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生活習慣和生存觀念,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及其倫理觀念分不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當代青少年的生活環境不斷發生改變,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自由度的提高,加之市場經濟的巨大沖擊和倫理觀念的轉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與歷史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呈跳躍式發展,甚至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斷裂。
關鍵詞:生活方式 青少年 變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當代青少年的生活環境不斷發生改變,科技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自由度的提高,加之市場經濟的巨大沖擊和倫理觀念的轉換,青少年的生活與歷史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呈跳躍式發展,甚至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斷裂,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變化所引起的倫理轉變是當代社會學、教育學、倫理學面對的重要問題。
虛擬的信息世界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巨大的,當他們面對虛擬世界越來越久的情況下,現實的人與人的關系就相應變得淡薄,這種淡薄致使青少年將其興趣和積極性消磨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成為缺乏意義的幻想甚至于空想,大大改變了個體生活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傳統道德觀念也在這種虛擬中變得淡薄,其約束力和影響力大打折扣,青少年如何從中實現轉型,在順應其生活方式的同時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是關系到社會未來的重大課題。
一、中國青少年生活方式的特征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生活習慣和生存觀念,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及其倫理觀念分不開,同時,生活方式還受到社會群體、自然條件的影響,所以無論是在時間的領域中,還是在空間的范圍內,生活方式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樣式,因此它的特點會帶上時間和空間分布的烙印。生活方式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一定活動方式表現一定的生活方式,它揭示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過程,西方學者根據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影響下的人的價值觀念的變遷,試圖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尋求解決各種價值沖突的答案,新科技革命將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如何達到一種穩定狀態,成了他們的核心問題。
不同人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在其生活環境中有不同的行為方式,人的生活方式是客觀存在的,有些行為直接顯露在外,有些則隱藏在深層次的行為方式之中,需要人再反思再認識。有的學者將其從病理學的角度總結道:“不管何種生活方式,總要受許多因素制約。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是由生活的行為習慣、生活時間、生活節奏、生活空間、生活消費組成。”行為習慣及構成這種習慣的時間、空間是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因為生活總是在一定時間線條上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活動,同時,這種活動是有節奏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變動越顯得更加頻繁,相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更難以適應這種變動,對現代社會而言的有利條件,在未成熟的青少年那里,成了一種不穩定因素,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二、中國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變化
青少年生活方式包含了生活條件、生活感受和生活理性三個方面。生活條件是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客觀因素,它對青少年而講,主要就一個問題,即面臨社會條件的豐富性如何取舍的問題。現在青少年的生活條件比上個世紀有明顯的變化,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各種娛樂文化活動運而生,沒有繁重的家務勞動,不要過多考慮自身的家庭生存問題,故而他們的閑暇時間也多了,青少年可以把時間安排在自己的業余生活里,加上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他們可以更多地追求自己的愛好,參加各種藝術修養活動,參與體育鍛煉,自覺能力稍微差一點的,可能把時間放在電視媒體、網絡以及一切其他電子娛樂產品上面,總之,生活條件的改善,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的東西越來越多,青少年的生活不再單調,但同時他們也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利用這些條件,如何將一些健康的東西變成自身素質提高的良性條件,卻不是能隨心控制的。
青少年生活感受是青少年生活方式主觀因素,它集中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壓力感,一是幸福感,二者對立矛盾,卻構成青少年生活感受坐標軸的兩極。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學校教育趨向于功利性的教育目標,過于注重青少年的智育,而忽略了他們接觸生活時最本真的感受,在他們的世界里,學習成績優異著會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關注,差的就會收到排擠和歧視,學習和他們的自由成長造成了矛盾,他們的生活樂趣和自由也被剝奪了,即使那些學習成績好的,一旦成績下降,可能就會遭致質疑、冷眼和嘲笑,他們畏懼自己的生活,不滿意自己的生活環境,更別說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青少年生活理性的變化最重要的就是受到了社會變化的影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偏移,對青少年價值觀及其社會態度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青少年對暴力的崇拜,遇見矛盾不放棄私利的做法,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脫節,使其很容易脫離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軌跡,產生拜金主義、利益至上的不正確道德觀念肆虐,多元的價值觀不經篩選的進入現代倫理范疇之中,青少年的道德養成產生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如何正確選擇符合該時代的義利觀、德性觀,是新時代提出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