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滸傳》作為一部英雄傳奇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組超凡絕倫的英雄群像,展現了孫二娘、顧大嫂、扈三娘三位迥異于傳統的女性形象。她們有武藝,有膽識,改變了中國古典文學中女性角色附屬于男權文化和缺乏女性主體意識的狹隘格局。同時,我們在她們身上還看到反抗封建專制、夫權、男權的行為和女性意識的初步覺醒。本文通過對女英雄形象的描寫,分析其所折射出的社會現實意義。
關鍵詞:女性形象;女英雄;封建專制;社會現實
中圖分類號:I207.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一部眾所周知的英雄傳奇小說。翻開書本,在我們眼前閃動的是一個個豪氣四射、勇猛剛烈的水滸好漢形象。但是在作品著重描寫的一百零八位好漢中只有三位是女性,因而有不少讀者和研究者都把目光聚焦在小說中的男性人物身上,往往忽略了小說中為數不多的女性形象。《水滸傳》中塑造的三位女英雄形象,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們是不落舊俗,擁有獨特魅力的女性。她們不光是武藝和膽識被世人所認可,還有她們那獨特的人格魅力在文學作品中閃閃發光。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對傳統的塑造女性形象格局的一種突破。
一、巾幗英豪
(一)出眾膽識
《水滸傳》中塑造了有出眾膽識和高強武藝的女英雄。
孫二娘綽號母夜叉。從她的綽號母夜叉來看,就含有“勇健”或“兇暴丑惡”之意。她與丈夫菜園子張青在十字坡賣人肉包子,從來都是殺人不眨眼的。但是她們不是對任何人都采取這樣的方式,她們在行動當中有自己的規矩,口頭約定有三種人不可壞他:“第一是云游僧道,他又不曾受用過分了,又是出家的人;第二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他們是沖州撞府,逢場作戲,賠了多少小心得來的財物。若還結果了他,那廝們你我相傳,去戲臺上說我等江湖上不英雄。第三是各處犯罪流配的人,中間多有好漢在里頭,切不可壞他。”從這些約定中我們不難看出孫二娘開黑店還是有一定原則性的。她們不愿輕易加害社會底層人,認為他們不曾受用過分,錢財來之不易;對好漢更是欽敬有加,常常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武松從打虎武松、都頭武松變成行者武松,很大程度上都是依仗與孫二娘的幫助。在此就不細說了。
顧大嫂首次出場是在第四十九回。還沒露面之前先由解珍向樂和介紹“我有個姐姐,卻與孫轄為妻,現在東門外十里牌住,他是我姑姑的女兒,叫做母大蟲顧大嫂,開張酒店,家里又殺牛開賭。我那姐姐有二三十人進不得,姐夫孫新這等本事也輸于他”。尤其是在劫牢的過程中,顧大嫂的威風凜凜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貼身藏了尖刀,扮做送飯的婦人先去”,體現了孫二娘智慧的一面。在劫獄行動開始后;顧大嫂一踅踅下亭邊去。外面又叫道:“孫提轄焦躁了打門。”包節級忿怒,便下亭心來。顧大嫂大叫一聲:“我兄弟在哪里?”身邊便擎出兩把明晃晃尖刀來。包節級見不是頭,望亭心外便走……當時顧大嫂手起,戳翻了三五個小牢子,一齊發喊,從牢里打將出來,展現了她的膽略。
由此可見,孫二娘和顧大嫂是有膽有識的女英豪。
(二)高強武藝
《水滸傳》中塑造了孫二娘、扈三娘、顧大嫂三位迥異于傳統的女性形象,她們不會打扮自己,不會兒女情長,在她們身上體現的男性特征,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不愛紅裝愛武裝,雖然她們是三個獨立的個體,但她們從外部形象到內在性格到命運結局都存在著一些共性特征。她們是中國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形象。她們和梁山男英雄一樣“論稱分金銀,換套穿服”,沖鋒陷陣,勇猛絕決,叱咤風云。
從她們的綽號來看,“母大蟲”,“母夜叉”,除了一個“母”字的女性標簽外。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兇猛甚至可怕,簡直就是兇神惡煞。從《水滸傳》對扈三娘的描寫中倒可以看出,她在三位女英雄中,是最漂亮的一位,俊俏,漂亮,美貌英武。扈三娘的語言、動作描寫在文中并不是很多,出場的場面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其英勇美麗的形象卻引人遐想。尤其是戰勝未來丈夫的交戰場景更是令人難忘。那些反面的女性形象也能反襯梁山義士的種種義舉,例如寫閻婆惜的貪婪蠻橫正反映了宋江的江湖義氣,寫潘金蓮的荒淫無道也襯托了武松的嫉惡如仇等。這些非英雄女子的舉動都與三位女將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性別失落
《水滸傳》是一部英雄傳奇,追求的是陽剛之美。剛與柔是物性的兩極,英雄和美人則是性別的兩極,亦剛亦柔并不是《水滸傳》的美學追求,因此,《水滸傳》中的女性英雄形象更多的是具有剛烈之美。
(一)牽線木偶
扈三娘雖然是梁山三位女杰中最美麗、武藝最強的一位,一對日月雙刀神出鬼沒,更有陣前用繩套捉人的絕技。但她其實是一個概念性的人物。猶如木偶一樣,完全沒有自己的話語,沉默的存在。與梁山好漢所表現的俠肝義膽,機智聰慧相比,《水滸傳》中的女性所表現的則是思想上的無意識,無主見,行為上的負情薄義。對梁山三位女英雄的描寫,扈三娘的筆墨最多,出場次數也最多,但這個俊俏、美麗、武藝超群的女英雄是個無思想,無主見,寡情義的典型。扈三娘的無思想在全書中只有一個心理描寫,面對王英的輕薄,只認為王英是“這廝無理”。甚至未婚夫祝彪被李逵砍了頭,除哥哥扈成落荒而逃不知所蹤外,父親扈太公及一家老幼被李逵殺的一個不留,扈三娘也沒有反應,表現了她失語的狀態。
(二)男性化
《水滸傳》所樹立的是一種英雄傳奇美,形成的是英雄傳奇小說雄豪剛健,氣勢浩瀚的審美風格。《水滸傳》中的三位梁山女英雄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她們的性格、命運結局都存在著共性特征。她們是女人,但她們卻沒有了女人裝扮自己的權利;她們是異化了的男人,但她們卻不能擁有自己獨立的地位,只能追隨在自己丈夫身后。她們都是英雄同時也是女人,她們注定要低于男人,即使她們想反抗、想解脫,但是當時她們所處的社會和封建婦女觀念是絕不允許的。所以導致她們命運的悲劇色彩。三個女英雄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優秀女性,或者說賢妻良母。她們都崇尚武藝,講的是江湖豪杰之氣。她們在社會上拋頭露面,結交江湖豪杰,喝酒吃肉,打打殺殺,風風火火,讓人害怕。這與賢妻良母的要求簡直相差甚遠了,從這些女性群像的背后可以讀出那個特定時代的文化觀念與民族風情。
無論是從她們的英雄行為還是性別色彩都反映了社會環境的變化在女性要求觀念上的部分轉變。雖然這樣的觀念改變只是限定在有限的范圍之內,但這一小小的轉變代表了社會的進步,代表了女性的自主意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標志著女性解放思想的萌芽。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作者一方面從男權文化的立場上對女性極端的歧視;另一方面由于文學自身的發展,使《水滸傳》在關于女性形象的描寫與前期《三國演義》相比多了幾份豐滿與圓潤,同時,也為后來其他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她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穿插在男性為主體的世界,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體現了作者的思維意識形態和觀念,深化了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