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民主進程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整體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不斷提升。但個體問存在差異,需要我們系統分析差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引導大學生理性、有序地參與政治。以金華市第八屆區人大代表選舉為契機,通過研究和探索同學科背景下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狀況,認為在政治認知、政治參與意識、參與政治活動的方式和參加的政治活動內容等四個方面存在差異。并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渠道、利益分配方式、就業前景、學校學院的政治文化和氛圍、家庭氛圍等五個方面分析存在差異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三方面對策:改善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環境;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完善政治參與渠道,使大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政治。
關鍵詞:同學科背景 大學生 政治參與 比較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2
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作為政治參與主體的大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參與意識以及與此聯系的實際政治參與行為。內容主要包括投票、選舉、發表政治評論、加入政治組織、參加黨團活動、投身政治生涯等。大學生普遍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程度,關心國家命運和社會現狀。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民主化的標準,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無論是對于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還是大學生的自身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調查問卷設計的目的和內容
本次問卷從受調查者個人基本情況、政治知識、政治意識、政治行為四個方面來設計,具體內容涉及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大學生對一些政治參與知識的了解程度、對待政治參與的態度、政治參與的方式、入黨意愿和入黨動機、個人了解政治的主要途徑、參加的政治活動、關注的社會問題、影響個人參與政治的因素等問題。問卷調查以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和行知學院法學分院這兩個有同學科的學院為主要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選取80個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二、同學科背景下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比較
1.從政治認知看,法政學院學生的政治認知更強
大學生政治認知,指大學生通過教育和實踐所習得的對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認知,是參與政治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政治參與的質量和效果。
就大學生對一些政治參與知識的調查,兩學院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認知都表現較為不錯。但相比較而言,無論是哪一項,法政學院的學生都表現得更了解。在“我國現任國家主席是誰”、“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哪個機構”兩項調查中,甚至所有人都表示了解。
2.從政治參與意識看,法政學院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更強
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指大學生對集體、國家乃至國際大事等政治活動,自覺認識、積極投入的心理狀態。政治參與意識強的公民通常表現為具有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調查顯示,就“對待政治參與的最好態度”調查,法政學院的學生選擇“積極參與”的占72.5%,“不介入”的占12.5%;法學分院的學生選擇“積極參與”的占55.O%,“不介入”的占27.5%。就“是否愿意參加中國共產黨或者其他政治組織”的調查,法政學院的學生77.5%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2.5%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法學分院的學生則有72.5%的人選擇“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參加,15.O%表示“不愿意”參加中國共產黨或者其他政治組織。通過比較看出,法政學院“非常愿意”和“愿意”參加中國共產黨或者其他政治組織的大學生比例較高,但相差不大。但是“不愿意”參加中國共產黨或者其他政治組織的大學生,法學分院的學生是法政學院的學生6倍,表現更為消極。綜上所述,法政學院的大學生政治參與思想更加積極,政治參與熱情更加高漲,政治參與意識更加強烈。但通過兩個學院學生對入黨動機的認識的比較顯示,法政學院的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更加趨向功利性。
3.從選擇的政治參與方式來看,法政學院學生方式更多樣化
政治投票、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表達、政治接觸等都是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方式。此外,還可選擇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學生會干部競選、班干部或者團干部選舉等方式參與校園政治。
調查顯示,就“大學期間是否參加學生干部選舉”,法政學院和法學分院的學生參加過此類選舉的學生所占比例大致相當,分別有近90%的學生參加過班干或者團干選舉,近80%的學生參加過學生或干部選舉,近50%的學生參加過其他團體組織干部選舉。但就“大學期間是否參加過志愿者活動”的數據顯示,法政學院有88.75%的學生選擇是,而法學分院只有53.75%。就“大學期間是否參加過社會實踐”的數據顯示,法政學院學生90.0%參加過社會實踐,而法學分院只有53.75%。綜合來看,法政學院的學生政治參與方式更多樣化,且非常注重志愿者活動(88.75%)和社會實踐(90.0%),這些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增強對社會的認同,提高政治參與意識,增強政治參與能力。
4.從參加的政治活動內容看,法政學院學生參與范圍更廣
調查顯示,就“平時參加的政治活動”,兩個學院的學生參加的政治活動種類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法政學院的學生有3人(1.5%)參加過游行,而法學分院的學生沒有。同時,兩個學院的樣本量都為80,計算得到,法政學院學生每人參加2.4625項政治活動,而法學分院學生平均每人參加約2.075項。比較之下,法政學院的學生所參加的活動更為廣泛,但相差不大。就“平時參加的政治活動”,法政學院的學生平均每人關注4.5項社會問題或學校問題,法學分院的學生平均每人關注3.1項,比較而言,法政學院平均每位學生關注的問題更豐富。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對政治活動更感興趣,政治參與意識和熱情更加濃烈,參加的政治活動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這與前面的比較結果相吻合。
三、同學科背景下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學習和掌握政治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待政治參與的態度,進而影響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調查顯示,法政學院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影響相當大,決定了我的參政態度”的11.25%,“有一點影響”的62.5%;而法學分院認為“影響相當大,決定了我的參政態度”的10.0%,“有一點影響”的52.5%。比較可見,法政學院學生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上學到了更多的政治參與知識,進而形成更強烈的參與意識。但要看到,仍有25.0%的法政學院學生和22.5%法學分院的學生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影響,與現實脫節”,有1.25%的法政學院學生和27.5%的法學分院學生表示“不清楚”。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改革,以更有利于大學生培養政治參與意識和素養。
2.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渠道
大學生需要通過參與渠道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和利益追求。可見,政治參與渠道是否充分是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32.1%的法政學院和17.5%的法學分院學生認為參與渠道不通暢會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在各政治參與影響因素中分別排第一和第三位,說明政治參與渠道不通暢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同時,對“政治參與渠道是否通暢”的調查發現,法政學院的學生60.0%認為通暢,而法學分院的學生只有50.0%認為通暢。可見,法政學院的學生所擁有的政治參與渠道相對通暢。但兩個學院分別有40.0%和50.0%的學生認為政治參與渠道不通暢。需從各方面拓寬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渠道,以促進其參與政治活動。
3.價值取向、就業方式的影響
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利益抬頭,大學生越來越重視個人利益的實現。7.1%的法政學院學生和31.25%的法學分院學生表示“得不到直接報酬”會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同時,大學生面臨學習和就業雙重壓力。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趨勢面前,大學生易偏向關注自身發展,缺乏時間和精力甚至不愿去思考國家政治問題。大多數大學生更愿專注于自身知識提高和實踐技能培養以期在未來就業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相對而言,法政學院學生基礎較好、學歷較高,畢業后更可能找到心儀的工作。綜上所述,利益分配方式和就業前景對法學分院的學生影響更大,進而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狀況。
4.學校學院的政治文化和氛圍
作為政治參與的特殊主體,大學生尚處于政治社會化進程當中,學校仍然是他們接觸的最多的環境。調查顯示,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的學生討論政治的狀況的更加積極。調查對象中,法政學院學生經常談論政治的比例為30.0%,不存在不討論政治的學生。而法學分院的學生經常談論政治的比例為25.0%,同時有7.5%的學生表示從不涉及政治討論。另外法政學院學生表示周圍同學經常談論政治有42.5%,不存在從不涉及政治談論的學生,而法學分院學生表示周圍經常討論政治的同學為30.0%,15.0%的同學不參與政治談論。綜合來看,法政學院的政治文化更加濃郁,政治氛圍更加積極,有利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
5.家庭氛圍
家庭環境是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基本環境,對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父母自身對政治參與的態度、對子女參與政治的態度、父母自身的政治意識和素養等等都會對子女的政治參與現狀產生影響。
調查顯示,法政學院的學生在家庭中討論政治的狀況更加良好,經常談論政治的比例為42.5%,遠高于法學分院學生經常談論政治的比例(22.5%)。父母對子女政治參與的態度也更加積極,支持子女積極參與的比例有47.5%,遠高于法學分院的比例(22.5%)。同時,法政學院學生在家里收看新聞的頻率更頻繁,一周數次收看新聞的比例占70.0%,遠高于行知學院法學分院的比例(27.5%)。可見家庭氛圍是影響兩個學院學生政治參與的原因之一。
四、完善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對策
1.改善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環境
良好和諧的政治環境和氛圍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具有重要意義。為培養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認知,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大環境的共同改善。
(1)營造良好的校園政治文化氛圍
學校是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最重要的環境因素。首先,學校要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民主的校園政治文化,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提供廣闊的空間。高校應重點扶持一些政治類社團,經常開展政治活動,培養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提高政治認知,增強政治參與能力,為大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學校要自覺承擔傳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責任,引導大學生接受國家倡導的主流政治文化,以減少非主流政治文化對大學生的沖擊。為此,學校要加強校園網建設,對大學生網上政治信息獲取和網絡政治參與進行監督和引導。
(2)創建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
第一,提高家長的政治理論素養。家長要對子女政治參與進行引導。為此家長要學習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增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提高政治素養。第二,轉變家長政治觀念和教育觀念。家長應認識到政治社會化價值,支持和理解政治教育,自覺承擔對子女的教育責任。第三,家庭成員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政治理論只有運用到實踐中才會發揮作用。第四,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成長在和諧民主的家庭的大學生會形成健全的正直人格。
(3)營造良好寬松的社會環境
第一,建設協調一致的制度環境,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創造制度條件。不僅要堅持已頒布的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法律依據,且也要制定新法律,以適應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從而更好地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權利。第二,弘揚主流政治文化,減少各類政治社會化途徑影響的沖突,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第三,加強網絡管理和建設,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創建良好的網絡環境。運用法律和技術手段,加強網絡監控和管理。第四,促進經濟發展,緩解就業壓力。
2.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
(1)加強政治觀教育,強化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
首先,加強政治參與理論知識教育,提升大學生政治主體意識。在政治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將學習與實踐有效結合,發揮主人翁精神,參與到社會政治建設中來。其次,加強政治參與引導,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自覺性。課堂內外,為學生營造積極的政治參與氛圍,使其對政治參與保持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
(2)加強政治參與知識教育,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能力
首先,建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和校園文化,為政治參與教育提供良好環境。提高教育者素質修養,以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積極進取的態度影響學生。其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內容。讓大學生接觸和了解基層民主選舉活動,使他們懂得政治參與的程序,掌握更多政治知識,具備較高政治能力。最后,抓好“兩課”教學。“兩課的教學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的教學,更應通過對當代社會的分析,使大學生全面準確了解社會,提升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
(3)提高大學生的政治鑒別力,加強對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的引導
在教導大學生學習更多知識的同時,要引導他們鑒別政治參與中的誤區。首先,通過科學的理論認知,強化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認同。其次,讓大學生在實際政治生活的參與中行使政治權力,通過對國家和社會事物的管理增強社會責任感。再次,樹立正確政治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
(4)提高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健康發展
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團組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引導和管理職能。首先,加強對黨團組織的認識,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團組織的大事來抓。其次,發揮黨團組織教育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健康發展。發揮黨團組織作用,加強大學生的實踐組織活動,和政治參與心理疏導,促使積極健康參與政治生活。最后,發揮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發揮學生黨團領導作用。
3.拓寬政治參與渠道,使大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政治
政治參與渠道是否暢通直接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范圍和廣度。為此,第一,政府應保障信訪舉報等常規政治參與渠道,同時增設新的參與渠道。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及時發布政府信息,保障大學生的知情權。開辟網絡參政便捷渠道,促進大學生與政府的溝通。同時,發揮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的作用,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政治參與意識。第二,學校應促進大學生社團組織的完善和發展,鼓勵大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參加基層民主活動,履行更多政治功能,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同時,推動大學生注重和企業聯系,依托行業拓寬實踐空間,打開政治參與通道。第三,注意照顧大學生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對于少數民族群體的一些社會習俗要給予照顧與幫助,對于他們的權力,要給予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