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是我國繼孔子、孟子、朱熹、王筠以后著名的教育家,是語文教育界思想最深刻、影響最廣泛的教育家。他一生從事語文教育、研究70年,教過小學、中學、大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在語文課程名稱、語文學科性質、語語文教學任務、語文教學目的、語文教學原則、語文教學步驟、語文教材、教法等方面獨樹一幟,形成了全面的教育理論。
筆者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和“中學教學法”研究,對葉圣陶的教育思想頗感興趣,為了人們較全面、深刻地理解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推動學習、研究葉圣陶,下面對其語文教育思想作簡分析,希望與同行們共勉。
一、語文課程名稱論
中國古代沒有一門專門的“語文課”,語文教學與經、史、哲、文不分。直到清末,廢科舉、興新學,語文才獨立成科。語文定名后,即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國語、國文的合稱,有人認為是現代語、文言文的合稱,有人認為是語言、文化的合稱……葉圣陶陶認為都有不妥,語文應該是“口頭語”和“書面文”的合稱。葉圣陶這樣解釋說:“語文一名,始于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話’,書面為‘文’,文本于話,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后來,葉老又補充說:“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是語文。因此,“語文”一詞應是并列關系的合成詞,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一句話,葉圣陶所理解的語文應是“語言”(用現在的話說應是“言語”)這是語文的本義。
二、語文學科性質論——工具論
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是什么,一百年來,這是困擾中國語文界的一大問題。早在1934年,叫圣陶就說過:“國文這一科,比較動物、植物、物理、化學那些科日,性質含混得多?!?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受“極左”思想統治、影響,語文重視“政治思想”教育,忽視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利語文素養,語文教學質量大大滑坡。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葉老在《文匯報》撰文強調,語文是“工具”。他說:“語言是一種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銀子、刨子、鑿于是工具,是用來做桌子這類東西的。我們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p>
這一論斷,對糾正語文本質“政治性”起到廠決定性的作用。直至今日的《語文課程標準》仍然認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織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三、語文教學任務論——習慣論
語文教學的任務是什么?有人會回答: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這樣的回答太泛泛而談、“面面俱到”而沒有重點。葉先生在20世紀初期就多次提出“教育是養成良好習慣”的觀點,明確地指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寫作習慣、聽讀習慣、養成運用語文的好習慣?!边@提法能反映語文教學目的、語文教學宗旨,符合我們現在提倡的“養成教育”、“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思想觀念,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四、語文教學目的論——“不教”論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圣陶的又一教育理念。這是他對語文教學目的、目標論的一大貢獻。
20世紀60年代他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70年代末,他又說:“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義),‘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用不著‘教’?!?977年他給《中學語文》雜志題詞中又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這幾句話強調了教學目的和總目標。他認為語文教學不儀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培養能力。傳授知識是手段,培養習慣、培養自學能力才是目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其重要任務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五、語文教學過程論——精讀論
語文教學過程就是語文教學的步驟、進程、順序是語文教師在教學目的的指導下何完成一節課、一篇文章教學的程序。在葉老之前,我國古代名流曾提出過許多教學步驟,如《學記》認為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用現在的話講,即讀文-發問-思索-評價-運用。近代王森然提出了“四段教程”:參考——研究-討論-讀后;黎錦熙提出廠“三段教”:理解-練習——發展。
葉圣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展礎上,提出自己精瀆略讀理論和精讀教學過程的獨特的見解。他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薄熬x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彼赋隽司x的教學過程應是預習——課內報告、討論(包括教師精講)——練習。這是一個十分科學和便于操作的教學步驟,它符合心理學和哲學的基本原理。心理學、哲學認為,人的認知或掌握技能要經過三個階段,即感加——理解一實踐。預習就是感知課文,討論、報告、精講就是理解課文;練習就是“實踐”。正由于它科學、實用,所以至今仍是語文教師本為“經典”的教學進程。
六、語文學科教材論——“例子”論
早在20世紀30年代,葉老在《國文科之目的》中就指出:國文科之目的在“養成閱讀能力”與“養成寫作能力”兩項;為達此目的,“課本只是舉出些例子,以便指導說明而已,這里重要在方法”。40年代他又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指出:“精讀文章,只能把它當作例子與出發點?!?945年他在《談語文教體一(筆記文選讀)序》中正式提出了“語文教才只是些例子”的論斷。他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這個認識很尋常,可是很關緊要”。
1978年他再次強調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這一觀點,是對語文界有的教師“以教材為目的”、只要教好課文就行的觀念當頭一棒,它指明了“文選型”教材的最終目標,也為我們指明了教語文、學課文、用教材的方向。
葉圣陶教育思想全面、豐富、深刻,不是一文一書能闡述清楚的。本文旨在粗略簡介,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葉圣陶、介紹葉圣陶,使這一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能給當前語文教育帶來更多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