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的傳承中,扇文化是器物文化的一個重要支脈,而團扇則是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出現(xiàn)了大量以團扇為意象載體的詩作,或慨嘆美人失勢,或感傷文人失意,或祝福新人合歡。團扇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也因文人們精心雕琢而愈加豐富,從象征深宮女子的幽怨而逐漸成為了志士報國無門的代名詞。
關(guān)鍵詞:唐詩;團扇意象;美與圓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扇文化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扇子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工具,隨著制扇工藝的不斷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種裝飾品,后演化為身份的象征。西漢出現(xiàn)的團扇更是為我國的扇文化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團扇,又稱合歡扇或羅扇。團扇最早與詩歌的結(jié)緣可追溯至漢代,以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最為著名。“合歡扇”正是得名于班氏《怨歌行》中“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月明”兩句。伴隨著團扇的普及,唐文人的作品中對團扇的描寫增多。作為我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的唐詩,更是與團扇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一、著名詩人與扇詩
唐代經(jīng)濟繁榮,文化開放,唐人性格外傾,詩人更是性情中人。在他們有感而發(fā),意象萬千的詩作中,帶有“扇韻”詩句,比比皆是。初唐“文章四友”中的李嶠和杜審言就作過帶有團扇意象的詩歌。“團扇辭恩寵,回文贈苦心。胡兵屢攻戰(zhàn),漢使絕和親。”(李嶠《倡婦行》)“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自憐春色罷,團扇復迎秋。”(杜審言《賦得妾薄命》)縱使春色無限,美人卻嘆憐,陪伴她的只有手中的那一柄紈扇,獨自等待薄涼如水的孟秋之季。以上詩句,雖出自不同詩人之手,寓意卻相同,都是以團扇自擬美人,從而傳達宮怨或閨怨之情。“明月高秋迥,愁人獨夜看。暫將弓并曲,翻與扇俱團。”出自杜審言的《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懷》,講述了詩人與友人一起賞月時的所見所感。良辰美景,月影清輝,此時天上的那輪明月如團扇一般圓滿,詩人以扇歌月巧妙地道出了能與友人再度重逢并一起賞月的歡欣,此句暗合了團扇的團圓寓意。
把酒言歡謫仙人。白素來給人以飄逸靈動之感,豪邁不羈之情,瀟灑中又不失浪漫的李白也著有不少帶團扇意象的詩作。《長信宮》云:“月皎昭陽殿,霜清長信宮。天行乘玉輦,飛燕與君同。別有歡娛處,承恩樂未窮。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君主駕臨昭陽殿,飛燕姐妹相迎陪同,可那獨處長信宮的班婕妤又有誰會去憐愛呢?一柄小小的羅扇,載不動深宮六院無限的哀愁。而《中山孺子妾歌》一詩則寫道:“芙蓉老霜秋,團扇羞塵網(wǎng)。戚姬髡發(fā)人舂市,萬古共悲辛。”菡萏、團扇喻美人,芙蓉遇霜而衰敗,團扇天涼而棄置,美人遲暮,愛馳寵歇。
中、晚唐也有不少詩人創(chuàng)作關(guān)于團扇的詩歌。“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誰復商量管弦?”(王建《調(diào)笑令》)以扇起興,以扇遮面,紈扇與玉顏交相掩映,隱去的是無人與之商量管弦之樂的哀愁。此外還有“階下敗蘭猶有氣,手中團扇漸無端。”(盧殷《悲秋》)“由來詠團扇,今已值秋風。事逐時皆往,恩無日再中。”(皇甫冉《相和歌詞·婕妤怨》)等詩句。
二、唐詩中的“扇韻”
唐文人帶有團扇意象的詩作甚多,這些詩寫團扇本體的相對罕見,多是用團扇隱喻女性。這一用法始于西漢班婕妤的《怨歌行》。班氏以扇自喻,“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一句形象地寫出了自己得寵時的狀態(tài);“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又道出天氣轉(zhuǎn)涼后團扇因顯得多余而被棄置的凄涼命運。前六句寫羅扇光鮮美好,后四句寫懼扇之衰,頓感凄婉悲涼。寥寥數(shù)句,慨嘆了自己如團扇般盛衰變化的一生。從此,團扇就成為宮怨詩的代名詞了。唐詩詞中,團扇意象被運用得更加成熟。“就愛柏梁臺,新寵昭陽殿。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徐惠《長門怨》),“團扇秋風起,長門夜月明。羞聞拊背入,恨說舞腰輕。”(李百藥《雜曲歌辭·妾薄命》),“莫道君恩長不休,婕妤團扇苦悲秋。”(李嘉祐《古興》),“露浥紅蘭濕,秋凋碧樹傷。惟當合歡扇,從此篋中藏。”(劉禹錫《婕妤怨》)。文人們將團扇與班婕妤失寵之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感嘆后宮年老色衰的女子,被君王拋棄的悲慘命運。
團扇意象雖多承載紅顏易老,美人遲暮的悲情,但唐代文人們在運用這一意象時,也別出心裁。不少唐詩中的團扇意象超越了這層文化意義,在“宮怨”、“閨怨”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傳遞出詩人們特定的情感與心意。且看劉方平的《長信宮》:“夢里君王近,宮中河漢高。秋風能再熱,團扇不辭勞。”本詩作于詩人仕途不如意,欲從軍,未遂之時,而又以“長信宮”命名,難免會令人聯(lián)想到班氏久居長信宮的那種哀怨,其實不然。雖逢秋節(jié),但天氣仍有可能炎熱,而此時團扇會一如既往,不辭勞苦,招風納涼。詩人自比團扇,但不顯惆悵,通過“團扇不辭勞苦”一句流露出自己遭棄卻不怨不怒,仍隨時準備報效國家的心態(tài)。
“盛唐氣象”的代表詩人李白擅長運用各式各樣的意象來抒發(fā)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團扇意象在他的詩作中也翻出了新意。《懼讒》一詩云:“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眾女妒蛾眉,雙花競春芳。魏姝信鄭袖,掩袂對懷王。一惑巧言子,朱顏成死傷。行將泣團扇,戚戚愁人腸。”濤仙自喻美人,只是想“競春芬芳”,不料波瀾四起。美人妒懷,各自用花言巧語迷惑君王。讒言如同帶霜的寶劍,令人受傷,令人心寒。詩人想到自己就要像團扇一樣逢秋遭棄的命運,不禁悲從中來。此處,雖然還是寫團扇入秋見棄的悲涼遭遇,但結(jié)合全詩,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已經(jīng)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女性的視角,而是巧妙地以此來比喻自己和君主的關(guān)系,從而表達出自己因畏懼讒言而不能大展抱負的憤懣與不平。眾所周知,大詩人李白有“月亮情結(jié)”。他的詩作很多都與月亮有關(guān)。而在《雨后望月》一詩中,“出時山眼白,高后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幾句更是精妙地記錄雨后秋月從初升到高懸的過程。詩人用團扇來比喻月亮,從而突出了明月的美和圓,恰當?shù)乇磉_自己對天空這輪圓月的喜愛之情,同時也契合了團扇意象的另一層寓意——合歡圓滿。
三、結(jié)語
總之,從班婕妤到徐賢妃,從王昌齡到李白,這些詩歌或為自女性自哀自怨之作,或以女性視角進行抒寫表達,雖大都從“秋扇見棄”為切入點,但團扇意象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還是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表現(xiàn)為從女性的宮怨擴大到仕途之怨。團扇不僅搖出了失勢美人的哀婉,也扇出了失意文人的感傷,久而久之也就成為文人遷客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代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