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作為中國儒家經典著作,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論語》中“論”字的讀音,歷來都有不同的說法。本文通過各種文獻及前人研究成果對此進行探究。
關鍵詞:論語 孔子 漢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論語的地位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文學理論等,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論語》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和社會倫理的基石,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歷史上,它一直是國人的必讀書,沒有哪一個思想家和文學家和平民不受它的影響的,所以,不讀懂、讀透這本書,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的傳統文化,換句話說,它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也曾被比作東方的《圣經》。
二、關于論語讀音的不同看法
論語中“論”的讀音一直以來就存有爭議,意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讀音應為陽平二聲,這是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一種是讀去聲。
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上對“論”的解釋如下:
論,lun,僅在論語時讀此音。
Lun,除上述情況外,大都讀此音。
首先對于“論”字除了孔子的《論語》外,一律讀為第四聲lun,這是不正確的。其實“論”字還有讀為第二聲的“論lun”,意思當然也有所不同。
最值得注意的是兩句詩中的“論”字讀音:一是杜甫的《詠懷古跡》詩句:“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此處的“論”應讀“lun”,意為“抒發出來、表達出來”。二是南朝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句:“生當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贝颂幍摹罢摗币沧x“lun”,意為“說、說得盡”。
此外,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時也讀二聲“論lun”。如《西游記》第50回:“那怕你上萬論lun千,盡被他一氣吞之?!薄逗蔚洹返?0回:“他滅弗得情,方才許了論lun萬銀子,再少也不好說。”再如元代劉君錫的《來生債》:“爹家里論千論lun萬滿箱滿柜,無數的銀子?!爆F代作家秦牧的《長街燈語》:“設計這個論lun千燈盞構成的圖案,本身就是一項了不起的藝術?!?/p>
著名語言學家劉半農注:“論,平讀,論萬,猶言上萬,論lun千論lun萬,猶言成千上萬,千千萬萬?!庇纱丝梢?,除《論語》的“論lun”字讀第二聲外,還要注意詩文中“論lun”字的二聲讀音和意義。
那么,論語為何讀二聲,是由于怎樣的原因導致此種現象的產生,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追溯到古代,從古書上尋找答案。二聲沒有別的釋義了,也就是說二聲是編著論語時新造的詞?或者是字典不全。關于論語中論的意思,歷史上還是有爭議的。
(一)論,讀lun。
雖然,很多人持有此種意見,但是他們的原由往往各異,相同的是都將論當成通假字。他們認為《論語》中的“論”的讀音是一種簡單的通假現象。分為以下幾種解釋情況:
(1)班固說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班固將“論”解釋為“論纂”之意,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后來別人給它的。
(2)通“倫”說
一般說法是,《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特別注重倫理道德,故“論”通“倫”,這能找到許多例證,比如,《詩·大雅·靈臺》:“于論鼓鐘”,朱熹集傳:論,倫也,言其得理也。再有,《禮記·王制》:“凡制王形,必即天論?!编嵭ⅲ赫摓閭悺j懙旅麽屛模赫?,音倫,理也。再如,《論語·序解》,邢昺疏:論者,蘊涵萬理故日理也。東漢劉熙在《釋名·釋典藝》中說:“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已所欲說也?!?/p>
(3)通“掄”說
“論”通“掄”,義為選擇,倒也是有可能的,例證也很多,比如,《國語·齊語》:“權節其用,掄比其才”,韋昭注,掄,擇也,還有,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載,論,假借為“掄”,等等,《論語》是由孔門弟子相與輯而論纂所成,“論”本身即有編輯、整理、加工之義,而編輯整理的過程就是一種選擇的過程,因而,“論”通“掄”,作選擇講,也是能夠解釋得通的。“論”通“掄”,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比如:“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保ā豆茏游遢o》)“論賢人”即選擇賢人?!肮使胖茷榫邉谟谡撊硕诠偈?,得其經也。”(《呂氏春秋當染》“論人”,即選拔人才。至于“掄”,其最初的意義就是“挑選、選擇”?!秶Z晉書》中有“君掄賢人之后有常位于國者而立之。”《周禮地官;山虞》中有“凡邦工人山林而掄材,不禁?!?/p>
(4)鄭玄說
北宋初年,刑爵受詔為魏人何晏的《論語集解》作疏,他在序中引鄭玄說“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次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賢集定,故曰撰也。”鄭玄在注《周禮》中也談及《論語》的名稱,他說:“答述曰‘語’。以此書所載皆仲尼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辭,故曰‘語’。而在‘論’下者,必經論撰,然后載之,以示非妄謬也。以其口相傳授,故經焚書而獨存也”。
(二)論,讀Lun。
四聲,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談論,而被記載下來的,故稱為論語(四聲)。這種看法未免有以今釋古的嫌疑。
由上可以看出,《論語》中的“論”讀二聲是更確切、更具有說服力的。《論語》的“論”字的讀音與《論語》的命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所以讀音和意義是難以分開的,那么論語中“論”的讀音究竟是怎樣的,是取決于當時的人們命名的出發點。比如,認為《論語》注重倫理道德,所以論同倫,讀陽平。我們可以推論《論語》中的“論”在那個年代約定俗成的讀成一個音,經過時代的變遷,地區的傳播,不同人的解讀,讀音會有所改變。但從古代的文獻來看,《論語》中的論更傾向于讀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