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是一個意念上的抽象體,在東方與西方的世界里都曾有關于龍的傳說,但是東西方不同的社會審美、道德標準對龍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本文從東西方龍紋在文化追求及在文化進程中的功能及其應用分析龍紋在東西方文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以及龍紋飾所反映出的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發展、政治發展、宗教信仰與藝術特點。
關鍵詞:龍紋、功能、文化、審美
中圖分類號:J2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東西方龍文化審美追求的歷史表現
東西方都有龍的傳說,但是西方卻沒有演變成龍崇拜現象,中西方的龍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差異。
東方龍文化審美追求的歷史表現
在中國,龍紋具有溝通天地使者的含義,不僅有物質上的龍文化更有非物質上的龍文化,像大家所熟知的“二月二”,是谷雨之后龍冬眠蘇醒的日子,龍騰起之后便會帶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雨水,這一天有祭拜神龍的習俗。中國的龍文化是一切人們看得見的事物的映像的集中又是人們“心靈中看不見的世界的具象”,這一點可以用前人總結的龍紋造型特點的“三停九似”和“龍生九子”的傳說在生活中的使用方式來概括。
中國帝王家的太和殿的龍紋,象征帝王的至尊權貴,這是龍紋在帝王崇拜時期。金鑾寶座上雕有九條金龍,數字九的特殊含義不必言細了,寶座的兩側立有十二點七米高的盤龍金柱六根,氣勢恢宏的帝王氣象盡與龍形象一脈相承。
在明清家具中,變體龍紋雕工吸收古代圖案的韻味,較為古趣,形態處理也較自由發揮,應用相當廣泛。以螭龍紋為例,頭似龍,一般無鱗,而且頭、爪、體部有較大的變化自由,其構成基本遵循“三停九似”的原則。在形態構成上采用含蓄、隱喻等手法,融進了對稱與變化、均衡與運動、盤曲與伸張等諸多對立統一的審美因素,“三停九似”的總體構成原則是變體龍紋構形的基本韻律,蘊含著中華民族所尊崇的空靈、曲折、變化的境界,這是西方龍文化中所未達到的。
西方龍文化審美追求的歷史表現
在西方,龍曾經也是受到崇拜的對象。歐洲文化中的龍受到多方面影響,從古希臘、巴比倫神話、基督教到北歐神話、凱爾特文化以及英格魯一撒克遜傳說等。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記載阿伽門農的劍帶上有藍色龍形圖案,他的胸甲上有三頭巨龍形象的紋飾,看來阿伽門農也是崇拜龍的。《圣經》中龍的形象是邪惡的,是撒旦的化身來迷惑普天下的人們,最著名的就是圣喬治斬龍的故事,由于圣喬治解救公主故事的傳播西方世界的許多人紛紛改信耶穌并受洗。早期的凱爾特人將龍作為部落的守護神,每年為其舉行祭祀活動;維爾京人也將龍首置于船頭,以此希望龍賜予自己無窮的力量去征服大海。
基督教義完全不利于西方龍文化的形成,自此西方的龍文化與東方的龍文化差生了反方向的發展趨勢。從文藝復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藝術形式上的龍文化都未曾前進過。作為一個反面形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的一些政治漫畫家用龍的邪惡形象來比喻德國法西斯。美國在反戰宣傳影片中把日本版圖畫成龍的樣子,以象征日本法西斯。
二、東西方龍紋飾的差異分析
東西方都有龍的傳說,且都出現過龍崇拜的歷史,而發展到現代的西方社會卻沒有出現對龍崇拜的的現象。首先,龍在東西方的道德體現上的不同就已經使龍文化、對龍的崇拜的心理已經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方向。其次,東西方的藝術發展的哲學思維也是龍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導向。
東西方道德標準的差異化體現
我國古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也與西方不同,我國重視生活的世界,而不是用艱苦的修行去追求天國。因古人的“人本善”思想期望有美好的現實生活并延續這種現實,人們將九子之身各給予不同的美好祝愿,并在不同的處所使之立身并祈望再來美好的生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等的和諧統一關系,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種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然王國過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狀態”,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龍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并“在意識觀念中產生了一種祝愿,是主體人對于生活寄托美好的觀念”,這是現實的生活祝愿,直接反映我中華民族的性格和品德,并形成了一種內在的精神凝聚力。當佛教傳人中國之后更加肯定了龍的精神作用,豐富了龍在“心靈中的維度”。
西方的龍崇拜時間較為短暫,由于基督教義的傳播,龍被冠以惡的身份。伊索寓言中,強大的惡把善趕出了人間,沒有與惡對抗的勢力,人間充滿了疾苦,善在天神的指引下重返人間慢慢的恢復人們的心智。基督教徒以悔改為每日的修行,洗刷自己的惡的成分才能夠達到善的本源,在死后升人天堂。在人人都想成為英雄的冷兵器時代里,邪惡化身的龍變成了犧牲品,在這種思想標準的指引下,西方的龍文化成了不再是受到崇拜的對象,與東方的龍文化發展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龍文化造型藝術的東西方哲學與科學根源
“在中國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思維方式使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心,人在“觀照”自己的同時,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對龍紋造型所形成“三停九似”的固定思維模式。“中國思想的觀照的特點在根本上是直覺性的,而審美觀照的特點也是直覺性的”,在書與畫不分家的中國藝術上,龍紋的造型也會突出象形取意的造型特點。這樣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發揮想象,創造出有別于原型的造型和寓意,甚至達到比原型更好的意蘊,這樣在心理交流上不在是直白的而是一種含蓄的,是需要達到共鳴的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精神世界”。
西方“天人相分”的觀點使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美學。龍紋的造型藝術受到十七世紀以來歐洲古典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政治、經濟、文化對藝術的影響是客觀的。當資產階級哲學家笛卡爾倡導唯心論的“唯理論”時,貶低感覺的經驗,真理知識成為人們頭腦里固有的一種模式。在作品的構圖方面,力求嚴整、均衡。古代雕刻被視為范本,對素描的追求,遠遠超過對色彩的注意,力求表現古代莊嚴、靜穆而嚴峻的美。這種偏向理性、注重形式的完美,重視線條的清晰和嚴整的藝術造型特點一直影響著龍紋飾在藝術方向的發展。
三、結語
不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藝術的發展方向從來就不是由它自己規定的,藝術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多種心理因素的綜合,直覺、記憶、表象、意志、想象、情感乃至佛洛依德提出的意識與無意識,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甚至受到政治、宗教信仰的左右。從東西方的龍紋飾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便可發現其所在的民族、地域的政治動態、宗教活動、文化氛圍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甚至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情感都可以展現到我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