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社會交際的工具,它也忠實地記錄和保存了人類創的文明。同時,語言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都會反映在語言中。
本文以漢語最常用的招呼語“吃了冇”為對象,通過分析其產生和演變直至現代幾近退出語言交際的現象,來分析其背后深層的社會文化因素和現代性的問題,希冀從語言學現象為切入口來淺析現代性問題。
關鍵詞:吃了么;語言;社會;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G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吃了么”產生的背景及演變
人們見面或告別時相互間打招呼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言語交際行為。招呼語是兩人見面相互致意的話,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問候語分為多種類型,且有著形式的靈活性、話題的開放性和句式的多樣性等特點,是語言交際中比較活躍的成分,與社會因素聯系緊密,也最能反映社會細微變化。
“吃了有”是中國的傳統式問候語,語言學上將其列為詢問型的招呼語,屬于話題主要涉及隱秘的事情的問候。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候語的產生,會發現其有著深厚的社會歷史根源。
歷史上天災、人禍、饑饉頻繁的侵襲著勤勞的中國人民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公元前206年至1936年,兩千年間發生水災1031次,旱災1060次,史書中有關記載也是比比皆是的,如《晉書》“景明二年,大饑,死民二十余萬”等,這樣的資料不勝枚舉,翻開史書會找到浩如煙海的記載。由此可見,在很多時間段,國人都受到饑餓的困擾。近代中國的大饑荒也是給國人留下了有關饑餓的體驗,如中國當代作家阿城的小說《棋王》中描寫吃的片段:
“拿到飯后,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
“吃”在中國是一種文化,并且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內涵。但在阿城這里,實在是在表達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欲求。“吃”被當作生活的第一要義,是個嚴重問題,在饑餓線上掙扎的王一生一直為滿足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困擾。
電影《1942》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記錄了豫北地區人民逃荒的故事,1942年的災荒餓死了300萬人,可見饑餓對于當地人來講就是被植入老祖宗骨髓的,對吃的重視也就在一定意義烙上歷史的烙印。
中國現當代作家對于饑餓的描述在世界文壇上是屬于領先地位的,縱觀中國歷史就會就會理解“吃了冇”中所包含的力量,它是同情,是“相濡以沫”,是對對方生存的關懷。由此看來,我們就不會由于今天受西方文化影響,一味的批判我們民族的問候語“吃了有”粗俗,不如擁抱握手親吻文明了。中國人用辛勤換來吃食,他們有滋有味的享受的,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吃了冇”這句問候貼切的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此外,這句貼心而充滿人情味的問候語的產生還與中國自古以來農業社會因素有關。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大家大多是熟人,形成一個傳統的熟人社會,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見面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吃了冇”這句問候既簡潔又承載了厚實的情感,這也正符合語言的簡明經濟原則。因此,一種語言總是與它的環境社會高度適應的,所以得以廣泛的應用。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格局和生活狀態被打破了,鄉土中國已大步向城市中國邁進,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這使得人們不再是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現代城市的快節奏和流動性使人們每天接觸著陌生面孔,甚至每時每刻都面臨著與陌生人打交道,試問人們怎么能初次見面一開口就問得出那句,包含了諸多熟人之間溫情和關懷情愫的“吃了有”?這句問候語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演變,已經被貼上了土氣的標簽,人們對此招呼語甚至已顯現出了鄙夷,覺得它粗俗落后!
二、現代性角度的闡釋及反思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倡,逆之者亡,“吃了冇”這句招呼語的產生發展至衰落的過程背后也隱藏了諸多的因素。從現代性的角度來剖析,我們會發現很有意思且值得深思。
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流動的、遷徙的世界,現代性也隨之導致區域性真理的擴張變為全球性,必然會導致第三世界及非西方國家故事產生與自己歷史的斷裂,同時產生很深的困擾和種種矛盾。且現代性的觀念基本上是一個歐洲中心的歷史敘事。帕默兒曾說“獲得某一種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接受了某一套概念和價值”,社會領域中的詞語其威力都來自于支撐它的社會價值觀。如今我們對“吃了有”的摒棄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細微的表現出了當代社會人們思想層面某些價值的變化。這一現象也可以作為我們對現代性進行反思的切入點。
汪暉在《現代性問題問答》中談到的“現代性概念本身是一個悖論式的概念,現代性本身包含了內在的張力和矛盾”,“從歷史的和思想的方面看,我們要問的現代性是單元的,還是多元的,或者是互動的?”由于資本主義的擴張,制造了文明等級制度,造成文化歧視與單一,生成了文明等級制度標準,以至于我們覺得現代人見面就應該是握手擁抱或者親吻,這樣才是符合時宜和文明,才是現代社會所應該出現的情狀,一句“吃了有”就會被認為是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更久遠,不僅跟不上潮流而且顯得粗俗。
可以說作為非西方國家,我們已經“被文明”,所有的價值真理都被重新定義,那么了解了“吃了冇”所產生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是不是應該為“吃了冇”申訴平反呢?這句問候確實反映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親密、友好、及關心,原因不在于這句問候語本身,而在于現代性的影響,現代性造成了文明的等級制度,那么有沒有可能根據本民族的自身文化歷史狀況創造出適合自己的現代性呢?
三、結語
兩人相遇為表示禮貌常說一些純粹禮儀性的話,是說話人肯定自己與被招呼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標志。招呼語是言語交際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和變遷,招呼語呈現出時尚化、現代化的特點,與中國傳統的招呼語相比現代招呼語出現了變異性的特點。
吃飽肚子是舊時代中國人的期盼,人們最關心能否吃飽的問題,因此人們見面最關心的是“吃了冇”。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吃了冇”已在語言交際中使用頻率急劇下降,有退出語言交際使用的舞臺的趨勢。語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還蘊含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語言是極為龐大的社會現象,語言研究包括眾多類別,其中的社會語言學則是以語言為其視角和出發點,描述和分析語言產生、流行和消失的社會背景,最終認識社會,認識語言以其特殊的方式向我們傳達的社會底蘊。因此,目睹“吃了冇”這一如此貼切生動的語言的消失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現代性大潮的侵蝕下,我們真的只要一味的去適應么?創造出適合本民族的現代性是否可以?又該如何創造呢?