言的體式,語體的形成原因一般上說來就是由于不同的交際領域和交際目的,使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形成許多在運用語言材料和表現手段上具有不同特點的語言表達體系,這種根據不同交際領域和交際目的而形成的各具特點的語言表達體系。那什么是語言風格呢,先說說什么事風格。風格一般是指由作者、藝術家或是表演者等由于個人經歷、藝術素養等地不同,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他所特有的一種格調。那么語言風格就顯而易見了,就是一個作家在語言的使用上特有的藝術特色和格調。
那么從定義上看,語體和語言風格是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的,但是從本質上看,也是有區別的。有的學者認為“語體和語言風格的內涵外延相等,其區別是‘語言風格’是用以指上層風格的概念,是個人、語體、時代、表現風格等各類語言風格的種概念。而‘語體’就是指語言風格中的功能風格類型,是前一者的屬概念。”因此,我們也不難看出,雖然兩個概念有很大的相機之處,但本質上,兩者是被包含與包含的關系,是不能等同而論的。
(二)語體和文體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裁,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于形式范疇。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征及其劃分,往往取決于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其實,從語言以及文學的發展來看,問題的形成是一個歷時過程。語言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為了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在語言的使用上逐漸的形成了不同的類別,這個也就是文體的產生了。
語體不等于文體,它與文體既有聯系又不是一回事,不能完全等同。語體是適合某一交際領域和交際內容的語言表達體系,其分類依據是運用的語言材料及其表現手段等;文體是文章的體裁,有時也特指文學的體裁,其分類依據是文章內容、結構與表現手法等。但因為二者之間有種種聯系,某些語體正好與某些文體相對應。例如文藝語體下分韻文體與散文體,韻文體中又分為格律體、自由體、說唱體,這是語體的分類,是從語言運用的特點體系著眼的;文學體裁根據其結構形式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詩歌中又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或分為抒情詩、敘事詩等,這是文體的分類,是從結構、情節、形象、表現手法等著眼的。文體中格律詩、自由詩的分類與語言表達特點有關,與語體中韻文體內部的格律體、自由體恰好對應;而抒情詩、敘事詩的分類標準主要是與其內容和表現手法有關,因而沒有相對應的分語體。
二、語體學與其他學科
(一)語體學與修辭學
修辭指的就是修飾文辭;作文;亦指文辭或修飾文辭.“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后引申為一切的言詞。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修辭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系。受漢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漢語修辭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廣;漢語修辭以整齊、對稱為主,以參差錯落為輔;漢語修辭有虛寫和實寫之分,在語言表達中有意識地運用虛實觀點,取得某種效果,這是漢語修辭的又一個特點。漢語修辭古今一貫的主導思想是要為表達內容服務。駱小所先生說“修辭就對同義手段的選擇過程”同意手段的選擇就會產生不同選擇的差異性,也就有了修辭學研究的意義。通過不同的修辭方式的選擇,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效果。所以總體來說,修辭學的研究范圍就包括話語聲音的配合、詞語的運用、風格選擇的運用,從打的方面來看,也可以包括文章結構安排的選擇等等。
從上面你這段話中我們就很容易看出,修辭學在很多研究內容上,同語體學是有交叉性的。我們在對待一個預提問題時,同樣要考慮到一個語體的民族性、時代性等特征。我們在研究語體問題時,同樣要看到一個文章,或是莫一排作家在語言運用上的共時特點,具體的來說,就是他們語言風格的運用,修辭的語用,詞匯的運用等等,這樣,我們在想說明語體學的情況下,同樣的需要考慮修辭學問題。
(二)語體學和語法
首先,兩個定義上來看,語法學是對語言組詞成句的規律的總結的研究的一門學科。而語體學學是對語體特征具有規律總結的一門學科。因此,從定義上來看,語法是對語言的基本使用規律的總結,是對語言的基本結構,基本成分的總結性研究,對語言的正確使用,語言的學習有很積極的指導作用。對于語體學而言,語言的使用是基礎,語言的優化使用才是語體研究主體。對于怎么樣是同樣的語言,做出最好的表達效果,達到最好交際目的等等,才是語體學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語法學研究主要是語言的基本規律,國內對語法范疇作過深入研究的高名凱先生認為,語法的研究范圍屬于語法意義學的范圍,是語法意義的概括和歸類,而語法范疇所含有的語法意義必須有語法形式作為它的物質外殼或物質標志。
(三)語體與風格
在語言學中,風格指的是語言風格。語言風格是指文學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帶有綜合性的總體特點。這里的語言風格是廣義的,包括語言風格和言語風格,既包括民族語言體系內部的各種特點,也包括民族語言在運用中體現出來的各種特點,即運用語言時呈現出的格調和氣氛。廣義的語言風格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就一部作品來說,可以有自己的風格;就一個作家來說,可以有個人的風格;就一個流派、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學來說,又可以有流派風格(或稱風格流派)、時代風格和民族風格。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家個人的風格。風格是識別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間的區別的標志,也是識別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區別的標志。因此這個綜合的風格系統中包含有一些子系統,如語言的功能風格、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表現風格、個人風格等。
三、語體的學科特點
(一)語體學是一門交叉性邊緣學科
我們在看待語體學這個學科時,在進行研究時,是不能單獨看待這個學科的。首先,語體的形成是歷時過程。也就是說,語體是在語言地不斷發展與分化中,逐漸形成的。假如在遠古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交流也很少,在生產勞動或是打漁、捕獵對語言需求也很小,所以對于語體的分化就不會產生。伴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生產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就會產生不同的行業,不同行業使用不同的語言體系,就逐漸的產生的語言地分化,進而就逐漸的形成了某一種語體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語體的形成就是社會分工,是在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地特有產物,是交際領域不斷分化的結果。從這里來看,我們就應當知道,我們在研究語體時,不僅要看到語言地共時現象,更要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待語體問題。因此,我們在學習研究時,不僅僅要看共時語言學,也需要我們了解歷時語言學的研究內容,才能把握語體的產生與發展,才能從縱向理解語體學的變化發展的歷史規律。
(二)語體學科內部具有交叉性
1.語體的相對獨立和相互滲透
各類語體對其他語體要素都具有排斥性,以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和穩固性。但隨著交際領域的日益擴大,交際內容的日益繁復,要想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各語體又得根據表達的需要而吸收一些其他語體的要素,以完善自己的語體系統,豐富自己的表現力,這就形成了語體的滲透。
2.語體交叉滲透的方式
語體間互相交叉滲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加合式滲透
為幫助甲類語體更好地完成交際表達任務,在甲類語體中加入乙類語體的體素,乙類語體的體素滲入之后,甲類語體的基本特征保持不變,這種形式的體素滲透稱為加合式滲透。以加合式方式進行滲透的體素可以是個體形式的,也可以是板塊形式的。
個體形式即某個詞語、某種句式或某類辭格等。個體形式的加合式滲透,如在文藝語體中運用某一科技術語,在事務語體中加入一個感情真摯的呼告等等。板塊形式指一個完整的具有某種語體色彩的自然語言或非自然語言片斷,是一種體素的組合。板塊形式的加合式滲透,如在文藝語體中嵌入一段完整的法律公文、一幅逼真的科技圖表、一張清楚的財務賬單等等。這類加合而入的體素,個體的容易辨認,板塊的更是色彩鮮明,完全可以獨立出來。
加合式滲透是在保持甲語體特征的基礎上引入乙語體的體素。來自乙語體的體素經過功能改造,被包含兼容于甲語體之中,既適合甲語體的表達,又保留著乙語體的語體特征。滲入的體素以一種有別于甲語體的鮮明特點,在甲語體內產生一種語體色彩的鮮明對照或極度不協調,在對照和不協調中求得諸如幽默詼諧、精確簡練、生動形象之類的修辭效果,從而更好地為甲語體的交際目的和表現內容服務。例如:“他明白自己上當了,杯子里的溶液不但未使他心緒寧靜,倒叫人像中了魔一樣神經錯亂了。他忽然想起初中學過的一個化學名詞,叫乙醇中毒。”(中杰英《在地震的廢墟上》)在描寫科學家生活時不直言“酒”與“醉”,而代之以“溶液”和“乙醇中毒”的術語,其鮮明的科技語體色彩,在文藝語體中既切合人物身份,又使語言頗具情趣。
以加合式滲入的體素是個體還是板塊形式,在接受滲透的各語體中有不同情況。一般說來,政論語體、事務語體等只接受個體形式的體素滲透,文藝語體就整體而言兩種形式都可接受。進而言之,其分語體韻文體通常只接受個體形式的滲入,散言體則對個體和板塊的體素滲入都可以接受。
(2)融合式滲透
兩種語體的體素整體性地相互滲透,形成一種體系性的相互融合,使兩種語體渾然交融為一體,這種形式的融合稱為融合式滲透。
融合式滲透并用兩種語體的體素,滲透力是雙向作用的,其結果是甲中有乙,乙中有甲,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是不同的語體形式。這時它既是甲,又是乙,另一方面卻又不是甲,也不是乙,而可能成為一種新的體式丙。丙兼用甲乙兩種語體的體素,產生出一種新的語體色彩,這種色彩兼有甲乙的特點又有別于甲和乙。
融合式滲透往往產生發展出新的語體或分語體,如文藝性科學語體就是由科學語體與文藝語體的體素滲透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混合語體,又可分為文藝性自然科學體和文藝性社會科學體。與文藝性自然科學體相對應的體裁就是科學文藝與科普作品;文藝性社會科學體則對應有文藝性評論、哲王單小說、哲王單散文、哲理詩等等。
(3)框架借用式滲透
除了加合式和融合式滲透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體素滲透形式,就是借用乙語體的框架格式來完成甲語體的交際任務,通俗地說,就是用乙瓶來裝甲酒,如利用韻文格式寫作的布告、公約,用公文形式寫作的小說、雜文等等。從體素的整體性滲透來看它近于融合式滲透,但它無意于產生一種非甲非乙的融合體系,而是重在利用乙語體框架格式的鮮明語體色彩來映襯甲語體的內容,以求得特殊的修辭效果,這種從差異中見效果的方式又使得它近于加合式的滲透。因此這種滲透方式可稱之為特殊的框架借用式滲透。如陳亭初的微型小說《提升報告》,敘述主人公李力四次被擬提升,終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實現。小說的形式是典型的公文,全篇由四個提升報告及批復構成。李國文的小說《非絕密檔案》在語體框架上則由16件檔案組成。
融合式滲透可能產生新的混合語體,框架借用式滲透卻只是臨時借用某種語體的框架來表述本應由另一種語體表述的內容,以營造特殊的修辭效果,一般不會形成新的語體。
(三)語體具有記敘性
語體本身的性質及其存在的客觀性決定了語體(語體風格)學的記述性。無論是發生學的角度,還是特定現實語境條件下形成的語體,都具有其客觀存在性。語體的發生學研究指明,在遠古時代,由于社會生活很簡單,并不出現社會交際領域的分化,也就不存在語體,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和交際功能日漸多樣和復雜化,于是發生了社會交際領域的分化,這為語體的產生提供了客觀的需要和社會基礎;歷史地看,語體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交際功能多樣化而來的社會交際領域分化的產物。
事實上,除了社會交際領域分化這一最基本的客觀條件外,語體的形成、存在、發展,還必須具備諸多相關因素和條件,而這些相關因素是相當復雜的,就基本的而言,特定的交際領域以及相應的交際目的、內容、任務等功能性因素都與語體的形成密切相關;它們是語體形成的功能性制約因素,因為正是由于這各種因素和條件的控制和導引,才使得不同的語言材料和表達手段形成具有整體性的特點系列和特有的語體格調,并與特定的交際領域、被表達內容形成適應關系,語體也才得以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上述這些因素在語體的形成過程中是相互配合共同構成“特定的類型化語境”,而對語體的形成起制導作用;所以在這意義上又可以說,任何語體都是在“特定的類型化語境”制約下形成的。完整地說來,語體是適應由社會交際復雜化而形成的社會交際功能、交際領域分化而歷史地形成的產物,同時也是特定的類型化語境對語言材料、表達手段選擇運用進行制導的結果,是特定類型化語境的對應性產物。故無論是與語體形成具有密不可分關系的相關的功能性因素和條件,還是作為語體物質體現的發生功能分化的語言材料、表達手段,抑或語體,都是由長期的運用而歷史地形成的客觀存在的言語現象。
結語:
綜上所述,語體學的學科特點有:與其他學科比較來看,語體學具有綜合性特點,也就是說語體學時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從語體學的自身來看,語體本身也有交叉現象,另外語體還有記敘性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