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歐洲的宗教社會學本就是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為基礎來對作為社會現象的宗教展開經驗研究的,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干和馬克思·韋伯并稱為宗教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在中國僅僅以馬克思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中國的宗教社會學無法涵蓋過去與當下中國社會中宗教的發展變化,而埃米爾·涂爾干和馬克思·韋伯基于實證主義基礎上的宗教社會學研究對中國宗教社會學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和方法借鑒。本文中筆者就埃米爾·涂爾干和馬克思·韋伯的理論研究方法在中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的運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涂爾干和韋伯
作為公認的宗教社會學之父,涂爾干(1858~1917)和韋伯(1864~1922)各自對宗教社會學做出了自己的解釋。
涂爾干首先提出了宗教社會學這一概念,主要從宗教的起源和本質,判斷宗教現象的標準,宗教的社會功能者三方面著手研究。涂爾干認為信仰和意識是宗教最近本的構成因素,而宗教信仰的本質特點就是把人類所能想到的食物——不管是真實的還是理想的,都劃分成兩個對立的領域,這就是神圣的與凡俗的領域。而對于宗教的起源和本質,涂爾干認為宗教崇拜的實際上就是社會本身,神性觀念或宗教的那種力的觀念的實在基礎就是社會,這點和馬克思對宗教就人類基于現實基礎上而來的幻想有很大的類似性。因此,涂爾干對宗教的社會性分析認為:社會生活是宗教觀念的終極源頭,而宗教信仰對象的實在基礎就是社會本身。最重要的是,涂爾干試圖在宗教中尋求社會整合或社會統一性的精神資源,對宗教的功能性研究開啟了宗教社會學中的功能論研究。如上所述,涂爾干的理論很方法在現在學著看來是一種相對靜止的、簡單的社會中的宗教本質和功能,被稱為社會靜力學,在現代的多遠化宗教社會學研究中并無法完全切合。
而另一位宗教社會學之父馬克思·韋伯著重關注有宗教信仰所造成的觀念上的變化時如何引起社會行為(尤其是經濟形態)的變化、并導致近代政治經濟組織的變化,具體而言,他關注的是宗教與現代性之間的關系。從韋伯的成名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可以看出,他在關注宗教與社會秩序關系之上,更關注宗教如何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意義。在這里,韋伯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一致性的論述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經濟因素決定生活秩序和制度的否定。此外,韋伯相繼發表的《儒教與道教》、《印度教育佛教》、《古代猶太教》三部著作就著重談到東西方宗教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韋伯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對當代宗教社會學學著的研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二、功能論和沖突論
宗教社會學中的功能論乃是一種極其注重宗教的社會功能的理論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迄今為止宗教社會學中最有影響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理論范式和研究方法。其代表人物會是帕森斯和莫頓,在20世紀后半夜發展成結構一功能論。其基本預設是:社會是由各種社會組織機構及其制度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在這樣的一個綜合體中,其每一個組成部分或構成要素之間都不可避免地保持著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而每一部分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他部分以及系統整體的存在狀態,也就是說,各種建制作為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在功能論看來,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建制或制度,或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社會行為,也對社會履行著一些非常重要的功能。其中莫頓又發展出顯性功能和隱形功能,以及正功能和反功能的理論。后期,學者們對功能的發展把變遷、沖突也納入宗教功能的分析中來。
沖突論是對社會進行結構分析、也就是反叛對社會進行單純的功能分析的理論結果。具體而言,沖突論認為矛盾、沖突和變遷內在與任何社會結構,在宗教社會學中制度化的宗教被視為一種具有自身的既得利益與利益述求的社會結構,認為宗教在社會沖突和變遷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沖突論發現,差異和沖突在宗教組織或共同體中時無所不在的普遍因素,既存在于不同的宗教共同體之間,也存在于同一共同體的內部。沖突論既看到這種沖突會引起分裂、阻礙改革與進步的一面,也看到沖突會引起積極的社會變遷,更發現不同的共同體之間的沖有時會增進某一宗教共同體內部的凝聚和整合。這種對由差異和沖突所引起的社會變遷高度重視,客服了早期功能論只注意社會之統一、秩序的靜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造成的弊端。
三、中國宗教社會學的研究
自從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開始接觸、交流和碰撞之后,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就幾乎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無神論的民族,受到西方思想尤其是理性主義影響的一些中國知識分子也否定中國人或中國文化中的宗教性,否定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中國普通百姓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缺乏倫理意義的巫術信仰和事件,這種現現象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氛圍中而受到打壓排斥。然而隨著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后對中國傳統社會中宗教的研究發現,古代中國的宗教并非像西方基督教那樣明顯的在社會作為主流獨立存在發展,甚至促進了近代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而是以一種高度社會化的方式方式把信仰和禮儀作為有組織的社會范式的一個有機部分予以發展,西方的宗教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或儒教這樣存在的宗教形勢,也可以說西方的宗教模式僅僅是西方的,中國的宗教模式是儒教這種獨特的形勢存在。以旅居海外的華人學者楊慶堃在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成果《Religion inChinese Society》(中國社會中的宗教)最為突出,楊慶壟把宗教劃分為制度型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和分散型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儒教即是分散型宗教,在維系宗法性社會結構及其秩序方面、文化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積極功能。但是這種劃分也不免落入把西方基督教奉為宗教的經典案例的嫌疑,套用西方宗教社會學的理論在中國傳統宗教之中。
現代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奉行“三自”(自治。自養、自傳)愛國,但是在改革開放后宗教的發展去除政治壓制后極具膨脹式發展,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統一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現代化、全球化趨勢本是以世俗化為基礎的,但是宗教團體和人員在中國的迅速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宗教的強大生命力和復雜性。尤其近十幾年來,“法輪功”、國學復興、西藏“3.14”事件都有著各式各樣宗教的身影,以及宗教“紅、黑、灰”三色市場的存在,對于這種社會現象,目前政府和學者都無法做出比較合理的分析,只能對宗教問題采取著掩飾、壓制的態度。
四、結論:建議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從上到下都在經歷著一種社會道德的傳統秩序方面的結構和重構,宗教的復興正是對社會缺失和需求的一種反應,要正確認識宗教的發展,加強國家對宗教的控制需要學者在馬克思唯物主義基礎上,正確看待宗教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存在和作用,認識宗教的長久性和持續性,吸收西方功能論和沖突論的理論方法,而非照搬,切實的基于中國社會中的宗教現在做到實證主義去想的研究,切合中國的傳統現實背景,正視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功能發揮和變遷,把功能論和沖突論結合起來,既要看到宗教的功能于社會的融合,也要看到宗教的沖突性與社會之間的相斥性,這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