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腔的歷史和起源:
老腔孕育于陜西華陰三河口地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音樂-專家考證,老腔的源頭遠自西漢。華陰縣地處黃河、渭河和洛河三條河流的交匯地帶,西漢王朝在這里首開通往長安的漕運通道,村子背后即是西漢王府的一個超大糧倉遺址。船夫和碼頭勞工的號子與幫聲,逐漸演化出一種拉坡腔,推想當屬老腔最早的源頭。陜西老腔以皮影為依托,有著獨特的聲腔體系,它融表演、音樂、詩歌、技藝、美術于一體,因而,又稱為老腔皮影藝術,當地老百姓俗稱為老腔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之一。
陜西老腔戲劇藝術起源于華陰縣衛峪鄉雙泉村,與險峻的西岳華山遙遙相對,在《前漢書》、《華陰縣志》等史料、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據村中聳立的碑文記載:“京師倉又名華倉,京師庾倉,遺址一面依山,三面臨崖,地勢高敞,形勢險要,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倉城。”險要的華倉中儲存著供應京師無以數記的糧食,繁忙的水運、陸路穿行而過。可以想見,守糧將士和漕河船夫、拽船纖夫在勞動中為了緩解勞作的疲乏,滿足自我情感的抒發,在繼承前代秦調西音藝術發展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當地民風民俗的影響下,形成了賦含秦風秦韻、慷慨激昂、雄壯強悍的老腔藝術。老腔戲劇藝術承續西音秦調的基本結構,保留了藝術源發時期的自然形態,在戲劇唱腔、曲式結構、音樂伴奏樂器使用等諸多方面盡顯古文化之遺風。
老腔起源有三說:一是“拽船說”。老腔的發源地——關中華陰雙泉村地理位置獨特,南倚西岳華山,北臨渭河,西通長安,東接黃、渭、洛三河交匯處,村南是“西漢京師糧倉遺址”。昔日航運繁忙,船工云集,拽船號聲此起彼伏、響喝行云。故有人推想:船工抑或當地人lZl~2拽船號子為基礎,吸收當地的一些民間藝術,逐漸形成了一種一人主唱,眾人幫腔、多人合作的說唱藝術,其說唱形式頗似拽船時一人高吼號子、眾纖夫齊聲應喝一般。二是“兵營說”。雙泉村的村址就是西漢的京師糧倉。想當年,戍守糧倉的士卒們為消磨長期單調的軍旅生活,便在自娛自樂中逐漸形成了“老腔”加“皮影娃娃”的演唱形式,后來流傳到了民間,便形成了這一地方劇種。三是“孟兒說”的說書藝人,沿途乞討,逃難路經華陰雙泉村,被張家祖先收留,“孟兒”為報恩,將自己的說唱技藝傳給張家人,后又融入皮影,發展成老腔皮影。因“孟兒”來自湖北的老河口,故稱該聲腔為“老腔”
二、老腔的表演形式及分工:
傳統的老腔是和皮影相結合的,只要6個人就可演唱一出讓人蕩氣回腸的戲來。一出戲由一人主唱,生末凈旦丑全擔,其他5人幫腔。主唱懷抱月琴,邊彈邊唱,還要打板打鑼和敲鼓。另一人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別負責板胡、大號、手鑼、勾鑼、鉸子、梆子、鈴鈴和木塊擊板等。近10種樂器由5個人承擔,每個人身邊都是幾件家什,放下這個便拿起那個,搭檔配合自然是十分默契。這些古老原始的樂器能演奏出鏗鏘而悠遠的旋律,有力地烘托著老腔的唱腔。
三、老腔的唱腔
唱腔是區分劇種類別的重要標志之一,正因為音樂結構有別、風格不同,才使得中國戲曲劇種豐富多樣、異彩紛呈。就老腔的唱腔音樂而言,可分為兩種:一為唱腔;二為吟誦調。
(一)、唱腔
1、唱詞
老腔常用的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以一個上句和一個下旬作為基本結構形式。
(1)五字句
其詞格劃分為二、三結構形式。
如:《孫臏坐洞》中孫臏的唱詞:
百靈淚不干,
開門叫孫琰。
罵聲王道環,
橫道要慶燕。
(2)七字句
其詞格劃分為二、二、三結構形式。
如《張飛賠情》中關羽的唱詞:
(再)休提桃園恩情重,
二人結盟定生死。
大破黃巾威名重,
(我)巡守小小下沛城。
(3)十字句
其詞格劃分為三、三、四結構形式。
如:《逼宮》中陳洪逼宮選場,王春成唱詞:
宮門上遇賊黨嚇掉魂膽,
用詐言嚇得他不敢近前。
怕只怕狗奸賊蕭墻火焰,
學一個吳子胥夜過韶關。
2、音階
老腔的唱腔音樂盡管在旋律色彩上有歡音、苦音之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多用苦音,很少用歡音。老腔所使用的月琴是藝人們自制成的,月琴為三根弦、子弦、中弦(兩弦全扎在同一個軸上),定弦為d0,老弦為sol,在演奏中全都憑藝人手上的工夫而定,即興因素很大。音階上下行或音樂曲調在進行中,由于音的傾向性的不同,音階中mi常常呈上下游離狀態。大致來說,當是上行音階時,mi多為微升;下行音階時,mi多為微降,但在具體情況下又有一些新的變化。在表現苦音時,si多為微降,fa為本位音,而mi則在上下游離或消失;而在表歡音時,fa多為微升,mi則是原位音。它所采用的調式大多都是徵調式。
3、定調及演唱方式
老腔的定調比較自由,往往視演唱者的嗓音條件而定。一般開始時為bB調,隨著劇情的發展,情緒的高漲,調也隨之提高,最終升為D調。其唱腔的音域一般十五度(b——b2)左右。老腔大多都用寬闊的本嗓來演唱,聲音雄壯、激昂、韻味濃厚。多由一人演唱多個角色,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一般來說,大部分演唱者只能演唱一兩種角色。正是由于其演唱的方式決定它不管是表演旦角、小生還是須生,在唱腔上的分別并不是很大,這就需要依靠唱詞或是皮影的表演,來分清唱腔所對應的角色。
4、板式
陜西是梆子腔系的主要流地,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劇種,有的受梆子腔的影響,有的則是梆子腔系的不同劇種,對于老腔來說也不例外,其音樂結構形式為板式變化體。基本板式有:
(1)慢板。慢板只有苦音中有,為老腔的核心板式,多為旦角、生角所用,唱詞多為十字句,既可獨立使用,也可與其他板式套用。速度較慢,情緒平穩,擅長抒情,多表現悲哀和凄苦的敘事內容,其板眼關系并不像秦腔慢板那么嚴格,在記譜上4/4,2/4均可,往往在本戲或折戲的開始或劇情發生重大轉折之后演唱。
(2)流水板。流水板又稱二流板,以二拍子為主(也有三拍子),既可獨立使用也可與其他板式連接使用。速度變化大、旋律伸縮性很強,節奏靈活、自由,表現力極為豐富,為老腔的主要板式之一,不同行當均可使用,其唱詞多為七字句。流水板根據演唱角色的不同,分丑流水和花流水。丑流水為丑角所用,旋律跳動大、歡快活潑、詼諧幽默,歡音色彩非常鮮明;花流水為旦角所用,節奏靈活、速度適中,旋律細膩柔和,優美動聽。因演唱速度和句子連接的方式不同,流水又可分緊流水(速度很快,唱腔上由兩個腔節組成,中間加有墜子,第二腔節和下旬連續演唱)和擁句流水(將四句、六句或更多的句子首尾相連,擁在一塊一氣呵成)。
(3)哭板。哭板即哭訴時的唱腔板式,聲調高昂、情緒激憤,有哭喊、哭訴之感,接在[慢板]之后或[流水板]前后,多為中速或快速,旋律起伏跌宕,有時音域可達兩個八度。哭板還常用一句突發性的喊唱作為叫板,使情緒急劇激化而進入高潮。
(4)飛板。飛板即速度飛快的板式,比[流水]、[哭板]速度要快,情緒緊張激烈,豪邁奔放,多用于高潮之處,戲劇性極強。飛板演唱常用驚木、吶喊助威。
(5)走場子和花戰。走場子和花戰二者的速度、結構基本相同,速度都很快,均用于叫馬、交戰之中,旋律粗獷豪放,第二句多為散板節奏。所不同的是,走場子多用于二人戰場見面時所用,而花戰則多用于二人打斗過程中,二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起板曲,唱腔的第二句落音不同,走場子落于sol,花戰落于do。
(6)滾板。滾板是一種速度和節奏自由的散板,有苦無歡,旋律起伏較大,多表現悲痛凄楚的情感。由于唱詞結構的不同,又有滾板與滾白之分,兩者都可獨立成段。落板時采用[落板曲]落板,或直接落板。
(7)拉板。拉板并非一種板式,而是一種特殊的腔調或者說它是一種別致的演唱形式。常常接在[流水板]、[飛板]之后的一種一領眾和的形式,多用在劇情的高潮之處,造成雄偉悲壯的氣勢。這是老腔所獨有的特點。
(8)科子板。科子板是一種以干鼓、梆子、鈴鈴合擊節拍,以快板形式說念或說唱韻句的特殊形式,并非唱腔板式。節奏明快,語言風趣、詼諧,常用于鬧劇中的丑角段子。它分為三種:一為說唱型(用字音相近的旋律,實為帶韻,配以梆、板擊拍);二為說念型(類似于快板);三為混合型(由說唱型和說念型相互轉接交替)。
(二)、吟誦調
吟誦調在陜西的戲曲劇種中幾乎均有,但唯有老腔的吟誦調別致、特殊,且用的范圍也廣。無論是上場詩、下場詩、插白及科子板中的帶韻而富有強烈節奏的韻白,均屬于吟誦調范疇。老腔的吟誦調特征是用當地語言來吟誦,拖長字聲的調值,形成一種帶韻隨腔搭調的特殊形式,實為音樂化了的語言,語言化了的音樂。
老腔所具有的獨特的唱腔藝術特征,為皮影表演增添了異彩的光輝。尤其是旋律中微降si與微升fa兩個特殊音的出現及游離音mi的巧妙運用和處理,更加豐富了旋律的色彩,無論是皮影戲中一人擔任多種角色的演唱形式,還是一唱眾合及[拉坡]中的一領眾合的吶喊聲等,都是構成老腔獨特風格最為重要的因素。
四、老腔的發展空間
老腔曾經輝煌過,在明、清兩代,華陰境內有十多個班社,活躍在周邊的陜西、山西、河南一帶。現在,華陰老腔仍然代代相傳,只是有些蕭條,能表演老腔的演員屈指可數。其中最大的白毛老師已經將近八十歲高齡,年齡最小的都已經四十多歲,從過去到現在,后繼者少之又少。如果這一狀況繼續持續下去,華陰老腔將會瀕于消亡。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使其得以傳承和發展:
第一,應在政府和文化部門的引導下打破封閉式的家族傳承模式,吸收本地和外地熱愛老腔藝術的戲曲愛好者和有天賦的年青人拜師學藝,培養新人。
第二,提高老腔藝人的經濟待遇和演出補助,是他們生活無慮,能夠更有激情的地投入到演出當中。
第三,加強其藝術指導工作,創作和構思符合時代特點的新作品,以豐富廣大觀眾的需要和老腔藝術的發展需求。
老腔藝術文化歷史悠久、韻味深遠,是值得全國性的進行保護與關注的,其不僅可以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智慧,也能展現出中華民族歷史的精神文化風貌,是我國祖祖輩輩的勞動人民勤奮智慧的成果。而當今社會,處于外來文化不斷涌入沖擊、新時代文化的迅速發展背景下,對于老腔藝術充分的保護、不斷的創新及穩定的發展就成為熱切保護我國的燦爛民族文化遺產工作的首要部分。希望通過本文,能得到其他學者對陜西老腔進一步的關注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人對陜西老腔的研究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